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国人爱花,自古有之。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是杜甫眼中桃花争艳之姿;

“只道花无百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是杨万里笔下月季娇媚之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心中牡丹倾国之色。

自唐宋起,爱花,赏花,插花之风日渐兴盛。而器型优美的花觚,成为了古人们爱不释手的花器。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清 《乾隆帝写字像》轴 图中有一铜觚,供养兰花。


青铜觚:庄严礼器

《说文解字》: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觚(gū),商周时期流行的酒器,多为青铜制,也用作礼器。

它的整体像一只倒立的喇叭,造型非常别致。基本特点是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受觚 故宫博物院藏


瓷觚:精美花器

宋代,随着博古之风的盛行,觚开始进入宋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陈设观赏的特定器物。

宋代插花艺术盛行,宋人喜爱用器形优美的青铜觚插花,“觚”开始被称作“花觚”。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明 陈洪绶《歌诗图》石桌上的铜觚插有一枝梅花

由于青铜觚珍贵稀少,宋人便以其为样本烧制瓷觚,作为观赏瓷或花器用。

花觚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作为供器,成对的花觚和烛台摆放在香炉两侧,合称为五供,通常摆放于祠堂、庙宇的香案之上,用来祭天奉祖。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画珐琅五供香炉、烛台、花觚

花觚器型大方,气质高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一直活跃至明清时期。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清康熙 天青釉花觚


隽秀端庄 浑然天成

自宋代起,匠人们开始烧制仿青铜觚造型的瓷觚。

最初的瓷觚带有浓厚的青铜觚的味道,釉色单一,造型多为大口、细腰、阔底,装饰也较简单。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南宋官窑粉青釉花觚

明清两朝,瓷器烧制技艺高度发达,涌现出各种形制、纹饰的瓷觚。瓷质的花觚,逐渐挣脱了青铜觚的模板束缚,有了更为多样、灵巧的表现形式。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明万历 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

这一时期的花觚,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丰富。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清顺治 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


在清宫收藏中,除了常见的瓷觚,还有漆、玉石、玻璃、掐丝珐琅等材质制成的。


多样的材质,充分展现出花觚这一器物的多元美感。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清乾隆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


精雅之器 案头风景

敞口细腰的长形觚器,因形制优雅,适作花器,历代备受追捧,常被古人用于文房、居室陈设。

明代中期以来,铜觚被视为收藏上品,并为风雅之士文房必备。

万历间名士高濂所著《瓶花三说》即视古铜花觚为供花首选,并提到“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艳羡之情,跃然字里行间。

人物画像中,时常以花觚作为背景,突出主人翁敦古好雅的意象。一幅万历年间沈俊绘钱应晋像轴,身旁的漆案放置了一只青铜花觚,并插有山茶、梅花。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明万历 沈俊《钱应晋像轴》

瓷觚自宋代起开始生产,历代皆有佳作,与铜觚不相伯仲。

瓷觚以汝窑为贵。《红楼梦》第三回中,黛玉初到贾府,见王夫人的起居室内,“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一尊汝窑美人觚,突出贾府的富贵奢华。

《瓶花三说》提到“饶窑、宣德年烧制花觚……亦可文房充玩”。在清宫旧藏《仕女簪花图》《月曼清游图册》等画作中,都清晰可见花觚的曼妙身影。

一尊花觚,胜过万千花开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

小小花觚,大有乾坤,可用来摆放观赏,亦可用来插花装饰。春风初起,正是花开好时节,择上一枝放于花觚中,就好像拥有了一整个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