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柱的“太陽詩學”

■ 楊青雲(詩人、傳記文學作家、美術評論家)

北漂北京十多年了,感到有意義的是認識了英雄詩人史光柱。從第一次走近史光柱一晃6年過去了,6年前曾心血來潮寫出《感動中國史光柱》長詩,近4000行,經一詩歌媒體的朋友審讀之後說,寫史光柱的長詩,沒有我寫長詩《新莞人》《孫中山》或是《深圳只在春天的現場》寫的好。當時,寫成史光柱長詩後,想不到讓我敬重的詩友審讀之後給判了死刑。上星期,突然接到史光柱之約參加他的一個公益活動,才又抓住這個機會重新修正了《感動中國史光柱》長詩,並把該長詩第一章《英雄史詩低音區第一樂章》首發北京“人民藝術家網”。之所以寫這篇文章的開頭把我為何寫史光柱長詩的背景作了說明,重要的是這些年在北京跟隨史光柱,踐行英雄精神,從我本人力所能及的行動上為史光柱做點事情。如由我本人策劃“與史光柱合著的詩書畫”徵稿,已經收到袁海湧、李新才、鍾國康、張平生、蕭寬、何文娜、劉玲霞、梅雪、周永根、韓鴻照、祝萬山、張宛成等詩人、書畫家紛紛為史光柱作詩、作書,又繪畫,特別是紅色書畫家李新才用不到一個小時便畫好了史光柱的標準頭像。畫面色非常簡單,淡灰素描,與色彩形成呼應的是簡潔自然的線條勾勒,透露著一股英氣逼人的韻味,整幅作品因為畫家大膽地運用了粗線條的輪廓和淡灰色的光影,使畫面中人物的重量感,立體感和英氣莊嚴的素描功底淋漓盡致呈現出英雄獨有的寧靜與孤潔神聖的大無畏精神,讓我深為感動。

這次榮幸被史光柱邀請參加一個英雄主義活動,意外得到了史光柱的贈書,詩集《陽光一點》,謝冕評價史光柱的詩說:“他用不可替代的人生經歷和感受寫下了當今詩壇不可替代的作品。”中國詩歌學會程步濤說:“讀史光柱的詩,不光是聽一個英雄的歌唱,更多的是要思考要惦量,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惦量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史光柱的人生價值是什麼?從他的詩集《陽光一點》中不難看出:我已陷進終身黑夜/命運關閉我的雙眼/我卻用心去追求光明/儘管我被扔得七零八落/ 扔得一路都是/但我一直從/螞蝗的嘴裡 /夜鶯的爪下/爭搶著靈肉 /投入生命的重建……當時就甚為驚訝史光柱筆下的“終身黑夜/命運關閉我的雙眼”,這是什麼傷痛也難以替代的“失明之苦”。史光柱就是憑藉著語言上的天賦和敏銳的想象力、感受力,構建出別具一格的創作領域的敘事風格,成了備受關注、具有鮮明“血染風采”符號的英雄詩人領軍人物。有評論家說史光柱的詩是他心靈燃燒的火,我卻想說心靈燃燒的火恰恰是他詩歌創作追求光明補償的藝術缺憾。史光柱雖然承受失去了雙眼,失明的疼痛,但他以堅強的軍人意志用寫作調動其感官世界觀察的能力讓人深為震撼。“寫海,他用嗅覺去感受海風。寫山,他用聽覺去觸摸回聲……”由於史光柱“追求光明” 審美效應的特別功能,從而形成了一個宏闊的軍魂審美場域,正是這個場域,從多個側面、多種維度,從不同類型的人們心靈中,映現了英雄詩人的人格肖像和軍人風骨的《陽光一點》:又一批山林遣散/引出一個沉重的話題/賠不賠付何時賠償/賠的陰債還是陽債/斷流的小河明白/既然都已過去/何不陽光一點/陽光一點雲開霧散/陽光一點健康不遠/融入城鎮擴張的今天/你可以縱容慾望/但不能迷失方向/可以拋空昨天/但不能透支未來//陽光一點藍天不遠/一座山的倒影/不足以推拿明鏡高懸/如果陰影就你面前/一定是更高的山擋住光線/只要調整姿態/你會看到太陽沒有沉淪/在水那邊//陽光一點太陽不遠/夜色是地球的影子/墨暗是人類的反面/摸索行走也是穿行/爬行了幾年的長城/不也在天安門廣場昂首站立/不信你看英雄紀念碑/陽光一點峰迴路轉/山高水長/沒有過不去的溝坎/挫折是幫你成長的一隻手/苦難是播種堅強與智慧的另一土壤/既然連死都不怕還怕活嗎/生活還得繼續/每天都有新的太陽/至少還有星光點點……

史光柱的詩鏗鏘有力,通俗而帶有哲思,鐵血又充滿柔情。性情智慧,幽默風趣,他絕不向權勢和世俗低頭,而對“光明”的孜孜以求,是緣於他雙目失明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明之後的史光柱為了調整身與心的堅強詩魂,“天空”太高攀不上去;大地太渾濁,他難以觸及更深的層面,在沒有結實可靠背景的生存中只有以“筆”當槍,敬畏繆斯,痴迷詩歌寫作,具有軍人擔當的情懷和偉大純正的創作精神使英雄詩人延展了樸素的情感、平凡的夢想,“陽光一點藍天不遠/一座山的倒影/不足以推拿明鏡高懸/如果陰影就在你面前/一定是更高的山擋住光線/只要調整姿態/你會看到太陽沒有沉淪/在水那邊”。在史光柱“眼”中,他為何能看到“太陽沒有沉淪/在水那邊?”按我們的理解英雄詩人是把“太陽” 喻化為一個光明的象徵整體,在他的詩中置換為太陽與主人公的關係是潛在的、隱伏的,埋藏於作品敘述層次背後的深層結構中,如詩人強化的第一個“陽光一點”是“雲開霧散”,隨之依次為“健康不遠”、“藍天不遠”、“太陽不遠”,以及“峰迴路轉”等隱喻旨意的生命暗合,可見詩人對太陽的依賴崇拜,進而使他們(它們)將太陽喻化的光明聯繫在一起,自然增強了自己對生活的自信心,這也就詮釋了史光柱何以三番五次強化詩中“陽光一點”的因果關係,從而提升了英雄詩人生命內在的豪情、膽識和對生活自信的勇氣。借用軍人思維的審美相通性,探究敘事意象的“知覺”圖景,構設這意象圖景的隱喻詩化結構,揭秘觀念世界與感覺世界交互相錯的寓言效果,它們既相似又反諷的複雜關係,其結構的精巧與史詩性的震撼人心也在此呈現了“英雄之道”的重要旨意——就是做英雄,誰都想在一個領域成為“英雄”,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問題是真正的高貴應該是“英雄後文化”的高貴優於過去的自己。萬事皆有原因,如果史光柱在老山血戰中不是丟失了雙眼的光明,就因為史光柱把在戰爭中的光明給予了老山那場血洗沙場的最後衝鋒,觸動了歷史“血染的風采”——這不僅是作者想強化的“英雄之道”,更是我們對家國情懷思索感悟的英雄寓言……

史光柱的“太陽詩學”

史光柱素描(紅色書畫家 李新才創作)

感動中國史光柱長詩第一章

《英雄史詩低音區第一樂章》

■ 楊青雲(詩人、傳記文學作家、美術評論家)

狂風野草寂寞嘶啞這是什麼跡象

與它們相互拼殺這是怎樣的悲愴

老山主峰以《血染的風采》昭示著

英雄史詩低音區第一樂章

叫醒了安放靈魂的地方

詩歌能住下的地方

引領英雄的身心

學會了寡言沉默

獲得了另一種歌唱

借來雪山上的陽光

森林中的倒影

啟動臥在心底的靈智

在這孤寂的天地間

他的笑聲狂烈徹骨

他的詩歌呼喚大愛

他譜寫的《小草》之歌在低吟淺唱

他的“英雄後文化”引起種種反響

給我長長那感動的回聲為什麼把歷史弄得如此高危

給我長長那感動的一匹烈馬如此驚懷四座

給我長長那感動直教生死穿透的秘密不斷聚集英雄神話

給我長長那感動在重構失火的城池除了感動他失明的雙眼

神父說何以讓英雄流血不流淚

出走的落葉在瞬間長高老山精神

一個時代對英雄金黃奪目的愛及生命的車門說

老山精神就是史光柱精神

老山精神還有多少《血染的風采》

找到詩的隱喻噴出一腔熱血

一滴血讓大地與天空靠血性連接

雙目失明的英雄何以血洗沙場

使《血染的風采》神話更神

血紅的雙眼盯住陰霾的天空

血脈飛揚跋扈

戰火殺氣囂張

感動中國史光柱

何以用《血染的風采》換取

一個彈性的動詞

展示《小草》茂盛的倔強

以及柔韌與剛烈滲透的軍魂

呼嘯而過細語殷殷是你軍魂浸潤的綿長

是你軍魂睿智的飛揚

一個英雄的名字

史光柱

驚雷爆炸的第一聲號角是他

開天闢地的第一縷清風是他

血與火呼喚偉大的詩人是他

戰地上滋生的一棵《小草》是他

鑄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神話

被融化成一億年前那縷詩化的月光

何時分割了大地的良心

用一塊冰換取一杯火

用一個人的失明換取更多人的光明

感動中國史光柱

從感動的瘦詞裡我們悟到

他裹挾在胸懷的血書

捂熱春夏秋冬

化作滴滴清露

溼潤太陽頂上鋪滿的黃金

底座是英雄詩人的榮耀寶石

它是三倍光明的太陽啊

對任何人都是溫暖和美麗的

為什麼要把你那炎熱的光芒

照射到一棵《小草》身上?

站在北國以北的故土

被鮮血照耀兩個白天

和一個黑夜之間

你的目光如刀

無情地切入我的靈魂

註定在燒焦的國土上

像復原的燈光

讓黑夜看清了被雨水

洗得發白的英雄長詩

——史光柱

從誕生英雄的土地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

歷史寫起

呈現新中國成立以來

越來越清晰地看到英雄的力量

懷著與彼時相同的真摯敬意已經成長為

“英雄後文化”的故事融入詩歌之中

以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精神共鳴的詩歌張力

進行抒寫呈現

在黑暗中探索

在逆境中前行

那些突破失明的鋒利呼喚

那些硝煙和痙攣的戰旗一去不返

那些從遙遠的春天裡帶來戰火的

焦灼氣味

在你身上的

每一根汗毛

都記錄一個血染風采的故事

像一頭被激怒的雄獅咆哮著

在山崗上

比金屬更響亮

比詩情更高亢

被折斷的雙翅

被撕裂的嘴唇

投入血與火焰撕殺的硝煙

用歷史的強光把拍攝到的英雄史詩

引誘你大寫特寫《血染的風采》

要不是在此吐口鮮血手捧顫抖

要不是戰爭爆發昭示死亡的抗爭

要不是新中國的強大與神聖的尊嚴

要不是那一夜大雨滂沱聆聽《血染的風采》

也許我告別 將不再回來 你是否理解 你是否明白

也許我倒下 將不再起來 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這樣 你不要悲哀 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

懷著崇高的人生信仰

從血脈裡噴湧出《陽光一點》

九天之上鳥瞰大地

混沌的大地之上

只有你清晰地印入我的眼簾

只有你把《我是軍人》寫成

英雄詩人的熱血

“能化石成金

軍人啊軍人

天地的忠魂

銅牆鐵壁貫穿終身

儘管我只是風雷的化身

但我對和平一往情深……”

《感動中國史光柱》全詩近4000行。

初稿2013年10月2日北京

修正於2019年3月26日北京

從另一層意義上解讀史光柱的《陽光一點》,詩中轉承關係的連接等細節上恰當的處理,是存在於“一座山的倒影”成分,但這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給人閱讀信任。作為一個雙目失明的詩人,史光柱在細節處理上如此得當,可見其他在一線帶兵的生活基礎帶來的創作優勢。尤其是他對血肉橫飛的陣地上戰士們並肩堅守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夠“還原”得如此逼真可信,又如《陣地》:陰陽相剋的兩極/維納斯與魔鬼的對欒/死亡來臨的時候/紅舌頭一卷一縮一縮一伸/你不想撞他/他尋機撞你/有時覺得他佔據全身只耳語一陣/或者只帶走生命的一部分/陣地啊最狡猾的是偷襲/是老實的等著火燒的野草/最耐不住寂寞是槍口/最不安分的是心/最痛苦是眼睜睜無力救也無法救/最淺的是傷口/最深的也是傷口/比傷口深的不是井/不是海不是蒼穹/而是血泊中回望的最後一眼……

很明顯,史光柱寫《陣地》發現了其中飽含的一種精神力量或者說是軍魂生命力可塑的不懼冷落、敢於吃苦與奉獻的精神,青春與熱血,淚水與歡笑,“最耐不住寂寞的是槍口/最不安分的是心/最痛苦是眼睜睜無力救也無法救/最淺的是傷口/最深的也是傷口/比傷口深的不是井/不是海不是蒼穹/而是血泊中回望的最後一眼……”詩人把具象而真切的面孔與塵封已久的歷史場景都鮮活起來,高地、使命、硝煙、哨位,戰火紛飛中,更能看到人性的本真,是軟弱,是恐懼?是勇敢,是擔當?該詩的審美主題更多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詩人英雄主義的夢想和青春的“對欒死亡”共同構成了一種成長的動因,而在《陣地》背後的“耐不住寂寞”與“最不安分的是心”的哲學思考則讓這個《陣地》故事具有了英雄主義的沉思氣質。它從多種角度展示了人性的各個側面,反映戰爭中個體成長命運的考驗,最終憑藉生命內在的豪情、膽識和勇氣,一次次生死對決最終也沒有放棄自己的陣地。我們來探尋這一特別的《陣地》對於個體的意義,更多賦予了生命成長詩化的偉大與高貴。也正是史光柱這一偉大與高貴的英雄情懷被捲入這場戰場更多的是一種主動的人生選擇,為了這個選擇史光柱付出了血染沙場的沉重代價,它主要包含了一個哲學性的審美內核,其實這正啟示了戰爭詩歌在文本上的開放性和內核上意義生成的軍人品性……寫詩與人生是一種靈與肉之間的親和而不是一種對抗,對於史光柱的詩歌寫作更多是緣於詩人在一點點安撫或是還原只能屬於他的“光明世界。”因此在他的詩歌中,既會出現“你將一顆紅澄澄的心/掛在時代的車頭上/ 如同太陽/使一切清幽角落/掀起陣陣熱浪/熱浪熱浪/洗滌麻木的良心/沖毀腐朽的城牆……”詩人又把“如同太陽”的良心呈現出一種鮮明體現。詩人在喻旨“太陽”的體現中把那些歷史瞬間定格的“陣陣熱浪/熱浪熱浪/洗滌麻木的良心”。關注戰爭中平凡的凡人瑣事,承擔起軍魂軍情的意義和“尊嚴”,進而重新確立新時代軍人在文學中正當的地位和價值。又如《太陽系年輕的子孫們》:當大地帶著山裡山外的足音沉靜夢境/唯一醒著的是山和它的哨所/它粗獷的肌體承擔起日月光輝/承擔起人類壓彎的世紀/每一個歷史的勝利/都有山獨特的功績……詩人把“太陽系”置換為一種“山”的喻指,以軍人的視角喻指了“它粗獷的肌體承擔起日月光輝/承擔起人類壓彎的世紀。”史光柱的詩歌已經到達那片隱藏在普通人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心靈的投射,並自願自覺到個人生命存在的意義,勇敢地面對自己生命體驗的“每一個歷史的勝利,”以及他自己的生命意志,內心狀態作為審美對象,從而延展了漢語寫作潛存一種來自語言本質的血性昇華,當這種血性昇華轉化為喻指的客體時,他是在執著尋找一種與以往詩歌不同的言說方式,表現更為豐富的思想或藝術內容。也就是說,史光柱為何執意於他心中的“太陽”喻體?是火?是山?還是一片血紅的旗幟?英雄詩人為何一直浸淫於對“太陽”的命名與喻化?並且嘗試從不同角度給他的“太陽詩學”滲透出詩與戰爭互為對抗又互為作用的詩學探尋,無疑更使他成為大詩寫作的原始力量。最主要的是這廣義上的“大詩”寫作,它們是體現了偉大的軍人精神,在當代詩壇必有一次偉大的詩歌詩學——史光柱的“太陽詩學”,如莎士比亞、屈原、但丁、歌德等世界級文學巨人一樣的典範性作品,同樣被歷史所銘記。

我賞識史光柱詩歌感受最深的是詩人一直都在嘗試用平淡、樸素、直白的語言向讀者展示平凡而破碎的意象,出人意外的邏輯,血性而複雜的情感宣洩,淡淡的象徵意味,讓我們從他的“太陽詩學”中多少都能找到時代最可愛的人的影子。這就是史光柱為何一次次,返來複去在詩中出現“太陽”隱喻的詩學成因,氣場雖弱,氣度不凡。因此,在我本人求證了史光柱的“太陽詩學”中將詩人喻化“太陽”身上的各種所指意義及隱喻的內涵加以簡要梳理,最終又回到詩人“太陽詩學”本身的卓絕獨立,而又相互永存呈現出一種血性而粗獷的詩學真實,被堂而皇之的凸顯了形而下的戰爭史詩,和形而上精神追求的完美統一。如果說史光柱的“太陽詩學”對戰爭、歷史、或政治等宏大敘事的隱喻還是帶著對抗性寫作的痕跡。那麼,詩人的對抗性寫作從很大程度上如實還原了一個失明英雄詩人的血性本質,對詩歌如何才能真正重建詩人的“光明”,則使他開始為語言澄明世界本源的洞悉與敞開,以及血與火洗滌投射噴發的戰鬥激情,顯得沉著堅定,正是軍人的血性沒什麼心眼,從不向邪惡勢力低頭。當國家和人民需要時挺身而出,伸出鐵人般之手,不縮手縮腳,不畏首畏尾。

從這個意義上說,史光柱的詩歌“從墨透的開始飛向太陽結局”,早已成為他失明後尋覓光明美義上詩學符號的詩壇佳話。詩人與“太陽”的感情共鳴,有一個怎樣客觀的審美品質,有一個怎樣真誠率直的詩學審美?史光柱用他軍人的獨特視覺昇華了一種“太陽詩學” 的最高審美境界,這種無私感人的奉獻精神,是軍人與底層人民血肉的連結,那是一種英雄詩人與保家衛國雄渾粗獷中的“血性陽剛”,他足以標榜一個民族究竟是偉大還是渺小、究竟是尊高還是卑瑣的連結和相通。那更是一種有希望的民族應該歷久彌新,永遠不該忘記,永遠不能忘記“英雄永遠是我們的民族之魂……”

2012年,史光柱在北京一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上提過此類現象,由於信仰危機,一些後英雄時代的英雄不具備英雄品質,造成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教育在一定時期收效甚微。如何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廣大研究者提出命題,於是史光柱在演講中首次提出“英雄後文化”。

2013年,2014年,在解放軍河北某部史光柱又接連提到了英雄後文化,何為英雄後文化?簡單說有三個層面:

一、英雄和英雄群體成為英雄後該繼續做些什麼?

二、英雄和英雄前輩該向後人傳承塑造哪些優良品質和思想文化?

三、青少年也就是後來人該如何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繼承發揚和書寫自己的人生?

這是價值觀領域新課題,他包含時代精神、歷史走向,也包括民族傳承和尚武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英雄是民族的脊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成為英雄是人生榮譽的高點,但不是終點!英雄之後,怎樣對待身上的光環?怎樣面對理想與事業?怎樣面對平凡的生活和工作?放下榮譽再出發,不斷超越自己,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新的貢獻,是“英雄後文化”的主要內容。“英雄後文化”契合當下時代精神,具有普遍意義和普適價值。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整裝再出發,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新的貢獻,成為自己的英雄。

按英雄史光柱的話說:“英雄後文化”是構建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縱深的大後方空間,沒有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先進文化都是片面的。在這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人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更要以做國家需要的英雄……

筆者理解“英雄後文化”,首先在上升到文化高度上,他們骨子裡都透著一股英雄氣。那麼,又何為英雄氣?軍人冷傑松這樣說:“英雄如劍,英雄氣則是劍刃上逼人的劍氣,劍氣如虹令敵膽寒,劍鋒所指所向披靡。”他舉例說,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之所以能打敗“聯合國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志願軍儘管“鋼”少,但是“氣”足。

英雄氣是感恩。“許多戰友把生命留在了陣地上,我必須更加珍惜這份榮譽。”

還有人說英雄氣是革命軍人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英雄氣是堅守信仰的初心。危難時刻,求生是人的本能,有些人為何能捨生忘死?……

通過與史光柱的進一步交流讓我們漸漸意識到:這個世界雖然有黑暗但並不是陰謀無處不在。美國人不會去質疑他們的超人,蝙蝠俠,鋼鐵俠是不是真的存在,他們也不會去質疑他們最推崇的中國英雄花木蘭是不是真的存在,他們崇尚的是這種文化下的精神。我們中國人又有哪些理由去質疑自己國家的英雄?時代在變化,國家就不再需要戰爭,他們需要一種敢於奉獻的英雄來充當新時代的文化榜樣。還說史光柱,當然他可能和我們教科書上所寫的不一樣。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進入深圳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以優異成績完成本科學業,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學士學位的盲人。他堅持文學創作,在國內外發表詩歌、散文500餘篇,作品獲全國性文學獎17次。詩集《我戀》獲廣東省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背對你投下黑色的河流》獲深圳大鵬文學獎,《眼睛》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奮發文學進步圖書獎、雲南省第二屆文藝文學類一等獎。他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多年來,他還拖著殘疾的身軀,堅持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先後幫助千餘名殘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獲得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榮立一、二、三等功5次。

如果我們因為史光柱事件的一些不可行性來質疑史光柱,這是完全不應該的。積極求取者、不畏強權者、直言進諫者、國亡速死者。他們都具有冒死拒敵、殺身成仁的“士”的精神。不管立朝還是居鄉,無一念不在國家,無一言一事不關事故。留名於那個時代的人物,個個都忠烈而悲壯。畢竟,像史光柱那樣為國鞠躬盡瘁,並能功成身退的畢竟少數。何況史光柱質疑“英雄”(《狼牙山五壯士》)竟被踢出課本的事件,以“英雄後文化”釐清古來丹心執節的忠臣良將,誰不寂寞?

史光柱的《英雄後文化》,是強調讓英雄更好的青史留名,讓悲壯變得更有魅力。中華英雄文化可謂靜水流深,它貫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始終,孔丘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英雄不問出處。我國傳統文化當然一部分體現在英雄文化上,更多的是層層次次方方面面不同領域的各種文化,精神層面比如勇、義、仁、禮、智等等。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先輩的精神遺產歷久彌新。時代的演變,並不消解英雄人物的價值,不阻礙他們的精神在當今繼續發光發熱。對國家的忠誠、對工作的奉獻和不畏艱辛完成目標的意志,都是能從英雄事蹟中提煉出來的寶貴元素。

“從歷史維度看,英雄的足跡是時代的縮影,一個英雄的出現,印證著無數無名英雄的艱苦奮鬥。因而在人們的現實認識裡,英雄人物不僅是傳奇故事,更應成為主流價值觀的闡釋。對於追求多元文化、習慣個性化表達、對宏大歷史敘事相對陌生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更熟悉可以感知、接近的‘偶像’,而不是高大遙遠的‘神’。應對這種改變,傳統英雄形象的傳播,也可以有血有肉、生動活潑起來。英雄人物‘神性’的消退,人性的迴歸,有助於當代人更深刻地理解英雄精神。”

史光柱這些年來一直堅持做公益、扶持幫助千餘名殘疾人。如果質疑史光柱的英雄行為不盡人意,那是他心中崇高的理想造就了英雄源自骨血裡堅守一顆善良的心,用每一次善良之舉,積小善為大善。英雄史光柱,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和英雄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