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按门铃自己听》:是现实与理想两个自我间的挣扎与对话

《歌手·当打之年》第十期,周深新曲首唱,一首《自己按门铃自己听》以独特的风格震惊全场,这首歌可谓是“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实写照了。

好多人说听不懂,但是却能感觉到某种情绪,诸如疯狂、绝望、挣扎等等,不得不说音乐果然是无国界的语言,尽管无法理解歌词,但是感觉却是相通的。

这首歌真的后劲十足,我这两天一直在循环播放。周深的嗓音我是真的很喜欢,但是我不是专业学音乐的,没法从他的唱法技巧上来评价什么,就只能从这首歌的歌词出发,谈谈一个普通观众的“听后感”。

要谈一首歌,势必得提及它的创作背景,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歌词的创作开始,来看一下这场自我间的对话。

《自己按门铃自己听》:是现实与理想两个自我间的挣扎与对话

芒果TV:《歌手·当打之年》

文青:一个带着特殊意义的称呼,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改编自一位老文青的遗嘱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高晓松与尹约,根据高晓松的微博所说,原本是一位老文青的遗嘱,而后被二人做了更改。

那么这么一看,歌词里那些听起来无比深奥不解的歌词,其实已经有答案隐隐跃出了。

具体信息我们无从得知,便从字面上浅淡分析一下,据悉这首歌原作于十年前,但是犹豫当时的周深无法驾驭于是便搁浅至今,那也就是说这位老文青离世已经十年或更多。

文青代指文艺青年,而青年的年龄限定目前为15至44岁,那么倒推一下,这位先生或女士极有可能出生于特殊的七、八十时代,经历过诸多坎坷。

那个时候,生活十分艰苦,生存在那种情况下的文青,显而易见不会有多好的生活,除非是家庭条件出众,但这又涉及到了当时的特殊背景,出众的家庭条件可能反而会带来灾难。

那么结合那句嘱咐家人卖掉自己的手稿好换面包的话,不难理解这位老文青的生活其实是窘迫的。在了解这一点的情况下,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歌词了。

网上对文艺青年的定义有很多无法一概而论,但都提到了“浪漫主义”“个人”“自由”类似的字眼,比起生活的富足精神上的富足更为重要,这些特征在歌词中也得到了体现。

《自己按门铃自己听》:是现实与理想两个自我间的挣扎与对话

微博截图

歌词其实是一场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通过作品的对话与挣扎

这首歌其实有一个小彩蛋,如果将歌曲倒放的话,开头那段犹如咒语的呢喃,其实是“我是你的橡皮你的纸,我是你的诗,我是你的孩子”。

这其实已经暗示了,这首歌是一场对话,主体是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媒介则是我的作品,然后便开始叙说这场对话。

① 第一段的主语是写下这段话的理想的我,是那个执笔创作的我

冬天来得很迟

你有我的地址

信箱里有钥匙 没人知

歌词的开头像不像我们自己写日记时的自言自语?

我们一直说猫冬、猫冬,因为从前的时候冬天出门难、行路难,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的很难,这段歌词其实是在问明明冬天还没有来,“你”也有我的地址为什么没有给我写信?这是在对自己发问,也在告诉我们,“我”是一个没什么朋友的人。

你是我的眼泪

琴弦上的玫瑰

天亮时的派对 好滋味


我会自己按门铃 自己听

自己茂盛了 自己凋零

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病

自己的狰狞

类似“眼泪”“玫瑰”这样的词语在这段里出现,这是较为典型的能与浪漫、理想链接起来的词,正是在暗示这段话的主语是那个理想的作为文青的“我”。

理想主义的我虽然疑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但是却也完全不在意,因为我有“自己”陪伴自己,就是那个我笔下的自己,即后面提到的我的手稿。

所有的作者都将自己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孩子,作品承载着一个作者的理想、观念甚至是潜意识中连自己本人都不知道的想法。可以说是作者的衍生、传承或者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和我加起来,成了“我们”。

所以没有人理解我没关系,说我有病令人畏惧也没关系,家门外那些按门铃的都是我的朋友,他们是我的眼泪、我的玫瑰,我听到了他们前来拜访我,我们可以尽情开派对尽情狂欢,因为我们彼此理解无需多言。

我们自己按门铃 自己听

自己茂盛了 自己凋零

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病

自己的狰狞



自己平静

当“我的朋友”和我在一起时,我虽仍旧会狰狞,最终却会平静。

因为我们凑在一起便是一场如“百家争鸣”般的兴盛,是文明的碰撞与争执,最后诞生出最灿烂的艺术,余下的便渐渐归于平静。

这一段的最后,周深“嘘”了一声,然后在一种安宁的氛围中唱出了“自己平静”,而后的吟唱也是一种悠扬的迷幻的声音,这说明了理想的我其实是安于现状的,“我”很享受现在的自由,这份平静是真正的宁静。

《自己按门铃自己听》:是现实与理想两个自我间的挣扎与对话

《歌手·当打之年》周深

② 第二段的主语是被创作的手稿中的我,却也包含了与现实的我间的挣扎

你死以后我要

整理你的手稿

把它们都卖掉 换船票

这时候出现的“卖掉”“换船票”与前面的“眼泪”“玫瑰”这类抽象的词语相对,是一种与理想化相反的,极具现实主义的词汇。

与高晓松提到的原文中的“面包”相比,船票又有了更多一层的含义,面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可船票却是用来逃离的。

在换了主语和面包之后,这句歌词透露出的含义,从期盼家人能用自己的作品获得生活上的饱足,变成了“现实的我”对“理想的我”的不满,希冀“理想的我”能被沉重的现实生活打垮,从此逃离那种只要精神上富足便好的生活。

理想的我认为精神上的满足远超过生活上的富裕,可现实的我却明白若是填不饱肚子那又如何谈的上精神?

我是你的孩子

我懂你写的诗

我是你的橡皮 你的纸

这就像是“面包与爱情选哪个”的问题,不同于婚姻,与我而言,这个问题中的面包是生活,爱情是理想,我必须二者选其一。

这是一种自我的挣扎,而这种挣扎在无意识中被理想的我代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成为了手稿中的一部分。

于是便出现了接下来“我是你的孩子”这一段。

手稿中的我是作品的一部分,作品是作者的延续、传承,衍生,甚至包含作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想法,是世界上最懂作者的“人”。

诗作为抽象的含义可以指代“理想的我”,橡皮与纸作为具体的物品可以指代“现实的我”。

而手稿中的我即懂得“理想的我”,也懂得“现实的我”,是两者间的挣扎亦是二者间的融合。

你要自己按门铃 自己听

自己茂盛了 自己凋零

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病

自己的狰狞

周深在唱到这段的时候,音乐与嗓音明显比前面要激烈,唱“眼睛”的时候因为是怒音显得更为明显。

这是现实的我在批判理想的我,认为“你要自己按门铃自己听”,你是在自娱自乐,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的我”自诩曲高和寡的嘲讽与愤怒。

我们自己按门铃 自己听

自己茂盛了 自己凋零

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病

自己的狰狞

自己平静

这时候的“我们”与前面不同,不再是“理想的我”说的,而是手稿中的我说的,同样指代的是“理想的我”与“作品中的我”,表达的情绪却截然不同。

这时的“我们”比起前面的自我满足更像是一种反驳,对现实的我讽刺理想的我在自娱自乐的反驳。但又因为手稿中的我懂得理想与现实双方,所以这种反驳又带了一点心虚,于是只好以更大的声音来掩盖。

表达在歌曲中,又体现为周深一点也不平静,反而显得激烈的“自己平静”这句歌词。

谁在门外醒来

谁在门外离开

这两句唱的时候,第一句急促的换气声是让人不由自主的被代入“理想的我”的心境,感觉像是在恐惧又像是慌张,是谁睁开了双眼打破了“理想的我”的美梦?

第二句唱到最后营造出的声嘶力竭感,又是在诉说为什么打破了我的美梦之后又抛下我一走了之?徒留我一个人面对现实?

《自己按门铃自己听》:是现实与理想两个自我间的挣扎与对话

③ 这时候的主角是在挣扎中的已经是买了船票离开的我了

好啦就写到这儿

想你现在在哪儿

你一定不安宁

我证明

谁在门外离开

执笔的我已从“理想的我”变成了“现实的我”或者说是现实占大部分的“手稿中的我”了,其实但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有两种理解的方法。

但结合前一段“谁在门外醒来后又离开”来看,原本安于现状,享受自由的“理想的我”已经失去了平静安宁,就不符合周深唱这段时较为平静的语气。

确认主语后,就可以理解为这是前面“卖掉手稿换了船票”的我,同时也是打破“理想的我”的美梦后一走了之,从门外离开的我,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所以我尽管不知道“理想的我”现在身在何方又如何了,却很确定一定是寝食难安的,因为是我亲手打破了我的美梦。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周深的表情特别值得细品,在唱这段的时候,他的神情带有不屑,嘴角也挂着类似讽刺的微笑,更能证明这段的主语是现实的我在表达对理想的我的不认同。

之后周深一段极其具有张力的爆发般的吟唱与美声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那是“理想的我”被打破美梦后的声嘶力竭的绝望呐喊,亦是恐惧现实生活的悲凉咆哮,“为什么要打破我的幻想又一走了之?

这说明了,在这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中,最终获胜的,是现实的我。作为文青的我对于艺术的向往与浪漫的追求,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的沉重。

但是如果联系开头那段倒放的彩蛋又很有意思,似乎又在诉说着一切最终都会倒回最初的情况,那么理想与现实究竟是谁会获胜?似乎仍旧没有一个答案。

《自己按门铃自己听》:是现实与理想两个自我间的挣扎与对话

《歌手·当打之年》周深

循环好多遍之后的感觉

这首歌不管是歌词还是曲风,其实透着点“哥特风”的意思,黑暗、死亡却又富有美感,具有艺术性。

最重要的是,它让许多的听众听到了许多的感觉,这首歌的留白极其出色,好多人都从中听出了不同的意味,解析版本也出了好多版,我的理解也仅仅是我的理解而已,无法代表所有人。

有人说是“精神分裂”的感觉,有人说是病娇,种种说法不一而足,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想法的碰撞,就像是开始时候的理想的我,与自己凑在一起成为我们,凑出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凑出了文化的碰撞,于是艺术便诞生了。

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锋亦是精神的飨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才是最有趣的情况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