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按門鈴自己聽》:是現實與理想兩個自我間的掙扎與對話

《歌手·當打之年》第十期,周深新曲首唱,一首《自己按門鈴自己聽》以獨特的風格震驚全場,這首歌可謂是“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實寫照了。

好多人說聽不懂,但是卻能感覺到某種情緒,諸如瘋狂、絕望、掙扎等等,不得不說音樂果然是無國界的語言,儘管無法理解歌詞,但是感覺卻是相通的。

這首歌真的後勁十足,我這兩天一直在循環播放。周深的嗓音我是真的很喜歡,但是我不是專業學音樂的,沒法從他的唱法技巧上來評價什麼,就只能從這首歌的歌詞出發,談談一個普通觀眾的“聽後感”。

要談一首歌,勢必得提及它的創作背景,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歌詞的創作開始,來看一下這場自我間的對話。

《自己按門鈴自己聽》:是現實與理想兩個自我間的掙扎與對話

芒果TV:《歌手·當打之年》

文青:一個帶著特殊意義的稱呼,這首歌的歌詞就是改編自一位老文青的遺囑

這首歌的詞作者是高曉松與尹約,根據高曉松的微博所說,原本是一位老文青的遺囑,而後被二人做了更改。

那麼這麼一看,歌詞裡那些聽起來無比深奧不解的歌詞,其實已經有答案隱隱躍出了。

具體信息我們無從得知,便從字面上淺淡分析一下,據悉這首歌原作於十年前,但是猶豫當時的周深無法駕馭於是便擱淺至今,那也就是說這位老文青離世已經十年或更多。

文青代指文藝青年,而青年的年齡限定目前為15至44歲,那麼倒推一下,這位先生或女士極有可能出生於特殊的七、八十時代,經歷過諸多坎坷。

那個時候,生活十分艱苦,生存在那種情況下的文青,顯而易見不會有多好的生活,除非是家庭條件出眾,但這又涉及到了當時的特殊背景,出眾的家庭條件可能反而會帶來災難。

那麼結合那句囑咐家人賣掉自己的手稿好換麵包的話,不難理解這位老文青的生活其實是窘迫的。在瞭解這一點的情況下,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歌詞了。

網上對文藝青年的定義有很多無法一概而論,但都提到了“浪漫主義”“個人”“自由”類似的字眼,比起生活的富足精神上的富足更為重要,這些特徵在歌詞中也得到了體現。

《自己按門鈴自己聽》:是現實與理想兩個自我間的掙扎與對話

微博截圖

歌詞其實是一場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通過作品的對話與掙扎

這首歌其實有一個小彩蛋,如果將歌曲倒放的話,開頭那段猶如咒語的呢喃,其實是“我是你的橡皮你的紙,我是你的詩,我是你的孩子”。

這其實已經暗示了,這首歌是一場對話,主體是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媒介則是我的作品,然後便開始敘說這場對話。

① 第一段的主語是寫下這段話的理想的我,是那個執筆創作的我

冬天來得很遲

你有我的地址

信箱裡有鑰匙 沒人知

歌詞的開頭像不像我們自己寫日記時的自言自語?

我們一直說貓冬、貓冬,因為從前的時候冬天出門難、行路難,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變的很難,這段歌詞其實是在問明明冬天還沒有來,“你”也有我的地址為什麼沒有給我寫信?這是在對自己發問,也在告訴我們,“我”是一個沒什麼朋友的人。

你是我的眼淚

琴絃上的玫瑰

天亮時的派對 好滋味


我會自己按門鈴 自己聽

自己茂盛了 自己凋零

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病

自己的猙獰

類似“眼淚”“玫瑰”這樣的詞語在這段裡出現,這是較為典型的能與浪漫、理想鏈接起來的詞,正是在暗示這段話的主語是那個理想的作為文青的“我”。

理想主義的我雖然疑惑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我,但是卻也完全不在意,因為我有“自己”陪伴自己,就是那個我筆下的自己,即後面提到的我的手稿。

所有的作者都將自己的作品當作自己的孩子,作品承載著一個作者的理想、觀念甚至是潛意識中連自己本人都不知道的想法。可以說是作者的衍生、傳承或者另一個自己。這個自己和我加起來,成了“我們”。

所以沒有人理解我沒關係,說我有病令人畏懼也沒關係,家門外那些按門鈴的都是我的朋友,他們是我的眼淚、我的玫瑰,我聽到了他們前來拜訪我,我們可以盡情開派對盡情狂歡,因為我們彼此理解無需多言。

我們自己按門鈴 自己聽

自己茂盛了 自己凋零

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病

自己的猙獰



自己平靜

當“我的朋友”和我在一起時,我雖仍舊會猙獰,最終卻會平靜。

因為我們湊在一起便是一場如“百家爭鳴”般的興盛,是文明的碰撞與爭執,最後誕生出最燦爛的藝術,餘下的便漸漸歸於平靜。

這一段的最後,周深“噓”了一聲,然後在一種安寧的氛圍中唱出了“自己平靜”,而後的吟唱也是一種悠揚的迷幻的聲音,這說明了理想的我其實是安於現狀的,“我”很享受現在的自由,這份平靜是真正的寧靜。

《自己按門鈴自己聽》:是現實與理想兩個自我間的掙扎與對話

《歌手·當打之年》周深

② 第二段的主語是被創作的手稿中的我,卻也包含了與現實的我間的掙扎

你死以後我要

整理你的手稿

把它們都賣掉 換船票

這時候出現的“賣掉”“換船票”與前面的“眼淚”“玫瑰”這類抽象的詞語相對,是一種與理想化相反的,極具現實主義的詞彙。

與高曉松提到的原文中的“麵包”相比,船票又有了更多一層的含義,麵包是用來填飽肚子的,可船票卻是用來逃離的。

在換了主語和麵包之後,這句歌詞透露出的含義,從期盼家人能用自己的作品獲得生活上的飽足,變成了“現實的我”對“理想的我”的不滿,希冀“理想的我”能被沉重的現實生活打垮,從此逃離那種只要精神上富足便好的生活。

理想的我認為精神上的滿足遠超過生活上的富裕,可現實的我卻明白若是填不飽肚子那又如何談的上精神?

我是你的孩子

我懂你寫的詩

我是你的橡皮 你的紙

這就像是“麵包與愛情選哪個”的問題,不同於婚姻,與我而言,這個問題中的麵包是生活,愛情是理想,我必須二者選其一。

這是一種自我的掙扎,而這種掙扎在無意識中被理想的我代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成為了手稿中的一部分。

於是便出現了接下來“我是你的孩子”這一段。

手稿中的我是作品的一部分,作品是作者的延續、傳承,衍生,甚至包含作者自身都沒有意識到的想法,是世界上最懂作者的“人”。

詩作為抽象的含義可以指代“理想的我”,橡皮與紙作為具體的物品可以指代“現實的我”。

而手稿中的我即懂得“理想的我”,也懂得“現實的我”,是兩者間的掙扎亦是二者間的融合。

你要自己按門鈴 自己聽

自己茂盛了 自己凋零

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病

自己的猙獰

周深在唱到這段的時候,音樂與嗓音明顯比前面要激烈,唱“眼睛”的時候因為是怒音顯得更為明顯。

這是現實的我在批判理想的我,認為“你要自己按門鈴自己聽”,你是在自娛自樂,表達了一種對“理想的我”自詡曲高和寡的嘲諷與憤怒。

我們自己按門鈴 自己聽

自己茂盛了 自己凋零

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病

自己的猙獰

自己平靜

這時候的“我們”與前面不同,不再是“理想的我”說的,而是手稿中的我說的,同樣指代的是“理想的我”與“作品中的我”,表達的情緒卻截然不同。

這時的“我們”比起前面的自我滿足更像是一種反駁,對現實的我諷刺理想的我在自娛自樂的反駁。但又因為手稿中的我懂得理想與現實雙方,所以這種反駁又帶了一點心虛,於是只好以更大的聲音來掩蓋。

表達在歌曲中,又體現為周深一點也不平靜,反而顯得激烈的“自己平靜”這句歌詞。

誰在門外醒來

誰在門外離開

這兩句唱的時候,第一句急促的換氣聲是讓人不由自主的被代入“理想的我”的心境,感覺像是在恐懼又像是慌張,是誰睜開了雙眼打破了“理想的我”的美夢?

第二句唱到最後營造出的聲嘶力竭感,又是在訴說為什麼打破了我的美夢之後又拋下我一走了之?徒留我一個人面對現實?

《自己按門鈴自己聽》:是現實與理想兩個自我間的掙扎與對話

③ 這時候的主角是在掙扎中的已經是買了船票離開的我了

好啦就寫到這兒

想你現在在哪兒

你一定不安寧

我證明

誰在門外離開

執筆的我已從“理想的我”變成了“現實的我”或者說是現實佔大部分的“手稿中的我”了,其實但從字面意義看,可以有兩種理解的方法。

但結合前一段“誰在門外醒來後又離開”來看,原本安於現狀,享受自由的“理想的我”已經失去了平靜安寧,就不符合周深唱這段時較為平靜的語氣。

確認主語後,就可以理解為這是前面“賣掉手稿換了船票”的我,同時也是打破“理想的我”的美夢後一走了之,從門外離開的我,也正是因為這個舉動,所以我儘管不知道“理想的我”現在身在何方又如何了,卻很確定一定是寢食難安的,因為是我親手打破了我的美夢。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周深的表情特別值得細品,在唱這段的時候,他的神情帶有不屑,嘴角也掛著類似諷刺的微笑,更能證明這段的主語是現實的我在表達對理想的我的不認同。

之後周深一段極其具有張力的爆發般的吟唱與美聲也同樣印證了這一點,那是“理想的我”被打破美夢後的聲嘶力竭的絕望吶喊,亦是恐懼現實生活的悲涼咆哮,“為什麼要打破我的幻想又一走了之?

這說明了,在這場理想與現實的交鋒中,最終獲勝的,是現實的我。作為文青的我對於藝術的嚮往與浪漫的追求,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的沉重。

但是如果聯繫開頭那段倒放的彩蛋又很有意思,似乎又在訴說著一切最終都會倒回最初的情況,那麼理想與現實究竟是誰會獲勝?似乎仍舊沒有一個答案。

《自己按門鈴自己聽》:是現實與理想兩個自我間的掙扎與對話

《歌手·當打之年》周深

循環好多遍之後的感覺

這首歌不管是歌詞還是曲風,其實透著點“哥特風”的意思,黑暗、死亡卻又富有美感,具有藝術性。

最重要的是,它讓許多的聽眾聽到了許多的感覺,這首歌的留白極其出色,好多人都從中聽出了不同的意味,解析版本也出了好多版,我的理解也僅僅是我的理解而已,無法代表所有人。

有人說是“精神分裂”的感覺,有人說是病嬌,種種說法不一而足,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許多不一樣的想法的碰撞,就像是開始時候的理想的我,與自己湊在一起成為我們,湊出了百家爭鳴的盛況,湊出了文化的碰撞,於是藝術便誕生了。

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鋒亦是精神的饗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才是最有趣的情況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