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高振寧”四次向武漢捐款7150元,跟湖北的情分已有二十多年

在這場全國人民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很多公交人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袁亞寧和她的愛人就是其中一對夫妻檔。而正是這個普通的公交雙職工家庭,在這次疫情中,用“高振寧”的名字分四次向武漢捐款7150元。

好人“高振寧”四次向武漢捐款7150元,跟湖北的情分已有二十多年

袁亞寧

“高振寧”是誰?記者採訪得知,這個普通家庭多年來已累計捐款十餘萬,曾被授予“湖北遠安縣榮譽市民”稱號。

始自22年前的“雙安工程”

袁亞寧夫妻兩人都從事駕駛員工作,同在6路公交線路上,一個是早班,一個是晚班。

公交車作為流動的公共空間,疫情防控工作十分重要。袁亞寧每天都提前到達單位,幫助同事對車輛扶手和座椅進行消毒,確保各個角落達都到消毒要求,給乘客帶來整潔安全的乘車環境。在運營過程中,工作細心的她還經常提醒乘客戴好口罩,對特殊人群特別照顧,多次得到乘客的表揚。同時,袁亞寧聽從車隊安排,還利用公休時間協助車隊做好體溫測試工作。

在抗擊疫情中,袁亞寧全家以“高振寧”的名字向武漢分四次共捐款7150元,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並不是小數目。而事實上,這個家庭的善行始自22年前。

好人“高振寧”四次向武漢捐款7150元,跟湖北的情分已有二十多年

1998年9月,袁亞寧全家看到中央電視臺、湖北電視臺合辦的一檔節目中,報道了湖北省遠安縣在艱難中創辦聾啞班,使全縣眾多殘疾兒童入校讀書的感人故事,全家被深深地感動了。他們決定盡己所能,來幫幫這些孩子們。同年11月,他們又聽到電臺報道了東北地區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其中提到佳木斯市平安鄉有一位叫李長福的農民,家庭情況尤為困難,急需社會各界的援助。聽到這個消息,她們全家也很想幫助這個困難家庭。

就這樣,她們把湖北遠安縣特教學校作為捐助的第一工程,把對李長福一家的援助稱為第二工程,家人把這一南一北簡稱“雙安工程”。

多年捐助湖北已成“第二故鄉”

袁亞寧回憶,當年她的父母退休後,在朝陽區小紅門鄉開了一個小賣部,收入雖然穩定但利很薄。小賣部裡有一個小鐵桶,上面用油漆寫著“手拉手,心連心”,父母每天都要把當天的營業額拿出10至15元投入桶內,加上袁亞寧從不多的工資中拿出一些。從此以後,每月的12日、24日成為她們匯出愛心款的日子,準時分別寄往兩個捐助對象200元。不圖名利,便取父母和她名字中的一個字組合了“高振寧”這個名字,並一直延用到現在。

好人“高振寧”四次向武漢捐款7150元,跟湖北的情分已有二十多年

截至去年5月全國助殘日,她們全家共向遠安縣特教學校、平安鄉李長福及社會各類捐款共計10餘萬元,時至今日仍與40餘名學生及家長保持著通信聯繫,光來信已達數百封。2012年,湖北省遠安縣授予她們全家“湖北省遠安縣榮譽市民”稱號。

2018年初,在朝陽區雙井街道舉行的“圓夢行動”中,“高振寧”的夢想打動了大家。社區活動、募捐冬衣、巡邏執勤、清理小廣告、照顧空巢老人、擺放共享單車……短短三個月,大家齊心協力攢夠了10萬個積分,8家愛心企業隨即啟動了捐資。截至2019年,已經有兩批遠安特校的老師和同學們20餘人來到首都北京看升旗、登長城、品北京特色小吃、參觀故宮等等活動。這個活動還將在以後的三年繼續進行,共用五年時間完成所有孩子的北京之行。

在這次疫情中,湖北和武漢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袁亞寧全家以又“高振寧”的名字分四次共捐款7150元,“我們只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為我的第二故鄉做點貢獻,希望湖北和武漢早日恢復原來的模樣。”袁亞寧說。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宏陽 通訊員 李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