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環衛工的日常:每天消殺9萬平方米

每天對38條主次幹道、3個小區、3家機關單位、80處垃圾收集點、350個垃圾桶、5處公廁、2處垃圾中轉站進行集中全面消殺,消殺面積達9萬平方米;在公園、廣場、單位和小區等公共場所和人員聚集點佈置2處廢棄口罩收集點,及時收集、銷燬廢棄口罩等。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番禺區大石環衛處200多名環衛工人除了做好日常清掃保潔和垃圾收集運輸外,還要負責公共環境消殺和廢棄口罩處理,特別是增加了對市政道路垃圾桶的清洗消毒,確保不留盲區死角。

疫情下环卫工的日常:每天消杀9万平方米

垃圾壓縮站每天消毒不少於2次

“我20多歲就開始做環衛了,入行超過30年。”來自湖南的雷洪富今年55歲,現任崗東路垃圾中轉壓縮站組長,是2017年敬業奉獻類“番禺好人”。

大年初六開始,他和壓縮站8名環衛工人每天負責做好生活垃圾的轉運壓縮和消毒防臭,同時落實防疫期間壓縮站的清理消毒措施,確保整個垃圾壓縮站每天消毒不少於2次。

壓縮站周邊老舊小區、出租屋多,人口密集,為了處理每天運來的約50噸生活垃圾,壓縮站要從早上6點開始運轉,直至晚上8點半才停歇。“壓力再大也要做好,每個工作步驟都要認真、細緻,站內的衛生、消毒、防臭以及外圍的保潔清洗,裡裡外外都要乾淨,才能確保安全衛生。”雷洪富說。

疫情下环卫工的日常:每天消杀9万平方米

環衛工夫妻檔並肩戰“疫”

當大多數人還在沉睡的時候,從事環衛工作1年多的裴大明夫妻已經早早離開家,到各自負責的市政道路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丈夫裴大明負責105國道猛湧路段的道路保潔,妻子羅中玉則負責朝陽東路段的道路保潔。“早上生活垃圾比較多,全部都要清理乾淨,必須一點垃圾都沒有,這是我們的責任。” 夫妻二人表示。

疫情下环卫工的日常:每天消杀9万平方米疫情下环卫工的日常:每天消杀9万平方米

回想起居家隔離那段日子,夫妻倆心懷感激,表示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和幫助。由於春節前請了幾天假回湖北松滋家打掃房屋,夫妻倆1月22日坐火車回廣州,疫情暴發後主動向環衛處和所在居住地山西村報備,隨即按要求進入隔離狀態。解除居家隔離後,夫妻倆2月10日又回到工作崗位上並肩戰“疫”,堅守一線繼續保護城市環境的整潔。

“我們工作的時候會發現很多人掉東西,像在3月初的時候,在新光快速與朝陽東路交界的紅綠燈位置撿拾到一個小夥子的身份證和健康出行證,我就打了健康出行證上的手機號碼叫他回來取,把證件還給了他。”羅中玉還稱,遇到一些隨意丟垃圾的居民,她也會上前去提醒。

處理醫療廢棄物無懼風險

51歲的李四紅幹了十幾年環衛工作,作為西片保潔組組長,負責巡查督導朝陽西路、105國道、石北路等路段的保潔及管理4輛運輸車輛。春節前她回了一趟老家湖北,1月25日回廣州後主動向大石街環衛處報備,積極配合政府進行居家隔離。

疫情下环卫工的日常:每天消杀9万平方米

解除隔離後迅速回到崗位,每天一早,首先給組員們測量體溫,派發口罩、手套、消毒水和酒精,儘管長期與生活垃圾或醫療廢棄物打交道,但她不害怕,就算再苦再累也會把市政道路清理乾淨,保持環境整潔,為防控疫情出力。

彭家美當了3年多環衛工人,這個春節沒有回老家湖南過年,而是選擇堅守崗位。“我們在一線隨時有風險,但是隻要做好防護,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好,沒什麼可擔心的。”她笑稱:“把馬路清掃得乾乾淨淨就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疫情下环卫工的日常:每天消杀9万平方米

市民愛心捐款情暖環衛工

“你們工作辛苦了,這是我的一點心意,給你們環衛工人的!”3月19日早上9時許,環衛工人劉章斌在建華路與群賢路段清掃道路時,一名男子走到他面前遞上1500元現金。劉章斌當即要把錢還給對方,但男子執意要把這筆錢捐給環衛工群體,並轉身快速離開。劉章斌心裡無比感動,馬上把這筆錢上交,大石環衛處將這筆捐款用於為環衛工人購買清涼飲品。

疫情下环卫工的日常:每天消杀9万平方米

“他們雖然好平凡,但是他們的奉獻是不平凡的,只有投身這個行業才深知其中的辛苦,希望社會對他們多一點理解、尊重和關愛,大家一起保護好城市環境。” 大石環衛處經理劉健升說。

劉健升介紹,大石環衛處將轄內分為東西兩個片區管理,每個片區設立4個小組,另設置1個機動小組負責交通運輸機械化作業,對200多名環衛工人實行保潔精細化和人性化管理。為切實做好各項防疫工作,環衛處要求環衛工人戴好口罩、手套,密切留意他們的身體狀況,嚴格按照要求對湖北籍返穗環衛工人落實居家隔離措施,並給予人文關懷。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樊芸 何健儀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 肖桂來 通訊員 樊芸 何健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