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診所出路在哪?這篇說清了

基層診所躺著賺錢的時代正一去不復返,隨著各地政策逐步限制輸液 抗生素氾濫使用,診所臨床醫師執業門檻提高,診所面臨主要營收項目被限制、人力成本增加,診療服務同質化稀釋競爭力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基層診所醫生該如何應對?診所的未來在何方?我們傾聽一線基層診所從業者的看法。

基層診所出路在哪?這篇說清了


基層診所出路在哪?這篇說清了


基層診所的未來在何方?筆者作為基層醫療人員之一,忍不住對這個問題發表了一些個人淺薄的看法,希望與同行共同探討一番。


就個人來看,診所未來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政策優惠是診所未來發展的助力及方向


2019年5月,國家發佈《關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北京、上海等十個城市開始試點工作。鼓勵在醫療機構執業5年,取得中級及以上職稱資格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診所。


在《意見》中,還提出鼓勵診所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診所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診所施行自主定價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是對診所未來發展的一大助力及方向。


雖然以上的優惠政策現階段只是在區域試點,但這樣的好政策在落地試點的今天,離全國推廣還會遠嗎?


診所發展空間大,未來將發揮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現階段國內醫療改革而言,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現階段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醫療領域重點工作。而診所作為醫療機構中最基本的醫療單位,在未來的醫療工作當中必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體制醫生流動,產業流入將是診所堅強後盾


診所大多數時候是單槍匹馬的獨行俠,每個人精力有限,所擅長的領域更是不同,個人的財力、物力等因素的影響,常常“三根指頭一根針”是診所的常態了,西醫或許好點,會有血壓計、血糖儀、聽診器等簡單的設備,再好點會有的血氣分析儀,可是小診所B超機估計就很少了,至於再大型一點的設備就不可能有了。設備簡陋這將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此次《意見》中,提出在物資資源方面,鼓勵診所納入醫聯體,與醫聯體內成員單位、獨立設置的醫學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病理中心等機構建立協作關係,實現醫療資源共享。


讓綜合醫院的設備和人員成為你堅實的後盾,診所可隨訪處理一些醫院術後出院,需要換藥、輸液、隨訪等的一些工作。這是一項互惠互利的政策,雖然目前還在探索的初級階段,但筆者認為總會找到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出來。


下文筆者就診所與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關係做進一步闡述。


01


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國家買單


未來診所是開展專科醫療還是走全科醫療並提供部分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呢?或許現在在疫情的催化下,已然到了國家和個人做出選擇的十字路口了!


如果選擇專科,那麼在大量中級醫師的專科診所這樣的競爭環境內,能否在其中殺出一條血路,佔得一席之地呢?筆者認為,走全科診所及提供部分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是將是一條可行之路。


在現階段的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當中,雖然承受著大多數人的病垢和懷疑,但從長遠的健康中國戰略而言,尤其是疫情突發之下,暴露出公衛體系的人才建設和人員調動機制的弊端,作為基層前哨的公衛工作是必要而至關重要的。


以建立健康檔案這件事來說,是目前承受最多非議的工作了,大家主要覺得花費了巨大的力氣但並未取得現階段的任何收益。


可是反過來想,當有一天我們的這項工作足夠成熟了,當您能從健康檔案中查詢到從出生到現階段的每一次保健及醫療記錄,甚至是生病時做過哪項檢查,吃過哪些藥物,做過什麼治療,愈後結果如何等資料,那意義將是何等的不凡?


因此,未來一些全科診所,可適當分擔一部分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工作,按比得到公共衛生經費。最近有地方表示,村衛生室要承擔公衛60%的工作,而公共衛生經費也將按此比例撥付到村上去,那麼這是不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比例呢?


02


診所被納入國家分級診療大局


《意見》中將診所被納入國家分級診療大局,加之近些年一些發達城市已然在試點關閉三甲醫院門診的改革轉為線上。這也預示著,診所在未來的初級診療工作中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眾所周知,分級診療工作是一項解決“看病難”問題的重要應對措施,在未來的醫療改革當中更是一項需要堅決而徹底執行的政策。


現在要做好的就是,苦練技能,積累經驗,為未來繁重的初級診療工作做好準備。解決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重病不出縣”的醫療“小目標”。


在力所不能及的時候通過分級診療轉上轉下,在最大程度上方便患者診療,減輕患者負擔。其實,轉診工作在現階段已經自然而然的開展著,看不了的病人會聯繫醫院相熟的醫生,告訴他去某個地方找某個醫生解決某個問題,但卻缺少一個相對固定的文件。


當然在未來,診所的主要收入來源應當是診療費用的收入,這就需要醫生自己有紮實的診療技術和比較有特色的診療疾病了。只有有專長的特色領域,才會聲名遠播,有更多的患者,而收入也將比別人更為豐厚。


03


鼓勵診所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當診所有了穩定的病源和療效後,那麼就會有相對穩定的信任群體,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自然而然的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了,這也是在此次《意見》中國家鼓勵的。


基層診所出路在哪?這篇說清了

圖源:Pexels


你獲得的患者信任越多,願意和你簽約的病人越多,你的收入也就會更加豐厚。而作為家庭醫生的你,因為經常性的服務瞭解其生理病理的各種情況,進而能夠更好的為其提供所需的治療及保健的相關需求,反過來又受益於服務人群,達到“預防先行”的目的。


04


機遇與風險並存:診所個人承擔風險能力太弱


雖然未來開診所迎來利好,但機遇與風險並存,未來診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風險承受能力太低。


國內的醫療環境並不理想,而民眾的健康維權意識日漸加強,作為最為基本的醫療的個體診所而言,面對醫療意外風險的承擔能力太過脆弱。


就現階段醫療技術而言,作為醫生的我們不能有任何的保證可以包治百病。雖然很不願,但醫療的不確定性告訴我們,在醫療治療當中的意外誰都不可能百分百避免,在那個時候我們還能做點什麼?個人在這樣的狂風巨浪很是卑微與無助。


在個別地方,政府曾經強制推出了醫療意外險,如果能將這個保險如同車險那樣做大做強,讓每個醫生像司機一樣在遭遇意外的時候有保險公司幫忙度過,那不就解決了我們治病救人的後顧之憂?


當然這樣的保險賠償肯定是有前提的,明顯違反醫療常規造成的醫療事故,其賠償可以由醫生自己承擔。但是不可避免的醫療意外的賠償,可以試著讓保險來保險。


綜上所述,未來診所發展前景還是喜人的,關鍵在於如何提高自己的診療能力,在眾多診所中打造出自己的“口碑”,佔領一席之地。


基層診所出路在哪?這篇說清了

//編輯:太白(lzxx1258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