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康德的自然科学著作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康德的自然科学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以前的这段时期,或者说,康德思想真正开始形成以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康德思想发展的“前批判”时期。从他的第一部著作发表(1747年)到他写出自己的博士论文(1770年),在这几十年内他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的大部分我们在这里并没有列举出来——大都是涉及自然科学问题。康德的著作涉及火、火山、自然地理学、风的理论以及里斯本大地震。牛顿物理学是他的思想基础,对他来说,牛顿物理学是精密自然科学知识的一个典范。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康德在其中阐述了一种关于宇宙形成和行星运动的理论假说。牛顿认识到并计算出了引力对于天体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太阳系的形成问题他却没有解决。他明确地指出,人不可能对此做出自然的解释。在他看来,天体的循环运动是两种力量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一种是吸引力,对于这种力我们可以用机械的方式做出解释,另一种是排斥力,它阻止行星在重力的作用下冲向太阳。牛顿认为,对于这第二种力我们只能做这样的解释,造物主自身已经赋予天体这种运动规律,使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逃逸太阳的追赶。

康德提出的假说认为,这两种力我们都可以用机械论加以解释。他假定了一种宇宙的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最小微粒均匀地分布于空间之中。由于这些最小微粒在密度和引力上都各不相同,于是,那些密度较大因而引力也较大的物质微粒就会将那些密度较小因而引力也较小的物质微粒吸引过去。在引力的作用下,较轻的微粒会呈直线型移向较重的微粒,并在那里集结成一团。但是,在移动的过程中,它们会与其他微粒相撞,会被撞开,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从而产生运动方向的偏移。从最初的混乱无序的运动中,会逐渐形成一种运动的均衡,从而达到一种最低程度上的相互制约。于是就形成了圆周运动。那些呈圆周运动的微粒的一部分被太阳吸引了去,围绕太阳旋转。其他微粒组成了行星。它们离太阳越近,密度就越大,体积就越小。

康德试图用这个假说来表明,为了解释从混沌无序的原初状态如何形成一个和谐的宇宙整体,人们并不需要假定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一切都可以用物质的吸引和排斥的规律加以解释。至于那弥漫于空间中的原初的物质微粒又是如何产生的,在康德看来,任何自然的解释对这个问题都失灵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假定一个造物主,他创造了物质,并赋予它们力量,使它们有能力从混沌无序的原初状态构造出一个有秩序的宇宙来。

几十年之后,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比埃尔·拉普拉斯(1749—1827)在对康德的理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得出了与康德非常类似的结论。从此以后,这种宇宙形成的假说就被称作康德—拉普拉斯理论。

康德的另一部著作《物理单子论》包含着具有前瞻性的自然科学思想。如它的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康德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宇宙形成于最小微粒的运动,康德试图更进一步确定这种最小微粒的本质。他将它们的本质定义为“充满空间的力”。也就是说,物质具有物质性和不可穿透性,物质的本质就是力。没有“材料”,只有力(能量)!康德的这一思想在当代物理学中又获得了一次伟大的复兴,当代物理学不仅在理论上认为,“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还在实践运用中清楚地证明了,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反之亦然。

我们还想提一下康德的第三部自然科学著作,即《论各种不同的人种》。康德用一种自然史的观念来代替纯粹的自然分类描述。他在其中表达的思想使他成为进化论思想的开创者之一,这一思想在十九世纪时已被广泛接受。“自然史……将要描述地球的变迁、地球上的造物(植物和动物)的变化,这些变迁或变化都是自然历程的必然结果;它还要描述由这些变化而来的原始种的原始类型的变异。它或许会将一大批看上去各不相同的物种归列为同一种属,并且将今日描述自然的如此详细的学科分类转变为一种便于理解的自然体系。”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康德的自然科学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