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医生遇害:刺向医生的刀,划破的是菩萨的心

杨文医生,一位有着27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凌晨、在工作岗位上被患者家属用刀残忍杀害。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感到的,是从头到脚的不寒而栗。我自然也为杀人行凶感到胆寒,为良医陨落、将有更多生命得不到挽救感到痛心,但是最让我心哀难抑的,是这个时代的巨婴,顶着一颗终生无知的脑袋,仿佛天经地义。说句刻薄的话,巨婴们活着的每一刻,都在威胁着我们所依赖的社会资源。


我看到网上还有这样的评论:

杨文医生是好医生,她给那些坏医生背了锅。那些医死了人的坏医生才该死。


这世上当然干什么的都有坏人。但是当冠以「医生」这个称谓的时候,我希望有些人能弄清楚一些常识之后再谈论好人坏人。

我觉得,在这样一个震惊舆论的杀医事件背后,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普及和传播一些常识——关于医学,关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

我不想谈什么医疗条件、医疗资源、医疗体制等客观问题,我甚至都不想从医学从巫到医治死多少人的历史谈起,我只想谈一点最最基础的常识。

杨文医生遇害:刺向医生的刀,划破的是菩萨的心

要理解医学天然的不确定性


到了医院不就是为了花钱治好病?医生不就是应该治好病?

巨婴们从来不会理解什么是不确定性。在原本复杂的世界里,他们把一切都看成非黑即白。而偏偏医学又是不确定性极高的学科。

即使到了高年资阶段,葛文德依然认为医学中最大的困惑还是不确定性。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学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煎熬中,医生应该转变自己的态度,不把呈现确定性作为职业的唯一价值,转而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生命的真相》

一位常年战斗在一线的医生往往遇大病无数,他们从长期临床经验中能感悟到的那种对不确定性的敬畏,是所有患者的福音。但是一名患者或家属一生却遇不到几回大病,如果不巧是个巨婴,往往在医学结果的不确定性面前危险系数极大。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才能体验到医术是心术;才能真正接受医学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

医生,是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但也仅此而已。想要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不如早点去投胎。

杨文医生遇害:刺向医生的刀,划破的是菩萨的心

你的敌人是疾病,不是医生


生老病死是生命过程,是疾病而不是医生夺走了一个人的生命。医生能做到的,往往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医患关系的实质不是商家和消费者,而是盟友啊。中国外科泰斗裘法祖老先生打过一个比方:

我们当医生的,就是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


医生和患者都想把病治好,但是湍急河流面前,谁也不知道能否到达彼岸,何时能到达彼岸。

而且,医生和患者永远是共同决策,共担风险。所有的决策都是经过患者或家属同意的,怎么能把锅扣到一个能给出选项、给出专业建议的人头上?

患者在同意医生的建议之前,自然应该多方查证,谨慎决策。但是请记住,任何一个医疗决定,也是患者或家属自己的决定。一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这一点巨婴显然理解不了,当然也做不到。


杨文医生遇害:刺向医生的刀,划破的是菩萨的心

医生也是普普通通的人


医生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是的。再怎么巨婴心态,也请这些人想想,这种恐怖行为的舆论压力下,如果你女儿明天就要填报志愿,你会不会让她去学医?

那么,你知道目前社会的医疗资源压力吗?你知道现在的医生缺口吗?具体的数据,我不想说了。而且,你知道这种事情之下,有多少医生心里会怎么想吗?

刺向医生的刀,划破的是菩萨的心啊。

杨文医生遇害:刺向医生的刀,划破的是菩萨的心

最后,说给巨婴的几句话


一个人摆脱巨婴心态,是一个随着成长而不断放弃某些执念的过程。让我们来看看,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一个人应该不断放弃些什么,才能逐渐走向心智成熟:


1.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2.无所不能的幻觉

3.完全占有(包括性方面)父亲或母亲(或二者)的欲望

4.童年的依赖感

5.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6.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

7.无拘无束的自由

8.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

9.青春的性吸引力

10.长生不老的空想

11.对子女的权威

12.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

13.身体永远健康

14.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这是《少有人走的路》中列出的一个人应该随着心智成熟不断放弃的14样心态。实际上还应该有更多。

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渡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不少人不敢面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东西,所以无法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机,只能止步不前,不能享受到新生带来的欢悦,也不能顺利地进入更加成熟的心智发展阶段。——《少有人走的路》


放弃某个阶段的固定思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瞬间。然而,本该进入下个阶段却迟迟不肯放弃原来的思维,却是整个人生漫长痛苦的开始。这样的人,活着是一场灾难,于人于己都是。


杨文医生一路走好。愿天堂不再有这种没有常识的巨婴。愿更多人能因你而具备对医生、对医学、对医患关系应有的常识。

杨文医生遇害:刺向医生的刀,划破的是菩萨的心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好书:

阿图·葛文德医生的医学三部曲:

1.《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

2.《医生的精进:从仁心仁术到追求卓越》

3.《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心绪还没从这个事件中缓过来,我也推荐你读一下葛文德的这三本书,或许有疗伤的作用。我在读的过程中,感到的是满满的医学的真实与温暖。


4.《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一个正常人应该具备的医学常识和医疗决策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