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之前我們給大家科普了長焦大三元鏡頭的發展歷程,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順風順水的,各大品牌按當時的用戶需求一點點拓展技能樹,最終形成了現在市場上我們看到的70-200mm F2.8鏡頭。今天的主角我們換成標準變焦鏡頭,24-70mm F2.8,標準變焦鏡頭由於使用範圍和頻率更加廣泛,所以發展歷程也非常的複雜,且聽我娓娓道來。


一、從無到有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福倫達在1959-1960年時第一個推出了變焦鏡頭,但當時的鏡頭規格已經難以查到,而1962年福倫達推出的35mm畫幅變焦鏡頭Zoomar 36-82mm F2.8應該可以算是標準變焦大三元鏡頭的鼻祖了。按照後續鏡頭演化的歷史來看,這支鏡頭相當不可思議,在那個年代,F2.8的定焦鏡頭都算是大光圈鏡頭了,何況是一支變焦鏡頭。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不過並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像福倫達那麼激進,當時主流的恆定光圈標準變焦鏡頭和之前我們介紹的長焦變焦一樣,光圈侷限在了F3.5。比如尼康AI-S 35-70mm F3.5,美能達MD 35-70mm F3.5,佳能FD 35-105mm F3.5,賓得 SMC M 35-105mm F3.5還有康泰時T* 40-80mm F3.5。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二、從F3.5到F2.8的演化


與長焦變焦不同的是,在標準變焦領域首先有所突破的是佳能。佳能在1973年發佈了一支35-70mm F2.8-3.5的非恆定光圈變焦鏡頭,嘗試在廣角端達到F2.8的大光圈。不過這樣的嘗試佳能也僅僅是淺嘗則止,畢竟這不是恆定光圈變焦鏡頭。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另一家技術狂魔美能達則是更進一步,在70年代推出了一支搖動變焦鏡頭MC 40-80mm F2.8。這支鏡頭在鏡身上做了個小方盒,用搖桿進行變焦,再轉動整個大轉盤來進行對焦,這樣的設計在手動對焦鏡頭中也是極為罕見的,頗有收藏價值。這支鏡頭可能也是日系廠商中的第一支F2.8恆定光圈標準變焦鏡頭。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進入自動對焦時代後,尼康率先在標準變焦鏡頭上發力,先推出了AF 35-70mmF2.8後又為這支鏡頭升級到了能夠傳輸距離信息功能的AF 35-70mm F2.8D。62mm的口徑和665克的重量,放在如今也算是一支相對比較輕便的大光圈鏡頭了。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三、從35-70mm到28-70mm

在自動對焦時代更換了卡口的佳能,在標準變焦鏡頭領域率先進行了相當取巧的嘗試,在1989年發佈了EF 28-80mm F2.8-4L USM。注意哦,這支鏡頭又不是恆定F2.8光圈的鏡頭,所以佳能非常迅速的在1993年發佈了EF 28-70mm F2.8L USM,這也算是佳能的第一支標準變焦大三元鏡頭。佳能EF 28-70mm F2.8L USM使用了一片非球面鏡片糾正像差,使得這支鏡頭的銳度能夠一定程度上滿足當時1200萬像素全畫幅單反相機的需求了。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更早更換卡口進入自動對焦領域的美能達卻對恆定F2.8光圈的標準變焦鏡頭髮力較晚。同樣等到了1993年,美能達才發佈了a口的首支標準變焦大三元AF Zoom 28-70mm F2.8 G。之後尼康賓得適馬圖麗先後推出了28-70mmF2.8標準變焦鏡頭,一時間28-70mm成了標準變焦大三元的“標準規格”。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不過也不是所有廠商都在推進28-70mm這個焦段,騰龍在1992年推出了SP AF 35-105mm F2.8,隨後在1997年升級到了SP AF 28-105mm F2.8,雖然現在看起來28-105mm這個焦段明顯更“香”一點,但在當時沒能夠成為主流。不過騰龍也沒有放棄焦段的差異化,2002年騰龍發佈了SP AF 28-75mm F2.8 XR Di LD,這支鏡頭創造了不錯的銷量。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除了騰龍之外,適馬也在那個年代嘗試過24-60mm F2.8的規格,也沒有引起其他品牌的跟進。同一時期,徠卡在R口系統中發佈了一款Vario-Elmarit R 35-70mm F2.8 ASPH手動對焦鏡頭,力圖挽回R口系統的用戶。後來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畫質再好,大多數人還是更喜歡自動對焦系統(絕不是因為窮)。

四、從28-70mm到24-70mm

在28-70mm規格成為標準變焦大三元鏡頭的“統一規格”後,佳能再次嘗試改變。於2002年推出了EF 24-70mm F2.8L USM,廣角端從28mm提升至24mm的設計,迅速得到了市場的認同。於是適馬、尼康、索尼、賓得先後在2004年、2007年、2008年、2015年推出了24-70mm F2.8規格的大三元鏡頭。不過這一系列裡我認為索尼的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 SSM具備最高的顏值,最符合我的審美觀。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作為使用頻率最高的鏡頭,光學防抖對於標準變焦鏡頭來說有著巨大的提升,尤其是使用不具備機身防抖的佳能尼康單反用戶們。所以在2012年騰龍率先推出了具備鏡頭防抖的SP 24-70mm F2.8 Di VC USD,2015年尼康也推出了具備VR減震與電磁光圈的AF-S 24-70mm F2.8E ED VR。後知後覺的適馬也在2017年推出了DG 24-70mm F2.8 OS HSM Art,同一年騰龍把自家的24-70mm更新到了二代,與適馬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目前單反鏡頭領域,也就只有佳能,要麼選擇F2.8但沒防抖,要麼選擇F4有防抖還送個微距,無法既有F2.8也有鏡頭防抖。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五、無反時代

進入無反時代後,作為L卡口聯盟成員的徠卡在2015年率先發布了VARIO-ELMARIT-SL 24-90mm F2.8-4ASPH,這也是標準變焦鏡頭中首支採用了雙浮動對焦設計的鏡頭。雖然不是F2.8恆定光圈,但4萬元的定價告訴了我們它真的就是大三元鏡頭。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2016年,索尼正式發佈了FE24-70mm F2.8GM,正式宣佈開始競爭高端全畫幅鏡頭市場。隨後加入進全畫幅無反市場的尼康佳能松下適馬也在第一時間推出了各家的24-70mm F2.8鏡頭,畢竟這可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鏡頭,其中尼康和松下的24-70mmF2.8也具備雙浮動對焦設計,顯然是為了視頻拍攝考慮的。有趣的是,因為無反時代大多數品牌的全畫幅無反相機都具備五軸防抖功能,所以大家都選擇去掉鏡頭防抖功能,反而沒有機身防抖的佳能卻在鏡頭中添加了IS光學防抖。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不過在無反時代也有不同規格的產出現。騰龍顯然就選擇了進行差異化競爭,在2018年推出了28-75mm F2.8 Di III RXD,具備小三元鏡頭的體積與價格,帶來了F2.8的大光圈,在2018年成為了年度爆款,直到2019年才勉強不缺貨。而佳能則嘗試突破自我,推出了RF 28-70mm F2,放棄了體積重量和光學防抖,帶來了難以置信的F2大光圈。不過佳能能不能做出一系列“超三元”鏡頭,我覺得可以等等看。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24-70mm篇


相對而言,24-70mm的重要程度要高於70-200mm,畢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變焦鏡頭,其歷史也是有各大廠商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突破才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接下來我們會聊一聊廣角變焦鏡頭,希望大家能夠持續關注我們的這一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