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大明風華,嬌羞釉裡黃

關鍵詞:明弘治黃釉瓷

在中國千年的燒瓷歷史中,我們見識過宋瓷的婉約,青花的雋秀,五彩的繽紛,琺琅彩的繁複,能欣賞簡約之美,領略繁複之雅。但今天的主角,簡約繁複兼有,且最能代表皇家威儀,她鮮亮的顏色打破五感的寂靜,給人鮮活的感受,她就是大明風華的代表----弘治黃釉瓷。


一:交代下“女主角”的成長背景

黃色在中國古代是十分具有代表意義的色彩,有著嚴格的使用限制和等級制度,非皇家不可使用,尤其到了明清時期,對於黃顏色的使用限制已經出臺了相關的律法。據《明史·輿服制》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

在明代以前所看到的黃色大多是黃褐色和深黃色,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黃顏色。而黃釉瓷最早的傳世作品是在宣德時期,器型以盤為主,裡外通身施黃釉,釉面瑩潤豐滿,顏色嬌嫩,煞是好看。

弘治,正德年間黃秞可以說是歷史最高水平,整體施色均勻一致不斑駁,光滑平整的釉面,色澤豐滿嬌嫩,非常好的光澤度,業內會用“雞油”來形容,是最上道的黃色!

匠人在燒製黃釉瓷時,先將釉料直接澆在白釉瓷器上或者素胎上,釉層不易剝落,所以叫做“澆黃”。也由於其淺淡的色調,嬌豔欲滴,也稱為“嬌黃”,嬌皇,澆黃。

明弘治:大明風華,嬌羞釉裡黃

明弘治 雞油黃釉碗

二.教你“辨別”

1) 看器型

黃釉器屬於御用器,在器型上也以規整端莊為主,很少會看到奇型怪狀之物。這和弘治帝的喜好離不開關係,弘治帝這個人喜歡素雅高淨,對宋朝單色釉瓷的素雅之美非常欣賞和喜歡。胎釉精細,瓶罐類器型口淺足正,外部和口部都會施上釉,立體型造型的瓷器(琢器)內不修無釉。比如玉壺春和梅瓶這兩個器型上,有一些會把八稜口改成荷口,再加上瑞獸附耳貼首。取得一個臣民忠心耿耿,舉國和諧的好寓意。

明弘治:大明風華,嬌羞釉裡黃

1) 看胎土

從元朝起到萬曆期間,精品御窯瓷器使用的皆是麻倉土當做胎。到了弘治這裡,胎土和明前朝胎坯基本一樣,但淘洗更加細膩,所以坯胎足夠緻密,灰白帶黃,以及泛一點褐色紅的感覺。


2) 看釉色

看過很多弘治黃釉瓷器的人會覺得,她們給人的玻化觀感還挺強烈的,但其實這個時候的釉料配方特殊,而且遺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也無明確記載,所以大家也沒有有一個非常準確的方法去判斷。只能從感官和接觸面上看,弘治黃釉不僅擁有潤黃潤黃的“雞油黃”釉面。而且當釉料與胎泥的膨脹係數不同時就會產生爆裂現象,在一些暗刻花紋處積釉較深的地方呈褐色,拿著放大鏡仔細看,往往看到流散的釉隨裂走,因而刻紋有呈鋸齒的現象,且淋澆法(施釉方法)在凸線紋路上方釉層就比較好,呈色也較深。黃釉器作為皇家御用的瓷器,流傳的精品也確實比較少。這顏色如何,出類拔萃否,是辨別弘治黃釉瓷器的關鍵依據。

3) 看款識

從已經出土的弘治器物在底部的款識是“大明弘治年制”標準款識,有白底藍字和黃底墨字款,都是豎排兩行。立器一般是藍底白字,且一般是雙圓圈內書款。碗盤類則用墨彩款多,且用娟秀的館閣體書寫,每筆筆鋒清晰,字間距適中。當然,有一些立器,以及盤和底小的鬥瓷碗都設無圈款。


三:拍場表現

1. 明弘治 黃釉青花梔子花紋盤 724萬成交

明弘治:大明風華,嬌羞釉裡黃

2.明弘治 黃釉碗 253萬成交

1. 明弘治黃釉盤 232萬

值得一提的是,明弘治帝一生和張皇后鶼鰈情深,專心一意。這個可謂是很少見了,且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是一位風評很不錯的帝王,如果明朝那些帝來場pk的話,弘治帝一定穩坐深情人設。不僅如此,在藝術上,弘治帝的造詣也非常高,這些精緻的黃釉瓷,足以見得帝王不俗的審美。


我是福羲藝太,每一件古物,都會說話。

你所珍藏的,皆是無價之寶。

本文由福羲國際藝術太太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