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為他人作嫁衣裳”,上一句更扎心,富人不理解,窮人感觸深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璀璨文化,詩歌佔據很重要地位。詩歌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孔子整理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詩經》,雖然漢代之後有不少著名詩人,但直至唐朝時期,詩歌才迎來真正的高峰。毫不誇張地說,唐朝詩人遍地走,青史留名的詩人數不勝數,為後世人留下許多經典詩作。

古往今來,有才華之人,未必仕途一帆風順,不得志者屢見不鮮,就算李白、杜甫這種詩仙詩聖級別的文人,基本也沒有得到過重用。所以,清代詩人黃景仁發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尤其是寒門出身的詩人,缺少關係和人脈,想出人頭地相當困難,把內心的無奈和哀怨化作動力,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歌。

俗語“為他人作嫁衣裳”,上一句更扎心,富人不理解,窮人感觸深

晚唐詩人秦韜玉,少年時便表現出過人天賦,出口成章下筆成詩。然而,秦韜玉科舉之路充滿艱辛,屢試不第。他家境還算不錯,但體諒民間疾苦,曾寫下一首詩,其中一句為“為他人作嫁衣裳”,因寓意深刻,久而久之成為家喻戶曉的俗語,其實上一句更扎心,富人不理解,窮人感觸深。

《貧女》

唐: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從這首詩的題目來看,不難發現作者站在一個貧家女子角度,描述她的心酸生活,以及抑鬱惆悵的情感。開篇“蓬門未識綺羅香”,蓬門是指用蓬草建成的大門,說明女子家庭條件不好,連一般生活都達不到,從小到大穿著粗布衣服,從未像富人那樣身穿綾羅綢緞,並非女子喜歡攀比,而是對貧寒狀況的客觀描寫。

俗語“為他人作嫁衣裳”,上一句更扎心,富人不理解,窮人感觸深

緊接著“擬託良媒益自傷”,轉眼間長成大姑娘,到了出嫁的年紀,同齡人紛紛嫁為人婦,相夫教子的日子讓她羨慕不已。女子渴望有媒人上門提前,早日嫁給如意郎君,但因為家徒四壁,沒有媒人為她說媒。心裡著急,也曾想過拿著禮物請媒人幫忙,但礙於羞澀不敢開口,擔心被人嘲笑後的失落和感傷。

三四兩句“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絕大多數人都注重外表,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外貌協會,喜歡打扮時尚的小姑娘。即使我品格高尚,擁有比一般女子更美的心靈,又有哪個男子會看上呢?此處可以看出女子的不自信,以及對現實的考慮,究根結底,這種不自信還是家貧的緣故。

俗語“為他人作嫁衣裳”,上一句更扎心,富人不理解,窮人感觸深

五六兩句“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意思與前兩句相反,她認清客觀事實後,覺得不應該自怨自艾,更不能拿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樣就太傻了。別的女子家境殷實,喜歡梳妝打扮,有錢買高檔衣服,但不如我心靈手巧,我有我的優點,何必與他人攀比,我只要把針線活練好,相信有朝一日能遇到良人。

最後兩句“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不停練習刺繡,技術確實越來越精湛,也做出許多漂亮的服裝,依然沒有等到意中人出現,甚至媒人不願意進家門。更難過的是,我親手做的衣裳,卻不能自己擁有,哪怕連試穿一下的資格都沒有,到頭來都成了別的新娘的嫁衣。

俗語“為他人作嫁衣裳”,上一句更扎心,富人不理解,窮人感觸深

秦韜玉的《貧女》,最經典的就是最後兩句,“為他人做嫁衣裳”堪稱婦孺皆知,經常被人掛在嘴邊。但在小編看來,“苦恨年年壓金線”比前一句更扎心,每一針都刺痛貧寒女子的心靈,無論多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窘境,心靈早就傷痕累累,所恨的不是“壓金線”,而是千辛萬苦的成果,最終被他人輕而易舉佔有。

富人自幼衣食無憂,沒經歷過窮苦生活,很難理解“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含義。但是,對於窮人來說,這種感觸頗深,比如在大城市打工的人們,建成高大聳立的樓房,但樓房卻不屬於他們,只換來微薄的收入,日子還是比較清貧,不禁感慨“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