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曰從革”判西哲


李春生原創 |“金曰從革”判西哲

倘若服膺於“個人主義—科學主義—自由主義”三位一體的西方思想模式,當然對於中國哲學的理解會僅止於“哲學在中國”而非“中國的哲學”;但倘若對於中國文化核心的陰陽五行思想有足夠的信仰與信心,則遲早會領悟到,西方哲學亦被其所攝受,這廝貌似普遍性的背後其實亦不脫於“金曰從革”的本質。


李春生原創 |“金曰從革”判西哲

什麼是“金曰從革”?《尚書·洪範》是中國古人理解世界、治國安邦的大法,其中有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金於四德為貞、於人倫為義,金曰從革表達的是金屬被提煉、加工、鍛造的過程,顯示出金的沉降、肅殺、收斂之意。其中,金屬藏之於礦,需經過探礦、開採、選礦、富集,所以從為彙集、聚合。而革為“獸皮治去其毛”(《說文解字》),由皮到革的製作過程,也即象徵金屬被冶煉、熔鑄最後被製成器皿的過程,故被稱之為革。又有人據清華簡將革解為戈,將“金曰從革”解釋為用金屬來打造兵器亦有道理。(張敏娜、彭學傑:《“金曰從革”探賾》,載於《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6))


李春生原創 |“金曰從革”判西哲

在後天八卦中,兌金、乾金分居正西與西北,此時天道變化由陽轉陰、由氣成形,於地球自轉的一日中為日落,於地球公轉的一年中表秋收。兌金、乾金的出現意味著事物在現象上已盡顯,在發展中已成熟。與北方水的隱遁、東方木的曲直變化、南方火的膨脹相比,確定性和可言說性正是金曰從革的哲學意蘊,所以,我們發現在西方語言中是如此糾結執著於系動詞“是”的存在,它的千言萬語離不開“S是P”這一最基本的判斷形式。


李春生原創 |“金曰從革”判西哲

當然,古希臘哲學也出現過類似東方哲學樣的赫拉克利特哲學的“既是……又不是”的變化狀態,只是到在巴門尼德起,開始了“金曰從革”正式轉向:“S是P”的判斷中系動詞“是”(be)被視為永恆不變的存在,被確認為真理和知識的對象。此後的古希臘哲學實際是對於“金曰從革”過程不同視角和步驟的描述:蘇格拉底哲學的辨繆和尋求普遍定義意在去礦渣和提煉出金屬單質;柏拉圖哲學通過相論來製造鑄模;畢達哥拉斯哲學用對萬物皆數的探求來尋找金屬成器的最佳組合配方;德謨克利特斯的原子論描述的其實是金屬冶煉中金屬從化合態變為遊離態樣貌;更有亞里士多德哲學藉助形式與質料的區分、四因的構想,以及潛能與現實的模式來表達液態金屬澆鑄到與零件形狀相適應的鑄造空腔中,最終加工成有用器物的過程。


李春生原創 |“金曰從革”判西哲

理性與信仰是西方哲學和文化的兩大支柱。如果說古希臘哲學專在金曰從革的兌金,表達了哲學上的理性主義,那麼基督教哲學則專在金曰從革的乾金,表達了哲學上的信仰主義。乾金被離火所煉,則成火天大有象,這是基督教上帝創世說的易學之源;而離火若居乾金之下則為天下一家的天火同人卦,體現出基督教的“博愛”深意;先天乾卦為聖父,後天乾卦為聖子,後天離與先天乾同位為聖靈,所以基督教三位一體之說看似不可思議實背後暗藏易理。大火熊熊陶冶乾金,基督教形容為煉獄;“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和基督教的贖罪相通;靈魂被淨化後入天堂,這在《易經》中表述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有卦上六爻)。


李春生原創 |“金曰從革”判西哲

近代以來,西方的理性主義和信仰主義從天道下降為人道,從而結出科學之果,從此人類開始如上帝樣在日新月異地創造萬物。但問題是,天道本輪迴,哪裡有什麼永恆?“金曰從革”之後緩緩而來了“水曰潤下”,西方文化註定要墮落下流,虛無主義分明就是日落後的黑暗與冬日的嚴寒,已正在遠遠地向西方普世主義的文化自信招手。有先知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如是說:

萬物去了又來;存在之輪永遠轉動。萬物枯了又榮;存在之年永遠行進。

萬物分了又合;同一座存在之屋永遠在建造中。萬物離了又聚;存在之環永遠忠實於自己。

存在始於每一剎那;每個“那裡”之球都繞著每個“這裡”旋轉。中心無所不在。永恆之路是彎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