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問:“你多久沒和你的父母聊聊往事了?”

答:“平時工作和生活那麼忙,哪有時間。”

答:“住在一起的,有事就會說,不用刻意聊什麼,尷尬。”

------原來,我們已經習慣這樣和父母的相處方式。

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01

一說起情感,年幼無知總覺得快點長大,不用被父親抽,不用被母親唸叨;

讀書工作了,腦子馬上想到就是戀愛,愛得那個糾結,戀得那個痴迷;

到有了自己的小孩,那份情感幾乎全部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抖音小視頻出現,正好記錄了親子關係和寶寶的成長;

到年紀再大會,有一天才會突然意識到,父母已經頭髮花白,需要重視下自己的另一段親子關係;有些人趕得及陪伴,有些人留下的只能是遺憾。

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昨天看了篇花甲老人的日記,我們有多少人能從老人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生活處境,感觸挺多的。

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後面這位老人追隨一位師傅信佛,學會了佈施,改變了人生軌跡;一步步走著一個光明,向上的晚年。至於後面與子女的故事,皆與信仰有關;

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至少在我看來,人為什麼會選擇信仰一些東西,大多因為感到無助,希望得到一些幫助去支撐自己走下去,哪怕只是個念想;過得不如意,相信命運能改變,不行只能是自己信仰不夠;過得如意,相信命運已改變,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始終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好多做評論。

有多少個老人能有如此的覺悟?恐怕更多的是因為病魔的困擾,選擇相信養生課與保健品,或許沉浸在自己多吃了幾十年的鹽的思想中。遇到這樣的父母,我們會發現自己無能為力,勸也不聽,罵又不行,最後能做的就是隨老人高興。

或許這個時候內心獨白就是:我不指望你幫我什麼,不要給我添麻煩就好了。

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02

而在最新一期《我家那閨女》中,吳昕和媽媽的聊天再次引發熱議,吳昕媽媽問“為什麼看不到她的朋友圈。”吳昕解釋到:“與其分組給父母看刻意發的朋友圈,不如直接屏蔽。”網友們紛紛表示: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相處方式。

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我們長大了,有著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報喜不報憂,於其兩個人難受,不如一個人痛苦。”這就是吳昕的解答,也是多數子女的想法;

於是時間長了,越來越不知道和父母聊些什麼,一起吃飯的時間少了,飯後閒話家常的機會自然就少了。

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也就在最近飯後閒聊我才知道,原來我本不該來到這個世上,我的母親年輕時學單車摔了一跤,那時不知道已經懷孕,我的哥哥(姐姐)沒了,我才有機會“頂替”他(她)來到這個世上,畢竟那會還是獨生子女時代。

如同我們對待我們自己的小孩那樣,小孩的每個舉動都心懷安慰和鼓舞,他們的成長有一個視頻作為記錄作為分享;而我們的成長記錄只存在於我們的父母記憶中。

結語

我們已經習慣了看到一些話,一些場景容易感觸良多,過後可能很短的時間內又迴歸平常,等待著下一次感悟。身體力行,在工作中因為壓力可以做到;在過度被溺愛的環境裡,一句“等等吧,不著急。”

來自一位花甲老人的日記,父母想要融入子女的朋友圈,太難了


我們是時候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的愛會不會太滿了;作為子女,我們的愛會不會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