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全球汽車業,都將被迫瘦身,從崗位到規模,從供應鏈到產品線,這是明白無誤的趨勢指向。



疫情發展到現在,全球所有工業國家無一倖免。毫無疑問,我們正在經歷全球化時代開始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二戰以來最大的危機,也是歐洲中世紀黑死病之後,人類面臨的最大人道主義危機。人類健康、全球製造服務業、全球金融和經濟,都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而且,社會發展指數低的發展中國家,將迎來第三輪更大規模的爆發,目前已經有些苗頭。不斷加速惡化的全球衛生局勢,尚看不到盡頭。疫情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數,雖遠比不上歷史上著名的戰爭,但毫不誇張地說,人類面臨生死存亡。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幾個月,即便再過1000年,也是無法省略的歷史。


疫情對人類加速財富積累、加速發展的勢頭,當頭一棒。只是我們不清楚,這件事將逆轉人類發展勢頭,還是隻造成短暫的下滑,之後迎來更高揚的發展曲線。


有些崗位永久消失


截至4月10日,全球喪失了1.95億個全日制工作崗位(該數字仍在加速擴大),而他們中的大多數,即便疫情消失,也不再回來。這才是我們真正擔憂的。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但對普通民眾、對窮人更不利。富裕階層(包括但不限於超級富豪)和收入處於各自國家中位數之下的人們(佔據人類的大多數),其命運撕裂之深,前所未見。對於前者,多數情況下,不過是財富損失和生活上的不便。對於後者,需要面對被病毒侵襲和失去生活保障兩種殊途同歸的前景。


從廣泛意義上,與汽車有關的工作機會,佔據了全球工作崗位的1/6。從生存和供養家庭角度,稱其為最重要的人類工作,並不過分。


而疫情正在深刻改變著這一切。問題在於,改變是永久性的,還是“一次性”的。


疫情前時代,全球汽車業就在著手收縮就業崗位。全球各大跨國車企,多數都制定了為時數年的裁員計劃。原因有兩個:短期而言,全球市場不振,對此前過度擴張計劃,進行了一次性修正;中長期而言,新能源和汽車的IT化,令崗位變少。只不過,前者直接消滅工作機會,後者則是令機會轉移至泛科技產業。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而科技產業與汽車產業的融合,使雙方的界限變得模糊。因此我們很難分辨,“產業融合”催生的新崗位和摧毀的崗位,哪一個更多。


疫情時代,無差別攻擊幾乎殃及所有行業,哪怕是多國資源被擊穿的醫療行業。汽車業非常不幸,遭受三重重擊:市場需求、供應鏈和成本攤銷。其中,市場需求垮掉是根本。


這是美國採取大規模釋放流動性卻無法解決問題的原因所在,市場需求不是被流動性限制,而是因為需求真的不存在了。誰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能回來。這取決於疫情什麼時候結束,以及我們花多久才能完成重建。


降薪的藝術


有報道說全球車企有120座工廠被關閉。事實上,除了中國在復工復產,所有汽車生產大國的整車生產,都陷於停滯。而且,這隻算了整車廠,各級供應商同樣是汽車產業的一部分,所以停產數字被大大低估了。全球數以千計的整車和零配件工廠都被迫關閉,但固定成本攤銷卻一刻都不停止,每一天都在啃食企業越來越見底的現金流。局面變得糟糕,總是從最脆弱的環節開始。


車企們開始了降薪和新一輪裁員,而以往強勢的歐美工會,這次基本沒有了聲音。如果企業挺過這次危機,他們被迫裁掉的崗位,還會要人。如果這個崗位只是“暫時”不需要,那麼他們更傾向於保留員工,代價是繼續享受福利(養老金和醫療),而不是徹底裁掉這名員工。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危機當前,各國企業紛紛開啟降薪閘門,風格各異,基本有三種形式。不過先要指出,即使高管降薪比例和絕對數字遠超過普通員工,兩者也不可同日而語。高管還有股權激勵等其他收入,大多數高管並不依賴薪酬本身;而薪酬則是普通員工的惟一生活來源。

第一種是實施一致但有區別的降薪。


4月13日起,特斯拉美國臨時降薪。副總裁以上級別工資削減30%,總監以上級別工資削減20%,剩餘員工工資削減10%,直至二季度末。


本田美國在4月12日前繼續支付全員工資,但尚未決定第二輪停工的做法,很可能採取全員無薪休假。


FCA要求美國和加拿大基層員工無薪休假至5月4日,餘下時間降薪20%。寶馬在南卡的工廠員工將無薪休假至4月底。


與此同時,通用、福特、FCA高管們都被降低薪酬,甚至放棄今年剩餘薪酬。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第二種是隻降高管的。


特斯拉中國區副總裁和總監“自願”降薪,普通員工待遇不變。這很簡單,因為上海工廠正在火力全開地生產。


福特並未宣佈普通員工的降薪計劃,而大眾、戴姆勒都宣佈了董事會成員的降薪計劃。不過,德國車企可以依賴“短時工作制”,員工減少工時,僱主按實際支付工資,缺額的60%由政府支付。但觀察家們嚴重懷疑這次德國政府可能撐不住。德國政府估計,德國有215萬人申請。即便全員救濟,仍有83萬崗位被永久性裁撤。因此,讓政府幫忙扛勞動力支出,不適合全行業危機。


第三種是宣佈不裁員不減薪,但暗地裡噁心人的。


國內而言,像上汽這種明碼標價降薪的,反而讓人放心。就怕一些騷操作。開發佈會時大義凜然,聲稱和員工榮辱與共;暗地裡則脅迫員工,手法包括“打C”(低績效評級)降薪、發配(打發異地工作)、單休等不一而足。總之,滿臉寫著“還不快滾”的表情包,無非為了規避裁員補償。


不得不說,危機時期見真章。特殊時期,巨大的成本壓力之下,裁員降薪都在情理之中,但如此作為,恐怕已被就業市場列入私下的黑名單。


現金為王


不管哪一種降薪,更多的是一種姿態。勞動力成本,從來不是車企固支重頭。其中,融資成本、對供應商付款,在現金流中的權重大於勞動力支出,營銷費用最容易削減。而固定資產折舊則只體現在財務報表中,除了它們第一次被購入的時候。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截至目前,大型車企的現金流遠未見底,否則他們不會硬氣地否掉政府財政援助。事實上,就算通用和FCA混得再慘一些,他們也不想要美國政府再次出手。因為政府成了股東,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的代表會砍掉一切不能帶來現金流的項目。這樣即便活過來,他們也會輸掉未來。這和2008年已經大不一樣了。即便沒有疫情,汽車業面臨的空前挑戰,也足以顛覆任何不思進取的巨獸級企業。


幸運的是,現在拿到現金的手段有很多。車企們傾向於公開市場募資,包括短期債券、抵押拆借、向私募和信託發行定向企業債,還可以引入戰略投資者,甚至再向中國夥伴伸出橄欖枝,要求他們增持一點合資公司的股份。


供應鏈變短變近了


錢的事暫時解決,問題出在供應鏈。市場停滯了,供應鏈會被侵蝕而逐漸解體。儘管我們強調不要預測,但有人認為歐洲需要10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歐洲人就必須擔心他們在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斯洛伐克的供應鏈。更不要提這次危機之下,歐盟成員自私和缺乏整體觀念的糟糕表現。


如果市場萎縮超過20%,中小供應商中的1/3將不復存在,至少影響1000萬人的就業。特殊時期封鎖邊境,讓歐洲人意識到,部署在歐盟範圍內的供應鏈,到了關鍵時刻也是靠不住的。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有實力的Tier1供應商做法是儘量本地化。所有全球排名前50位的Tier1、Tier2零配件供應商,都在中國建廠。他們基於成本原則(主要是規避關稅和降低生產成本)進行了大規模的本地化部署。單是前10名Tier1巨頭,在中國部署的生產廠和研發機構就超過400家。其中,博世在華擁有59家企業,數量最多。


因此,就算核心供應商名單裡充斥著外國公司,實際上都實現了本地化供應。中國不用擔心歐美停產對供應鏈的打擊。中國去年600億美元的零部件進口,絕大多數都能找到國產替代。


特斯拉就是個明顯例子。2019年12月特斯拉上海工廠投產初期,國產化率只有30%-40%,基本可以算KD模式。但特斯拉官方稱,在今年年底,國產化率將達到100%。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這種表態是建立在中國現有供應鏈集群極為齊全的基礎上。美國依靠北美體系,日本主要依靠中日韓體系,而歐盟國家則依靠“馬約”的維繫。危機之後,前兩者將得到增強,而歐盟體系則出現破敗的裂痕。


這對德國本土車企來說,是一個不妙的徵兆。不過,德企在美國部署的產能,仍然因為某種考慮依賴本土零部件供應。譬如寶馬在南卡斯帕坦堡工廠,是寶馬全球最大的整車廠,產能約45萬輛,包括X3、X5、X7等SUV。其中70%用於出口,其中1/3銷往中國。


但是,該廠自4月3日起就處於空轉狀態。原因是位於歐洲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工廠都已停產。


【汽車人】疫情是汽車業的烈性減肥藥


如果疫情在全球影響力大致同步消退,那麼跨國廠商不會進行全新的產能部署調整,但他們將盡量實現供應鏈的本地化。同時,由於“新四化”進展,零部件的集成度更高、軟件價值提高,而疫情大大加速了這一切。也就是說,後危機時代,汽車業慢慢喪失其一大固有特徵——價值鏈條將變得更短,這本身就意味著無數企業和崗位被淘汰出局。


全球汽車業,都將被迫瘦身,從崗位到規模,從供應鏈到產品線,這是明白無誤的趨勢指向。(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