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過年的事

說過年

看看這幾天街上的行人,你就知道年有多大的無窮的力量了。可年到底是什麼呢?

現在問一些人過年咋過,其中有很多人會回答沒意思,把人過的累的跟馬一樣。是呀,在現今衣食無憂的年代,對於先前人們盼望過年才能吃上一些平時吃不上的東西來講,過年可能真的太累人了。

年是什麼? 答案因人而異,甚多。年其實就是對祖先、對大地的一次集中答謝!其中的上墳、放鞭炮無不是表達對祖先的感恩之情!砸核桃、穿新衣無不是感謝祖先的蔭德才使我們過上了如此好的日子。供桌上擺上最好的豬頭、果品,其實也還是以最虔誠的態度感謝上蒼、大地的恩賜。人們忙累了一年,總要對自己付出取得的成果予以寄託,年便集中體現了人們感恩的思想!

年其實更多的是文化力量的傳承。幾千年來,若沒有文化的力量在裡邊,估計這個節日早會煙飛雲散。年文化是我們的祖先在數千年的農事活動中逐漸創造的,經過長期的創造、選擇和積澱而來的,既有視覺的,如貼春聯、掛燈籠,又有味覺的,如各種美食,還有聽覺的如放鞭炮、敲鑼鼓,正是這些文化才支撐起這個節日不倒。

當然,更重要還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裡邊。美好生活包涵了團圓、和諧、富裕。為了團圓,才有了春運這一說。人們千方百計都要在年三十晚上趕回家裡。每過一次年,就深化一次家庭,乃至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正由於人們都這樣孜孜以求,中華民族偉大的年文化才屹立東方而不倒。

我們之所以感覺年味淡,正是我們的一些傳統的年俗正在隨著物質豐富而消亡。比如蒸年饃,正在隨著物質的豐富而消亡。放鞭炮,也由於環保的要求正在減少,但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絕不會在發展前進的征途中,自我丟掉這一節日。任何事物都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否則,只能自取滅亡。比如中央一套堅持了幾十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這己成了全國人民吃年夜飯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了。試想現在若沒有了這臺晚會,我們心裡會失落多少。再比如現在流行的掃福活動,既尊重市場行為,又不失為春節送上了一個支撐。福,乃本身就是年的題中之義。

年是一種以親情為基礎的紐帶。

年復一年又來到,年最重要的當屬除夕夜和初一,除夕是上一年最後的一天,也是生命裡最富情感的日子,家人們把一切準備完備後必依血緣團聚一起,既是團圓,又是感恩,而初一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的第一天,隨著天還沒放大明黎明前的幾聲鞭炮聲,孕育著嶄新的一天拉開了帷幕,年就這樣傳承著。

2018.2.14.初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