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有位大將眼看便能奪得江山,千鈞一髮之際他卻選擇投降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逢亂世各地軍閥擁兵自重,儘可能奪取更廣闊的土地以及更多的人口,為的就是統一天下奪得江山。然而在隋朝末年。有位大將軍名叫杜伏威,他在楊廣死後,控制著天下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眼看便能獲取大業,杜伏威居然向唐高祖李淵投降!為何杜伏威會有如此反常之舉動?難道他起兵造反是另有所圖嗎?

隋朝末年,有位大將眼看便能奪得江山,千鈞一髮之際他卻選擇投降

​杜伏威出生于山東濟南家境低微,“不置產業,家貧無以自給”。他與好兄弟輔公祐過著偷雞摸狗的生活,最後被官府通緝亡命天涯。杜伏威16歲時便成為江湖綠林中“群賊之首”。後杜伏威遠離家鄉山東來到淮南、淮北、六安一帶招兵買馬,很快杜伏威變頻便憑藉淮河水利優勢,以及自身在江湖中的好名氣奪得一大片的地盤。

隋朝末年,有位大將眼看便能奪得江山,千鈞一髮之際他卻選擇投降

​當時隋朝雖有衰退的跡象,但還並未正式覆滅,於是派遣大將陳稜來到淮南準備剿滅杜伏威。這位農民起義軍與隋朝正統大將戰得難解難分。憑藉個人武力杜伏威將討伐他的隋朝大軍徹底擊退。公元620年杜伏威已經稱霸整個江南地區,《舊唐書》記載杜伏威境有“江東淮南之地,南街與嶺東之於海”。通過白話翻譯就是,杜伏威的疆土已經橫跨整個江東淮南,甚至都能蔓延到湖北。當時除了杜伏威這股勢力之外,還有瓦崗寨的李密、竇建德、劉黑闥,太原李家也是不容小覷的力量。可是楊廣死後杜伏威婉拒宇文化及的招攬,他主動向洛陽反王楊侗稱臣。待到李世民率領義軍進攻王世充,杜伏威又拜倒秦王的麾下,此後杜伏威與李世民二人合力將劉黑闥平定,杜伏威的好兄弟輔公祐卻未與他共同行動而是留在江南。

隋朝末年,有位大將眼看便能奪得江山,千鈞一髮之際他卻選擇投降

​《新唐書》記載杜伏威因為喜好神仙黃老之術,服用太多的仙丹妙藥導致被毒身亡,當然筆者是不相信這個說法。可是本篇文章並不是探尋杜伏威的真實死因。按理說杜伏威已經掌握江南,與輔公祐眼看就要從南到北進行掃蕩,為何在關鍵時刻杜伏威去投奔其他義軍首領?要知道就連隋朝派遣的大軍也被杜伏威打得丟盔棄甲,如果要投降為何杜伏威不去投奔正統的大隋政權?通過筆者查閱多方資料,我認為杜伏威主動選擇投降還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杜伏威所建立的政權中,名義上他是一把手,但是輔公祐話語權似乎比他還要重要。前文說過杜伏威和輔公祐這兩人乃是老鄉加好友,因為偷盜被官府通緝流落在江湖。杜伏威義薄雲天且武力超群,輔公祐變成了幕後軍師。在江南建立自己的力量之後,杜伏威被推舉到明處,但實則輔公祐才是真正的一軍之主。杜伏威礙於情分不與好兄弟刀兵相見,所以杜伏威才選擇自立門戶投奔其他的反王,這樣也能落得輕鬆自在。

隋朝末年,有位大將眼看便能奪得江山,千鈞一髮之際他卻選擇投降

​第二方面原因,杜伏威此人胸無大志,筆者說的胸無大志並非貶義詞,只能說杜伏威此人性格溫吞,空有一身武力以及偌大家業,但是卻沒有奪取天下的想法。杜伏威對陣海陵賊帥趙破陣時,主動送給對手幾十罈好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兵不血刃將其收為麾下。對陣隋朝大將陳稜杜伏威用激將法先斬殺隋朝統帥,但是並未對其大軍痛下殺手。按理說杜伏威當時正在快速擴張期,他完全可以將趙破陣給殺害將其手下劫匪編入自己隊伍中,面對隋朝討伐軍時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這樣既能壯大自身的實力,同時又能削弱敵方的力量?然而杜伏威還是選擇了較為穩妥或者說仁慈手段。但是在那個時間段對於敵人的仁慈,就是對本方的懲罰。

隋朝末年,有位大將眼看便能奪得江山,千鈞一髮之際他卻選擇投降

​所以從這幾件事來看,杜伏威心腸柔軟並無做大做強的意思。從濟南逃難到淮河地區,或許杜伏威起初只是想在江湖中闖出點好名聲,接著也能過自己的太平日子。沒想到在好兄弟和局勢的推動之下,將杜伏威變成了義軍首領,其後發生的種種一切,讓杜伏威難以掌控或者說已經超脫了他之前設想範疇。所以杜伏威選擇逃避去投奔其他反王,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人各有志,不必強求”。總之杜伏威在隋朝末年,可能名氣不如秦叔寶、程咬金要響亮,但是他給唐朝所做的貢獻絲毫不比這些人差。直到玄武門事變李世民即位後,才正式給杜伏威平反,也算是給了這位農民起義首領一個適當的說法。

參考文獻:新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