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三应窑(1)


[地名故事]•三应窑(1)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原郊区)榆林镇所辖21个村庄里,有个叫“三应窑”的村子。这个村地处赛罕区东部,东与陶卜齐行政村大西沟(村民现已迁出)自然村为邻,正南是榆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榆林村,西南与阳曲窑村接壤,正西和新城区保合少镇所属的庄子、水泉两村为界,北面紧靠大青山(前坡)。村子不算大,600余人口,原称大队,有3个生产小队,现称村民委员会,有3个村民小组,村民均为汉族。有耕地近3500余亩,大都为坡梁旱地。林地面约2600余亩。村民房社(住宅)大都集中建在村北一条叫“正沟”(大青山前坡沟谷)东西两侧的低洼地势里,南低北高,林木掩荫,农家小院不规则的连在一起,村庄算不上有多美丽,但村后有山林,沟里有水流,正如“赵本山”唱得那样“有山有水有树林”。尽管不大显眼,看上去村容村貌还是蛮不错的。

[地名故事]•三应窑(1)

三应窑建村约有3百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大迁徙,“走西口”来到内蒙古中西部的土默特地区,开垦草地,从事农耕。最早有晋地(山西省)三阴县几户人家来到这个地方,在山下沟壑的崖头处开凿土窑洞居住,并耕种坡梁土地为生。那时建筑材料匮乏,根本盖不起房屋,只能是打(挖)窑洞居住,窑房一堂两屋,半圆门半圆窗,冬暖夏凉,只是采光不怎么样,土窑形似陕北窑洞。当人口逐渐增加,窑房也随之增多,小山沟里便行成了一个小村庄,故得名“三阴窑”。像这样以原藉得名的村名还有邻村的“阳曲窑”,这个村最早的先民就是从山西省阳曲县“走西口”过来的。因此就有了这些村名。后来,人们以方言念道起“三阴窑”时,因口语重的原因,将“阴”字念为“入声四声”,便成了“应”,加之又书写方便,就成了“三应窑”这个现名,并沿称至今。《呼和浩特市地名志》和原《郊区地名志》都记载的是“三应窑”,说先叫“三阴窑”,后叫成“三应窑”。也有人说后来该村又迁来了山西省“应县”的几户人家,所以村名选用了“三阴县”的“三”字和“应县”的“应”字用作村名,按此说来,“三应窑”得名还是有点依据,的确村里真还有几户“山西应县”藉的村民。

[地名故事]•三应窑(1)

“三应窑”村有几家大户家族,分别是银姓家族、李姓家族、王姓家族、薛姓家族,此外还有姓岑、支、韩、陈、侯、丁、贾、张、邢等少数姓氏人家。三应窑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厚重,村民勤劳俭节,熟懂农事,热爱土地。

[地名故事]•三应窑(1)

“三应窑”村的自然环境很好,北有青山作屏,东西山脉望不到头,连绵不断。有若干条河沟从山坡上自北向南汇入大黑河和阳曲窑南河漕,该河漕经榆林、阳曲窑、古力半乌素、前后乃莫板、包素村、太平庄村后流入西把栅一带的沼泽地。三应窑村后至东向西共有大小不等的六条河沟,第一条是“大东沟”(榆林村称海令沟),此沟沟掌较深,沟中有几处明泉溢流,现已成为榆林镇的旅游景点,金杏山庄和孔雀山庄就建在此沟;第二条叫“二道沟”,小沟很短,雨水汇入它西面的“庙沟儿”;庙沟儿是第三条河沟,此沟比海令沟短,但比二道沟长,雨大时沟水从村东流入阳曲窑南河漕;过来便是“正沟儿”,正沟儿沟深掌远,沟内有泉水,遇发山水会从村中流过,山洪大时可危及民房。

[地名故事]•三应窑(1)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三应窑大队组织社员,在村北修起大坝,将沟水拦截并改道村西北泄洪,南下过京包铁路桥汇入阳曲窑南河漕;再过来是水泉沟,此沟流域面积较大,沟叉多,河沟宽,多见明泉溢出,沟内曾居住过十几户、两大家族人家,一大户是杜姓家族,一大户是李姓家族,形成了一个三应窑所属的小自然村,他们先前住的全是窑房,小村俗称“杜家水泉”。因该村东山梁后还有两个叫“水泉”的村名,一个叫“常家水泉”,一个叫“郭家水泉”,为区分开来,水泉前冠上住户姓氏。

[地名故事]•三应窑(1)


[地名故事]•三应窑(1)

1958年,两大户人家近三十口人搬迁出沟,分别在榆林村和三应窑村定居。此沟后来又建设成三应大队的果园,黄太苹果树、杏树、酸梨树和海棠红子树栽满沟谷,还有菜园种植各种蔬菜,沟中泉水常流并有水车浇灌果园和菜园,每到春夏秋季,花开果红,鸟语花香,树绿草青,风景如画。可惜如今草枯树干,失去了昔日风光。

[地名故事]•三应窑(1)

还好,2000年,国家号召大搞生态建设,此沟已纳入生态建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治理范围;最后一条河沟叫“麻地沟”,亦称“饮羊沟”,此沟是三应窑村和阳曲窑村的分界线,沟东属三应窑,沟西属阳曲窑。沟中有水源,可浇灌山上人工栽植的树木。还有两座小山峰,一座是村东北的海令沟小山峰,海拔1123米,一处是村西北的饮羊沟小山峰,海拔1121米。两座小山峰均建有凉亭,凉亭四周的山坡上绿树成荫,成为三应窑乃至榆林镇和赛罕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如一幅对联所写:“门前绿水声声笑,屋后青山步步高”。

[地名故事]•三应窑(1)

(上图为饮羊沟小山峰凉亭)

[地名故事]•三应窑(1)

另据说早先在村东北二道沟和庙沟之间的小山梁(小山包)上有座小庙,俗称白龙王庙,后来废弃,遗址也在修建京藏高速公路时被取土挖平,已经见不到庙址的痕迹了。上面提到的“庙沟”,可能就是以庙得名。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