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國古代最慘的皇帝

導語:大明王朝的皇帝,似乎每個都有自己的個性。除了

"木匠皇帝"明熹宗和"絕世好男人"朱祐樘,即一夫一妻倡導者外,還有不少皇帝,也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比如,明代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不少人看來,他都是最慘的那個。為什麼呢?因為他真的不是一個昏君,也不好酒色;相反的是,他對待政務非常認真,在生活當中也很節儉。可即便如此,明朝還是在他手中滅亡了。

接手爛攤子

如果崇禎皇帝不是出生在明朝末期,而是明朝中期,可能崇禎會是一位賢明的君主,會是一位中興之主。可是在明朝末期,整個國家已經是一個爛攤子,搖搖欲墜了。這就要從崇禎皇帝的父兄說起。

為什麼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國古代最慘的皇帝

(崇禎皇帝畫像)

首先我們來看看崇禎皇帝的父親,這位便是歷史上都頗有"盛名"的"一月天子"朱常洛了。甚至著名的明末三大疑案,都跟這位皇帝有著密切的聯繫。朱常洛的一生,也是極為悲劇,他好不容易熬了38年,才當上了皇帝。卻在繼位以後,過度沉迷酒色,最終一命嗚呼。這其中就有千古奇案——"紅丸案"。

為什麼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國古代最慘的皇帝

(明熹宗畫像)

皇帝剛繼位就駕崩了,這也不是辦法,只能讓他年幼的長子朱由校繼位了。而這位,也是大名鼎鼎的"木匠皇帝"。在朱由校繼位以後,因為年幼的緣故,導致後宮政權被其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掌控,繼而輻射到了朝堂之上。而朱由校似乎也不是很在意,整日裡鑽研木匠技藝,很少過問朝政,進而逐漸激化了朝堂之上的矛盾。

天啟七年,即公元1627年,朱由校去世,因其沒有子嗣,所以朱由檢便接替了哥哥的皇位,後世稱之為崇禎帝。在繼位初期,朱由檢勵精圖治,有著滿腔的激情和熱血,希望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讓大明重新恢復盛世。但殊不知,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積重難返了。

自然災害頻發

崇禎的運氣確實不怎麼好,在他繼位的第一年,北方便大旱了,很多百姓顆粒無收,開始鬧饑荒。崇禎只好不斷抽調國庫,四處賑災。但是國庫的錢,也不是很多。在被崇禎帝折騰幾下之後,很快便見了底。沒辦法,崇禎皇帝只好撤裁了一些冗餘的機構,包括了陝北驛站,希望能節省開支。但是在被裁減的人中,就有後來大名鼎鼎的"闖王"李自成。

為什麼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國古代最慘的皇帝

(闖王李自成畫像)

接下來的日子,依舊不是很太平,因為在短短几年內,全國又發生了不少災難,不是這裡乾旱,就是那裡水災,這讓本來就艱難生存的百姓更加難以生活了。在加上明朝國力已經出現倒退,導致所有隱藏著的矛盾,在這時都開始集中爆發了。不久之後,明朝爆發了農民軍起義,給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帶來了致命一擊。

為什麼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國古代最慘的皇帝

(明朝疆域圖)

說到這,不少人覺得,明朝滅亡一事,並不怪崇禎皇帝。但是大明王朝日漸衰敗和各地出現災情,這兩方面畢竟只是客觀條件。而說到明朝的主觀原因,恐怕和崇禎帝也分不開關係。

朝政混亂

明朝末期的幾位皇帝,都是不理朝政,讓大權被閹黨把控。崇禎皇帝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總覽大權,廢除閹黨。不少人覺得,這不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嗎?但是從當時局勢來看,卻並非如此。真正給明朝帶來的,其實是那些代表了江南利益的東林黨人。這些文官,在職之時,不為國家考慮,整日想著內部鬥爭。大明王朝政局動盪,有很大一個原因,便是因為這些人不做實事,空損國力。

為什麼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國古代最慘的皇帝

(明末奸臣魏忠賢)

而崇禎帝一上臺,為了急於表現自己的清明,便迅速除掉了魏忠賢等閹黨集團。而這樣做的結果,卻導致了東林黨人迅速擴大,甚至左右到了一部分的朝堂局勢。試想一下,如果朝廷裡面的大多數官員,都是一些只注重自己利益,卻不做實事的文人,那麼這個國家,又有什麼理由,不迅速走向滅亡呢?亡國之前,缺少軍費,崇禎皇帝向大臣徵集錢財,但是自私的東林黨人一毛不拔。崇禎皇帝在這一方面確實缺少識人之明。

為什麼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國古代最慘的皇帝

(東林黨人)

東林黨人在歷史上以氣節出名。明朝覆滅後,他們當中不少人堅守城池,戰至最後一刻,表現了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他們在朝堂上,卻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只想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明朝的覆滅。崇禎皇帝意識到了閹黨的危害,卻忽略了東林黨人的危害。

生性猜疑

崇禎皇帝雖然是接手了爛攤子,但是他自身的性格問題也是明朝覆滅的原因。國有憂患,崇禎帝卻自毀長城。就在各地農民軍都開始鬧革命的時候,崇禎皇帝慌神了,他只能下令各地守軍進北平勤王。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將領,竟然都選擇了觀望。只有像袁崇煥等少數將領,是一心為國的。

為什麼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國古代最慘的皇帝

(袁崇煥畫像)

袁崇煥在邊關數次擊退金人,深得邊關將士愛戴。不料此舉,卻遭到了朝臣的妒忌。在一些文人的刻意引導之下,崇禎帝對這位國之棟樑,生出了猜忌之心。於是便藉著"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袁崇煥。在他死後,大明門戶洞開,金人長驅直入,農民軍也趁機四處作亂,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迅速走向了滅亡。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北平城破。崇禎皇帝來到了煤山上的一顆歪脖子樹下,從容自縊而死,享年33歲。

結束語:崇禎皇帝死前憤憤說道:"朕非亡國之君,臣子實乃亡國之臣也!"在他看來,大明王朝最終走向了滅亡,是因為一群亡國之臣的影響。可是明朝的顛覆,不是一日之寒,在此之前也早有預兆,崇禎皇帝實在是無力迴天。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女真族人,能力有限的崇禎皇帝兩頭作戰,實在是分身乏術,只能落了一個自殺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