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01

育兒交流群裡,一網名為葉子的寶媽一大早便大倒苦水。

原來,昨天週末,她在家陪六歲的兒子寫作業。

期間,小傢伙很是不專心,不是去吃點東西,就是拿著手機擺弄兩下。

葉子再三警告無果後,一時沒忍住,放棄了“慈母”形象,打了兒子!

為人父母者,一定特理解葉子的矛盾內心:明明不想打,卻往往情難自控。

或許,人類一旦成為父母,就會或輕或重地患上精神分裂症吧。

一石激起千層浪!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爺爺奶奶很生氣,外公外婆特憤慨,紛紛指責: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靠打罵去教育呢?

群裡的網友,也迅速分成兩派。

反對派:

不能打,越打越不聽話;

打孩子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創傷;

你現在打他,他可能會記恨你一輩子……

支持派:

棍棒底下出孝子,必要時還是要動武;

孩子鬧起人來,簡直就是混世小魔王,道理根本聽不進,不揍都對不起自己;

我們小時候誰沒被打過啊,也沒見有人出現什麼心理問題……

02

古往今來,“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直是許多中國父母信奉的至理名言。

但近年來,隨著人們思想的空前解放,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這一傳統觀念不停被質疑、推翻。

《童話大王》中說的較有代表性:“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滿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麼?又不是孩子非要讓你把他生出來的。”

那麼,由來已久的“棍棒之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這類傳統文化,真的已淪為糟粕,需要迫不及待地去除嗎?

我看未必,畢竟,有些時候,孩子還是需要些體罰威懾的,尤其在他們還不懂分辨是非的時候。

成龍,幼時由於對學習實在提不起興趣,所以在上完一年級後,便被父親寄養在於佔元的梨園行學藝,簽下了生死狀。

于占元,是出了名的嚴師,奉行的可以說就是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

倒立、劈腿、蹲馬步全是家常便飯,稍有差錯,就是一頓竹鞭猛抽。電影《七小福》中,這一情節,有濃墨重彩的展現。

一眾師兄弟中,于占元對成龍這個調皮的乾兒子管教更為嚴厲,他承受的皮肉之苦也最多!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據成龍回憶,當時真擔心自己會被師傅打殘甚至打死,一度想要逃離。

無獨有偶,《霸王別姬》中,哥哥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同樣如此。

跟著師傅學戲時,動輒就是棍棒上陣、皮鞭伺候。

從生物學上說,我們從外界獲得刺激,會在大腦裡留下物質的痕跡,這些痕跡在適當的時候釋放,就促使人尋求相應的重複刺激。

簡單來說,即疼痛是一種記憶,而一切記憶都會尋求再表達。

無論是戲外的成龍,還是戲裡的程蝶衣,學藝生涯,可以說皆由疼痛串聯而成。

但他們,卻把這疼痛記憶,當成了最為寶貴的財富,長留心中。

以至於,多年後,在他們終於熬成“角”,大紅大紫,遠離那個曾經做夢都想離開的鬼地方後,卻滿是懷念和不捨。

03

對於體罰孩子,反對者往往有兩點理由:

一,對孩子不尊重,西方發達國家,從來不打孩子;二,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心理陰影。

事實果真如此嗎?

英國雖在1989年通過法律,禁止學校和家長體罰學生,但2001年,就有40多所學校的教師和一些家長聯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請求,要求恢復體罰。

很快,2006年英國頒佈了《2006年教育與督學法》,使英國教師有了懲罰不規矩學生的法定權利。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只是,他們有一套詳盡的流程,如體罰需要家長同意,要有專人監督執行,須備有懲罰記錄等等。

新加坡的鞭刑,也是如此。

早在1948年,新加坡監獄調查委員,就定下了如下獄規:“對於15歲以下未成年犯,只能由來獄法官判處最多細藤6鞭,鞭刑的行刑部位是犯人的臀部。”

再來說,家長擔心的心理陰影問題。不妨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老家的一遠門哥哥建華,小時候,只要做錯事或考試考砸,他爸爸都會用鞋底打得他屁股開花。

一旁的媽媽不但不勸阻,還會跟著附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每次捱打後,建華都會在自家裝滿小麥的蛇皮袋上猛踹幾下,並取出一粒小麥,放入玻璃瓶中。

他暗暗起誓:等玻璃瓶滿了,就找爸媽“一雪前恥”,然後離家出走。

心理學研究表明,衝動是行為系統不理智的各種表現,是人的情感特別強烈、基本不受理性控制的一種心理現象。

顯然,對父母“報仇雪恨”,只是他一時衝動的荒唐想法。

一次過年時,舊事重提,早已事業有成的他,哈哈大笑:“看,我現在不是正在‘報仇’嘛!”說完,揚著手中帶給二老的補品。

其實,儘管建華的“復仇”方式一度被傳為笑談,但卻可以將心中的壓抑、不快釋放出來,功勞不小。

要知道,情緒作為一種本能的能量,是有積蓄效應的,積蓄到一定程度倘若不去發洩,後果很嚴重。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那些養在溫室,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不知棍棒為何物的孩子,心理反而更為脆弱。

君不見,每年中、高考考試失利,早戀遭訓斥,甚至父母不讓留長髮,都曾引發過花季少男少女做出傻事,甚至跳樓輕生!

04

當然了,這絕非慫恿家長體罰孩子。

任何時候,都不可盲目體罰孩子,只能將之作為助其成長成才的一種補充手段。

育兒群裡,曾有家長反應,自己一歲的寶寶喜歡咬人,立馬有人出餿主意:給他兩巴掌,下次就不咬了。

不顧孩子咬人,只是牙齦發癢或發洩情緒這些科學常識,一打了之,當真愚不可及!

那麼,究竟哪些情況,可以考慮“動武”呢?

一、危險場景

孩子年齡尚小,好奇心重,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目光。

當他們身處危險場景而不自知時,就很有必要用“打”的方式。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如當他們手指去捅電源插座,觸碰開水瓶,試圖打開行駛過程中的汽車門把手時,就必須立馬給他們“長記性”。

二、違反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我們是否成年,都必須要有相應的規則、法律約束我們的行為。

當孩子因貪圖一時的新鮮刺激或模仿大人時,很可能會在某些行為上,突破道德底線,甚至越過法律準繩。

如盜竊他人財物,出入未成年場所,抽菸酗酒等等。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此時,父母就可以拿起“棍棒”,讓他們為自己的不正當行為付出代價,牢記教訓。

三、屢教不改

《思想聚焦》中有句話特有道理:“你要知道,每一次屢教不改的背後,都是這種沒有原則的包容。”

經過父母、老師多次提醒後,依然明知故犯的孩子,父母萬不可一笑了之,必須給點顏色瞧瞧。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如,多次提醒不要近距離看電視、長時間玩手機,依舊我行我素。

下手時,需要特別注意三點:

一、身體部位

無論你再怎麼怒火攻心,下手時,都不可隨心所欲。

手心和屁股,是神經分佈較少,且皮糙肉厚的地方,可以作為下手的目標。

二、適可而止

體罰,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種補充手段,震懾住“熊孩子”就足夠。

萬不可陷入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的惡性循環。

三、切忌人格侮辱

不少家長,氣急敗壞之下,往往會對孩子邊打邊罵:“你太讓我失望了”、“真蠢”、“你真豬”……

心理專家指出,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此類人格侮辱時,孩子內心往往會自然反應:我是無用之人!

此時,孩子內在的價值感會很低,繼而引發自卑心理。

恰當的做法是,牢記行為不等於人,讓孩子知曉自己捱打的原因。

05

客觀來說,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是家中寶,即便犯錯,我們也難以下手。

但孩子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多時候,都要家長、學校一步步引導才行。

而這一過程中,倘若遇到孩子諸如調皮搗蛋、破壞規則等人為阻力,一些可以讓他們形成條件反射的體罰威懾,還是必要的。

換句話說,很多時候,機械的懲罰記憶,可以說是孩子成長成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梁宏達也曾說達過:“身體上的疼痛,對孩子記憶力影響最深。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過時了嗎


嚴師出高徒,慈母多敗兒。

但無論嚴師還是慈母,出發點都是一致的:塑造一個更為優秀的孩子。

所以,孩子成長道路上,請別吝嗇你的鼓勵、讚美,也別收起你的戒尺、棍棒!


作者簡介:辰龍,喜歡文字的工科奶爸,用心養娃,匠心寫文,願我的文字,讓您不枉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