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宋太祖赵匡胤,盛名之下不得举

赵匡胤陈桥兵变篡郭姓柴氏后周的天下,建立北宋王朝。南征北讨十余载,平定各地后周余臣的叛乱,灭亡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大体上结束了自唐朝灭亡来,五代十国近70余年的乱世。

赵匡胤作为五代十国最后一个枭雄,终结乱世建立起的宋王朝经北宋、南宋两期,享国319年。赵匡胤结束乱世,执行“先南后北”、“先易后南”的方略企图集多国之力来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前人未竟之业,名垂青史!赵匡胤想稳扎稳打、循循渐进来收复对抗雄踞北方的辽国,但其弟宋太宗赵匡义却是两度“仓促”燕云十六州地区,禁军精锐尽失,迫使宋王朝对辽国的攻守易势,进而影响遗害至灭亡。赵匡胤和赵匡义面对辽国的不同态度和结果,更是侧证了赵匡胤的雄才大略。


被夸大的宋太祖赵匡胤,盛名之下不得举


宋太宗赵匡义和宋太祖赵匡胤在诸多对外事务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且大多以惨败收场。无数的案例证明了赵匡胤不愧于“五代十国最后一个枭雄”的称谓,无不彰显了赵匡胤的雄才大略。但从纵向历史而言,赵匡胤无疑是最被夸大的一代君王,完全不符合雄才大略的宋王朝开国君主的设定。

赵匡义在对外战争的失败,其核心大多是为赵匡胤“擦屁股”。在赵匡胤治国的十六年中,全部时间都在平定列国,在其驾崩前,还有吴越、北汉两个国家没有灭亡。南方的交趾被赵匡胤以“鸡肋”而舍弃,云南地区也不愿涉及,西北党项渐其,西北地方节度“养寇自重”也不解决,企图利用宋王朝远在开封的军势和恩情来迫使其屈服。

宋国南方和西北地区的势力范围内,躁动的地方势力赵匡胤选择性忽视,不愿触及。以边远之地,不适王化为由主动放弃,但在此之前,原先控制这些地区的国家都在尽力维持存在感,不让他们彻底脱离出去。但赵匡胤只是希望其仅仅在名义上臣服宋王朝便可以了,而不愿过多的在这些地区耗费多余的精力。

赵匡胤在对内部改革也是有很大妥协性的,皇位是被禁军大将集体拥护登上的,合法性天然就不充足。大权在握,但卧榻有恶虎。介于五代武将们的嚣张跋扈,无恶不作,赵匡胤为了防止“陈桥兵变”再一次发生,而进行了杯酒释兵权!此时辽国武力正盛,宋王朝却还要分裂势力没有平定,赵匡胤此举无疑“自断一臂”。对愿意放弃大将位置的给予外地节度的职位,兼大量的田地钱粮来一一种利益交换的形式来进行禁军改革。这些骁勇善战的大将们哪怕再有征战沙场、再进一步的想法,在赵匡胤的“妥协”下也不得不放弃。赵匡胤虽然还会启用这些大将,制约性会比过往大许多,赵匡胤更多的是想要积攒足够的过来来进行御驾亲征,来自己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壮举。赵匡胤不想将此次留名青史的战争交给其他大将,不然这位大将在功业上就可以和已经身为皇帝的赵匡胤有并驾齐驱的可能性,会威胁到赵宋皇位的稳固性!

赵匡胤严重的被历史夸大,虽有吞并列国结束乱世之名,却还要吴越、北汉割据,从南汉脱离而承袭南汉制的交趾也主动遗弃。外有北雄辽国,而过多削弱大将军权,迫使军队战斗力逐渐下降。

赵匡胤为了威慑大将们,逼迫两度救己的大将张琼自裁,其后再以“误听”假言,厚待张琼族人。还曾几度让臣被构陷的文臣流放沙门岛,不得假释。沙门岛虽归山东管辖,却是海上“孤岛”,地狭、粮少,人多,环境恶劣,大多被流放该地的犯人不久便亡,一年下来存活的甚少。赵匡胤含情脉脉的外表下却是冰冷一片,在“不杀士大夫”的誓言下,是让其到绝地放任生死,而堵天下之口。

赵匡胤就是一个被历史过分夸大的人,开国后的功绩大多承袭后周遗泽,需要单独面对的辽国而不敢有动作!辽国虽强大,但赵匡义两度伐辽失败才转变对辽国的态度,也可知宋朝的实力和辽国相差无几,完全有一搏之力,但赵匡胤却是不想有些许冒险,只想有个万全之策来全胜辽国,以此来成全自己的千古英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