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Version:1.0 StartHTML:000000279 EndHTML:000148429 StartFragment:000001629 EndFragment:000148397 StartSelection:000001629 EndSelection:000148397 SourceURL:https://mp.weixin.qq.com/cgi-bin/appmsg?t=media/appmsg_edit_v2&action=edit&isNew=1&type=10&token=79294667&lang=zh_CN


“倒春寒刘星”第一周就出现17万+的文章,感谢大家认可,欢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迎关注“倒春寒刘星”及时获取最新消息。

❖ 市场行情

首先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行情上证指数上周出现小阳线,多方明显在积累做多的力量,周末的消息面总体上利好本周的行情,本周短线先看反弹,由于外围股市出现了大幅反弹,a股的二次探底有望结束,新的反弹趋势有望开启,结合全球的疫情,随着各国对疫情的重视程度加大,全球疫情的拐点有望很快到来,届时a股的反弹力度还会加大。

首当其冲应该还是以科技为主,围绕科技做好这波反弹的文章,其次证券板块有望出现机会,另外消费板块如食品饮料、汽车、房地产都有望出现利好刺激,智慧城市目前也得到了市场资金的关注,同时注意消息面上新的利好板块因素。

上证50的走势同样有望出现继续反弹的态势,证券、银行、保险有望企稳,该板块机构资金介入较为明显,稳定大盘走势,重点关注相关龙头品种的机会。

创业板短线的走势也有望逐渐走强,目前看这波突破60日线的概率在加大,操作上注意游资龙虎榜关注的标的机会,结合市场消息面挖掘具有连续攻击能力,出现主升模式的股票机会。

现今行情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 热点新闻

截至 3 月 30 日 10 时,海外(除中国外)已经累计确诊 638928 例新冠肺炎,累计死亡 30672 例。环 ICU 医疗设备需求将随着重症、危重症人数增加继续加大,亟需进口储备。估计海外至少急需新增 130 万张 ICU 床位储备,生命监护、呼吸支持类产品弹性大。

我国在医疗 IT 投入持续增长,根据 IDC 发布的《中国医疗行业 IT 市场预测 2019-2023》报告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医疗行业 IT 花费同比增长 11.2%; 预计 2023 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791.6 亿元,2018-2023 年复合增速为 10.0%。疫情爆发后,我国各地快速响应依靠医疗信息化开展了线上问诊、 远程问诊等工作控制疫情传播,但疑似、发热病人扎堆医院就诊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实现患者就诊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有效降低传染病交叉感染机会,疫情控制及传染病防治工作重要性凸显,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望快速开展。

行业与大盘指数对比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 核心观念

呼吸机为治疗呼吸衰竭重要手段,是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战略储备。

  1. 呼吸机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重要手段。呼吸机用于 机械辅助通气,实现帮助患者正常呼吸。当患者呼吸功能失常时,呼吸机可以模仿人的呼吸速率将含氧量不同的气体 (21%-100%)送进肺部,并规律性地进行气体交换,帮助患者改善缺氧、二氧化碳滞留状态。医用呼吸机为三类医疗器械,常规家用呼吸机为二类医疗器械。有创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重度呼吸衰竭的无意识患者,无创呼吸机是针对有呼吸意识的呼 吸衰竭高危患者。关键芯片技术壁垒高,决定了呼吸机的临床使用效果。

2019年中国呼吸机销售数量排名 2019年中国呼吸机销售金额排名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呼吸机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战略物资。新型肺炎的多数患者伴有呼吸困难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分别约为13%、6%,在缺少特效药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就需要给予及时的呼吸机治疗,缓解病程向重症、危重症转化。呼吸机已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是各国当下储备不足。欧盟委员会已决定建立囊括呼吸机和防护口罩等的战略性“拯救欧洲”医疗设备储备库。美国已启动《国防生产法案》,批准福特,通用汽车和特斯拉等汽车企业制造呼吸机。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内外医用呼吸机储备需求快速增长。重症诊疗方案中,呼吸机、人工肺不可或缺,为重症、危重症病 房必需配置。

各国现存呼吸机数量(假设常规配置ICU床位数≈呼吸机配置数量)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海外疫情全面爆发,医用呼吸机面临巨大缺口。截至 3 月 30 日 10 时,海外(除中国外)已经累计确诊 638928 例新冠肺炎,累计死亡 30672 例。环 ICU 医疗设备需求将随着重症、危重症人数增加继续加大,亟需进口储备。估计海外 至少急需新增 130 万张 ICU 床位储备,生命监护、呼吸支持类产品弹性大。其中,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储备需求量分 别约为 62.9 万台、20.5 万台。亚洲、欧洲、北美洲合计现存呼吸机数量约 30 万台,与各大洲国家累计确诊人数相比,亟 需扩大国内已有产能或进口解决。

我国呼吸机需求价格分布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国外知名呼吸机企业积极扩产,优先弥补本国防疫需求缺口。飞利浦 Philips 每周生产大约 1000 台呼吸机,计划在未来八周内(2020.03.23-2020.05.18)产量翻一倍,在第三季度前实现四倍产能提升;意大 利国内最大的呼吸机制造商 Siare 产量已经翻倍,每周可生产 150 台,且推迟了向印度等其他国家的交货,以满足本国需求; 德尔格 Draeger 已经接受德国政府 1 万台重症监护呼吸机的订单;瑞士的 Hamilton 医疗目前已经将年产量提高了 30%到 40%,每天可生产大约 80 台呼吸机。五大国际知名呼吸机厂家合计产能约为 301 台/天,难以在短期内满足本国防疫需求, 国外出口订单更是紧张。

国内呼吸机需求量变化(台)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疫情刺激公共卫生应急储备、ICU 建设,环 ICU 医疗设备需求大幅增长。中国亟需国家级公共 卫生应急储备应对重大疫情,环 ICU 医疗设备链中呼吸机需求大。无创呼吸机为救治重症患者的必需设备,疫情爆发后,武汉地区重症监护资源急速扩张 7.6 倍。假设应对全国范围内的武汉级别新冠疫情,估计全国范围所需重症监护床位数将达 到 23.5 万张,合计扩张床位数为 18.2 万张,估计至少急需新增无创呼吸机约 88261 台、有创呼吸机 28781 台以满足国家级公共卫生应急储备。后疫情期,ICU 扩建将大幅拉动呼吸机需求。按照 ICU 设置标准估算,未来将新增的 84142 张 ICU 床位,其中,呼吸机有望增加约 84142 台以满足 ICU 建设需求。

国内呼吸机整体市场规模变化(亿元)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国产呼吸机企业扩产迅速,大幅供货满足疫情需求。疫情期间,国内企业呼吸机月度累计供货量超过 1.5 万台。自国内疫情爆发至 3 月 3 日,工信部重点监测企业共为湖北(主要是武汉)提供了无创呼吸机约 1.4 万台、有创呼吸机 2900 余台。受疫情刺激,月度供货量已基本覆盖 2019 年的全年销售 量。随着国内疫情平稳,海外疫情爆发,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接海外订单,目前,鱼跃医疗呼吸机订单已排至 4 月底,迈瑞 医疗海外呼吸机订单量高达上万台,订单约排至 6 月份。

2018年我国每百万人呼吸机保有量与他国对比(台)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呼吸机生产壁垒高,产能新建周期长。虽然专业呼吸机制造商拥有完备生产供应链,可能实现单日多台产出,但在满产后,短期内难以继续加快生产速度,扩建生产线需要较长时间。而跨界企业生产呼吸机需要突破技术壁垒、生产线改建、完善供应链、通过质检审批等,估计从零起步的跨界企业可能要花费 18 个月才能实现量产。 医用呼吸机市场稳步增长,专科建设拓展呼吸机增量空间。
    中国不同类型医用呼吸机销量(万台)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市场规模稳步提升,高端产品增长更快。2012 年到 2018 年,医用呼吸机产量由 0.41 万台增加到 0.84 万台,CAGR=12.7%。2012 年到 2018 年,中国医用呼吸机产品销售量由 0.78 万 台增加到 1.47 万台,CAGR=11.1%,低端产品进口替代基本完成,高端产品迅速渗透。

家用呼吸机市场空间估算(静态估计)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医院科室建设升级,拓展呼吸机增量空间。一是县级医院总计 31 个医疗科室或治疗中心,其中有 8 个科室明确要求配置呼 吸机;二是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 5 大医疗中心,医疗中心明确了必要的呼吸机设备配置;三是全国 3.6 万乡镇卫生院和 3.5 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新版的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要求必配呼吸机。假设医院呼吸机按要求配置齐全,估计年更替数量达 6.5 万 台,新增量达 6.2 万台。

跨界企业生产呼吸机壁垒高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国产呼吸机品牌树立,海外市场逐渐渗透。长期以来,外企在高端医疗设备的生产制造上有着明显 优势,中国民族企业仅在少数产品实现打破垄断,且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民族品牌。同时,在本次新冠疫情中,民族企业积极 对外出口供应,既满足海外市场的防疫需求,又实现了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渗透。医用呼吸机海外出口强劲增长,迈瑞医疗一家 独大。 患者对 OSA 认知率提升,家用睡眠呼吸机需求潜力逐渐释放。

家用呼吸机行业拐点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危害大,发病率高,治疗率低,家用睡眠呼吸机为首选治疗手段。OSA 是一种有潜在致死性的睡眠呼吸疾病,中国 OSA 发病率高达 13%。NPPV(无 创气道正压通气)为一线治疗手段,即家用睡眠呼吸机为治疗 OSA 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但患者治疗率低。国内 OSA 的整 体治疗率低,约为 0.1%。

中国不同类型医用呼吸机销售规模(亿元)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患者认知率的提高与产品销售渠道的优化有望激发市场潜力。目前,中国 OSA 患者在医院的确诊、 治疗率非常低,家用呼吸机的市场规模有限。主要是患者认知率低与自主治疗意识淡薄,其次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最初是国内 生产企业与医院和睡眠中心合作。随着患者医疗保健意识的提升与家用呼吸机销售渠道的优化,家用呼吸机迎来行业拐点,估 计未来潜在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213 亿-1065 亿,预计睡眠呼吸机销售规模将有望从 2015 年的 8.3 亿元,增加到 2022 年的 27.6 亿元。

国际知名呼吸机公司产能产量情况(截至2020年3月28日)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国产品牌逐渐打破外企垄断,进军全球市场。老牌外资企业飞利浦伟康、瑞思迈等跨国公司已经形成较好的客户黏性, 市占率相对较高。但根据在线零售端统计,鱼跃医疗、瑞迈特等公司产品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2018 年销售占比分别为 29.11%、 14.31%。而且国产品牌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鱼跃医疗、瑞迈特两家优势明显。

2018年中国医用呼吸机主要生产品牌及其生产企业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 板块概念

  1. 呼吸机为治疗呼吸衰竭重要手段,是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战略储备 呼吸机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重要手段。呼吸机用于机械辅助通气,实现帮助患者正常呼吸。当患者呼吸功 能失常时,呼吸机可以模仿人的呼吸速率将含氧量不同的气体(21%-100%)送进肺部,并规律性地进行 气体交换,帮助患者改善缺氧、二氧化碳滞留状态。

呼吸机工作原理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医用呼吸机为三类医疗器械,常规家用呼吸机为二类医疗器械。根据 2017 年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来 看,家用呼吸支持设备(非生命支持)、睡眠呼吸暂停治疗设备属于二类医疗器械,一般用于家庭;治疗 呼吸机(生命支持)、急救和转运用呼吸机、高频呼吸机、家用呼吸机(生命支持)属于三类医疗器械, 兼具无创与有创的连接方式,多在医疗机构使用。

呼吸机分类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有创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重度呼吸衰竭的无意识患者,无创呼吸机是针对有呼吸意识的呼吸衰竭高危患 者。从连接方式来看,主要为有创与无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主要用于重症家监护病房、普通病房、家庭, 治疗轻中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呼吸机一般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治疗重度呼吸衰竭患者。

有创呼吸机与无创呼吸机对比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关键芯片技术壁垒高,决定呼吸机质量优劣与使用效果。以医用有创呼吸机来看,按照核心技术难度、供 气方式分为低中高档,关键芯片技术决定了呼吸机质量的优劣。其中高档产品主要为外资产品,高档呼吸 机运营的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价格约为 35-40 万元,中档价格次之,价格约为 20-25 万元。

有创呼吸机技术比较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1. 呼吸机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战略物资。新型肺炎的多数患者伴有呼吸困难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在缺少特效药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就需要给予及时的呼吸支持,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在安全范围内,缓解病程向重症、危重症转化。呼吸机已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是各国当下储备不足。欧盟委员会已 决定建立囊括呼吸机和防护口罩等的战略性“拯救欧洲”医疗设备储备库。美国已启动《国防生产法案》, 批准福特,通用汽车和特斯拉等汽车企业制造呼吸机。

重型患者治疗方式 危重型患者治疗方式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 总结

呼吸机为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呼吸机的市场需求加速释放。疫情期间,海内外的呼吸机储备需求在短期内拉动生产企业的业绩弹性。后疫情期,医院专科科室的建设将拓 展呼吸机增量空间;同时,随着居家治疗理念的深入,患者对 OSA 的认知率提升,家用睡眠呼吸机市场的需求潜力逐渐释放。

❖ 风险提示

1、行业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2、技术进步不及预期:

3、市场竞争加剧。

“倒春寒刘星”第一周就出现17万+的文章,感谢大家认可,欢迎关注“倒春寒刘星”及时获取最新消息。

医药行业的再次兴起医疗器械呼吸机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并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