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右三| “茗校圈圈”创始人高慧
“茗校圈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华师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第一次见到高慧时,是在一次创业活动上。

她穿着一条很特别的裙子。

本以为是少数民族的姑娘。


后来才知道并不是。

但她热爱少数民族文化,喜欢收集少数民族服饰,家里有上百件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装。


也因为这一份“热爱”,她创办了“茗校圈圈”,一个立志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深度传播,打造民族文化内容输出与交流中心的公益平台。

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用民族文化“走进高校”和学生”走进村寨”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独有的民俗文化自有IP,为高校团体搭建文化体验基地,将我国鲜为人知的文化和艺术通过高校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


01
所谓“热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是怎样的契机接触到少数民族文化?”


“那是15年的年底,我重返校园进修对外汉语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和老师去怒江做调研工作。在那里,我接触到了着如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当时一下子被美丽的风景、漂亮的民族服饰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了。”


“唯一觉得可惜的是,我发现很多少数民族的手工艺者已经不再做手工艺了。当时我就想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了。就这样,开始了。”


由于民族手艺难有销路,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打工,时间一长,村庄里愿意继承和推广传统手艺的人便越来越少,因此形成了文化断层。高慧发现虽然有公益组织或者是公司关注到这一问题并进行扶贫推广工作,但其周期依然维持在一时兴起的第一年,大多没有后续发展。


因为不为人知,便鲜有关注。虽然自身并非少数民族一员,但她深信自己可以跳出民族界限来看待文化流失问题并为之努力。于是,茗校圈圈就这样诞生,高慧希望创造这样的一个平台帮助所有的少数民族拓宽他们的销售渠道,让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拥有更多受众。


与此同时,平台还与高校联合,通过授课和活动体验形式把很多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有获取中国民族文化知识或常识的机会。

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尤其是对于留学生群体的活动体验,让民族文化不再是中国本土的事,而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符号的一部分,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知晓”甚至是“关注”。


一切都出发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但实现“热爱”绝非说说那样简单,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


每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对接,都需要高慧自己的真诚、汗水和努力。


在“茗校圈圈”平台建立的过程中,高慧和她的伙伴们花费三年的时间拜访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村寨,探索出多条民族文化体验路线,同时拜访了许多非遗传承手工艺者,了解各民族的特色工艺。


如傈僳族的火草布,傈僳族的女生们需要从火草草里面提炼出纤维,慢慢的纺成线织成布,据说这种布料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然而由于制作工序纷繁、耗时长,这种文化基本断层了,高慧希望通过现代设计对其的改良吸引更多人的视线。

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虽然现在茗校圈圈小有规模,但未来的路还很长”

“辛苦,但也很快乐!”

02

让里面的人出去

外面的人进来


正因为许多民族不为大众所知,因而走向文化断层的结局,高慧想到了庞大的学生群体。


茗校圈圈与许多高校进行合作,开展文化讲座和高校的艺术课培训课程,这样一次性就有几百个人或者上千个人能够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也能引发很多人对茗校圈圈的兴趣,甚至成为志愿者来加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平台还将皮影戏、面人、木板、年画带入培训课堂,方便未来出国教学的中文老师们进行文化传播。随着时间推移,高慧便想着,可以寻找一些文化和条件相对保存的比较完整的村庄来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参与到当地的社区建设和文化的保护,也可以进行各种课题的研究,社会实践如今成功进行几年,收获极好的效果。


实践活动是互利共赢的。


除了能让“外面”的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去学习各种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探究它文化背后的手工艺产品和故事。


还能让“里面”的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茗校圈圈安排参与活动的留学生为当地的小朋友进行英语教学,提供他们打开国际视野的机会。

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尽管茗校圈圈一直励志于将村落和城市联系起来,但高慧并不希望破坏民族村落原有的生活状态,也不支持单纯为了手工艺品的创新去改变少数民族的信仰。茗校圈圈联系高校帮助农副产品、手工艺品进行包装设计,都是建立在尊重原民族文化基础上的。


为了拓展农副产品销路,茗校圈圈大量参加集市,同时负责一些企业的公益年度采购,而所有的产品,都是茗校圈圈团队成员亲自尝试并确保品质合格才会推出。


目前,茗校圈圈也在寻找其他公益平台的合作,希望为少数民族村民搭建农副产品的电子销路。


“但许多少数民族村庄依然还很封闭,快递功能都不健全。”说道这里,高慧满是忧虑。


“所以,真的希望茗校圈圈能慢慢地给一些少数民族村落带来帮助。”

03

坚信自己

坚持这份“热爱”

谈到一路的创业历程,高慧表示有起有落。


“最初的团队到现在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有团队成员因为创业第一年的困难而离开,虽然那正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但我也理解他们的离开。”


2017年,茗校圈圈获得上海女性创业大赛十佳项目,作为创始人,高慧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接见。这对茗校圈圈来说是一次转折点,因此收获了更多高校的合作机会。


“创业路上,说没有绝望时刻是假的,但有过绝望还依然选择走下去的人往往是坚信自己的人。”


高慧直言:“我想我是坚信自己的。”


有时候创始人作为整个团队的Leader遇到“绝望”是不能跟团队小伙伴坦白的,团队还需要从创始人身上看到继续奋斗的缘由,而所有的压力和绝望可能都要创始人独自承受。


“不过,这也是每一个创始人要经历的过程。”

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如今高慧结识了很多希望本民族振兴的村民,见识了他们对民族文化保护的热情,她更加坚定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我这一生都会只做这一件事情,并且把这一件事情做好。”


“我不会放弃,我们虽然现在越来越好了,哪怕现在不好,团队成员都走了,我还是一个人会把这个事情一直扛到我扛不下去为止,因为我觉得如果我都放弃了,那些想要跟着我,依靠着我们平台把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少数民族村民们,他们也就没有希望了。”


每次遇到困苦时刻,高慧都会想到每天来少数民族朋友的电话,诉说着对他们的感谢和期望,这也让高慧不想退缩,也不敢退缩。


新的一天,高慧还会奔波于茗校圈圈的成长与提升,她还会接到更多来自少数民族村民的电话,倾听他们的求助和感谢。

茗校圈圈高慧:坚持这份“热爱”,余生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未来,高慧还希望在国外开展新的项目,对接去伊朗、尼泊尔、土耳其和西班牙等国家,进行与中国文化和村寨文化的交流,将好的东西带出去,别人好东西引进来,响应“一带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