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海量用户和收入从哪里来?

● 小群是大型社交网络发展的发动机,是合作伙伴获得海量用户和收入的渠道。

● 小群态明确了衡量社群的三个标准,用以解答用户的两个核心诉求。


2016年元旦后,“微信读书”启动了一项名为“赠一得一”的小型运营活动,当用户不想付费购买一本新书时,可以通过赠予好友的方式来免费获得,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读书群“一读”的成员数约百人,多为互联网圈中喜欢读书的人,大家经常在群里交流看过的好书,有时也会制订一些阅读计划互相监督执行。一天,书友耀东推荐了一本正在热销的财经类新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原来还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免费获得一本电子版新书。我就是在那时留意到并下载使用这款APP(应用程序)的。截至2016年年底,通过微信读书我已经阅读了500多个小时,超过60本书。

在回顾这个过程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赠送”这个动作为这款产品的推广带来了多大的帮助?在腾讯联合创始人张志东的帮助下,我联系上了微信读书的产品负责人NicoYang,并向他求教这个问题。

NicoYang和我分享了一些数据:

在“赠一得一”活动完整进行的一天时间(第三天)里,共有2.1万名用户送出4.6万本书,平均每人送出2.2本。1.8万名领取新书的用户共领走了3.1万本书,平均每人领取1.72本。

NicoYang在追踪书籍的赠送路径时发现,用户向小圈子书友推荐图书的意愿和数量,要远远超过向泛朋友圈的推荐:

·如果有一名用户将图书分享到朋友圈,就会有两名用户将其分享给“好友”和“群”。

·平均每人会将图书分享给“好友”和“群”2~3次,比分享到朋友圈的频次(平均每人分享1.6~1.8次)高出不少。

今天,新产品的最大问题多聚焦于“冷启动”,即如何在产品早期实现快速启动,是每一个新玩家所面对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充分竞争的阅读类产品领域,前行者“掌阅”“百度阅读”等已经遥遥领先,留给新加入者的用户规模十分狭小,即使背靠今天如日中天的微信,这个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微信读书“赠一得一”活动的初衷和一个构想有关:志趣相投的人会一起阅读和讨论。NicoYang观察到,愿意分享和被信任的用户群体非常固定。微信读书将用户分为三个等级(见图1-1),分别是“骨灰用户”、“铁杆用户”和“浅度用户”,其中月登录超过20天的为骨灰用户,月登录10~20天的为铁杆用户,月登录不超过10天的为浅度用户。三种用户占比分别为18%、20%和62%。虽然用户平均阅读时间超过30分钟,但大部分书籍的阅读进度停留在前半部分。相比其他娱乐方式,阅读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这样一来,骨灰用户和铁杆用户群就显得非常突出,分享人群多集中在他们之中,用户也乐于接纳爱书人的推荐。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仅在活动第三天,向好友赠送书籍的2.1万名用户就为微信读书带来了5 000多名新增用户。同时,当天登录的活跃用户数相比活动前增长了30%。不仅新下载、新注册的用户数增加了,更多老用户也被召唤了回来。

不过,此次活动没有想象中顺利,部分出版社很快提出反对意见,不希望自己拥有版权的书籍被免费赠送,受此影响,活动在七天后结束。但这些数据已明确地指出了方向,产品经理们已经展开了后续的行动。

2016年1月下旬,微信读书将“赠一得一”运营活动升级为一项功能(同时上线的还有另一个类似功能:“买一赠一”,即用户在成功购买一本新书后,可以赠送给好友一本书),顺便做了一个小调整:用户可以无限制送书,但每人只能领取两本,至于哪些书籍参与“买一赠一”则由出版社自行确定。

我们获取了微信读书一段时间内的运营数据,并对其进行观察。表1-1选取了新功能上线早期连续8天的各项指标。其中,2月8日为2016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在社交网络中,“分享”是一个关键动作,代表着用户想和哪些人群分享什么样的信息。数据显示:用户倾向于分享至“微信群和好友,在当天分享人数和次数中,其占比均超过85%。

“领取页”是微信读书的观察指标之一,用户可以点击“好友赠送”信息进入页面领取新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回流”,从中可知用户的分享帮助企业从社交网络中获得了多少新用户。

因为是通过在社交网络中点击“好友赠送”信息,进而回到企业或应用,所以用“回流”来指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书的领取次数和人数不断增加。

由于产品经理预先限制每人领取两本,且进入领取页的多为新用户,新功能被明确限制在拓展新用户这一途径上。截至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四),每天进入领取页的新用户稳定在6 000人左右。截至目前,该功能每天可为微信读书带来新增注册用户5 000~7 000名。

在腾讯现有的产品系列中,全民K歌是一款全新的明星级产品。从刚立项时精英不愿理睬,到现在连续两次在财报中被提及,从数据角度观察会得出许多有意思的结论。如在这款用户超过4.7亿的产品中,有七成用户会选择收听好友的歌曲,但这些播放量仅占全平台的40%~

50%,其余50%~60%的播放量来自用户关注的那些唱歌好听的人。换句话说:我们身边很少有歌霸。听到这个结论我很开心,因为我唱歌很一般,每次团建都不好意思唱歌。现在看来,大部分人的演唱水平其实都差不多,可以勇敢去唱。

对于这一结论的专业表述则是:全民K歌的用户关系链由强关系和弱关系构成,其中兴趣驱动的弱关系占了很大比重。音乐本身是一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不同类型的音乐都有很多拥趸,且彼此影响的人群差异非常明显。例如,喜欢二次元歌曲的用户不会和广场舞爱好者产生共鸣,喜欢民谣的用户很难欣赏重金属音乐。因此用户会通过歌曲类型实现互相关注,会关注那些唱歌非常好听的达人。

当然,兴趣之所以能够成为重要驱动力,和好友中唱歌好听的歌霸过少密不可分,如果好友中唱歌好听的人非常多,将会在播放、互动等方面贡献出更多优质数据。

这些由兴趣驱动的弱关系催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功能:“家族”。产品经理注意到,许多用户会通过更换自己的昵称、相册封面和歌曲封面等方式,对某个唱歌特别好听的达人给予支持,或者通过邀请其他人加入QQ群、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家族”。因此产品经理展开了小范围内测,截至2017年3月正式开放时,这个功能才只具备家族等级、家族排行、成员列表、作品等基础要素,但仍在3个月内吸引了超过200万用户进入。

“家族”渐渐成为运营中一支重要的润滑剂,“家族”成员的活跃度显然更高。为了让“家族”的排位更靠前,成员们会一起帮助选歌、分享、扩散、评论、互动等,甚至会产生角色分工,如分成主唱、女神、土豪等不同角色。成员们对家族达人的打赏、围绕同一首歌的讨论,都显示出了更强的互动欲望,甚至连QQ群都可以体现出这些热度。这预示着基于相同

兴趣的产品功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社交元素成为全民K歌未来的产品重心。

不过,抽取全民K歌任意一天的分享数据(见表1-2)进行分析,会看到和微信读书同样的分享变化。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全民K歌单日分享去向比例见图1-2。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全民K歌人均分享次数见图1-3。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全民K歌每天分享的用户数超过1 000万。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分享到“微信好友和群”占全部分享次数的54%,如果再加上分享到“QQ好友和群”,这一比例则会上升到74%。同样,分享至“微信好友和群”的次数都远远大于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和QQ空间的次数。

与此同时,60%~80%的用户会和强关系好友进行互动。例如,许多子女居然是通过全民K歌和父母进行沟通,父母会默默播放孩子唱的歌并送花点赞等。

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小群,已成为目前用户下意识的动作。

这些分享每天为全民K歌从微信带来超过10万新增下载用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已有的3亿用户中,每天分享的1 000万用户帮助产品建立了广阔的外部用户池子,并持续稳定地带来新增用户。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理解全民K歌的产品策略,会大概明白它成功逆袭的原因。在各种基础功能产品体验优秀的前提下,全民K歌充分运用了这些强关系、小群之间的比较心态,以及和家族、兴趣人群之间的团队比拼、打赏等功能。

全民K歌用户登录趋势见图1-4。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截至目前(2017年6月),全民K歌日活跃用户超过5 000万,月留存率为75%。其中,最活跃的1 000万用户保持了几乎每天登录的节奏(月登录30天)。分享到小群这件事情,让用户得以留存并活跃起来。

==============

留言最想知道的,我都有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