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文|李佳师

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构建更智慧的城市,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百姓的心愿,如何来打造更智慧的城市,如何找到更好的城市治理方法?在不久前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城市治理创新联盟和浪潮集团共同举办的2019中国城市治理创新论坛上,有答案。


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创新联盟理事长俞可平

城市美好生活需要治理智慧化升级

城市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而且中国城镇化的规模与速度在全球前所未有。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创新联盟理事长俞可平说:“改革开放初,中国的城乡人口比是城市20%、乡村80%,而现在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60%,乡村只有40%。”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治理的问题,使我们面临许多挑战。

“大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常住人口的密度、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原来是静态的复杂系统,现在变成活跃的复杂系统。”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说:“在一个复杂系统里,需求者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多样性都是指数级差别,该如何解决?”过去难以解决是因为有几个原因:一方面,中国一直是以政府单一主导提供公共产品,市场化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我们提供的公共服务在质量上和丰富度上与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差距。再一方面,公共服务的供需关系是错位的。


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

“过去我们考虑和规划美好人居生活,关注三个维度,人居环境科学是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结构,即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党安荣引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的话说:“现在人居环境科学已经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在既有的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技术维度。”

技术在城市治理中变得不可或缺。为什么技术的维度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呢?因为一个城市治理得好与不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能不能够得到满足,事实上是需求与供给的匹配问题。而今天大部分的城市公共服务都面临着两个问题:不充分、不均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收集需求、分析需求,响应需求、反馈需求,需要进行智慧化的升级,而智慧化需要技术这个维度的支撑。


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就像我们居住在城市里,都期望有更大的绿地、更低密度的楼宇,那么生态环境与人的需求之间如何平衡,需要利用新技术来了解到人的需求,同时又能够知道生态环境的约束在哪里。党安荣认为:“用新的技术方法来提供支撑,能够做出定量的分析。”

更好地治理城市需要引入新角色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在很多的地方构建了智慧城市的样板。但这些新兴智慧城市的发展依然与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在这样的主题下,如何利用技术、数据来创造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需要在哪些维度进行突破?

应该引入市场化的新角色。就像陆军所言:“我们的城市要改变公共服务不充分、不匹配的问题,不仅仅是需要政府改变服务理念,同时需要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是需要引入更多市场化的新角色。


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浪潮集团副总裁姜振华

“智慧城市运营商”、“大数据运营商”是浪潮在服务政府客户多年后,想到的解决城市痛点的突破“维度”的做法。这样的角色引入,能够更接地气的了解城市需求,同时又能够更好地利用政务数据创造更多的公共服务。基于这样的思路,浪潮在几年前开始向大数据运营商、云计算服务商和智慧城市运营商转型,目前,浪潮已经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为30多个城市提供智慧城市运营服务。

更智慧化的城市管理需要探索新的机制和体制。浪潮集团副总裁姜振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化主导的体制能够促进一个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目前许多地方出台的关于大数据产业、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很多内容都涉及了运行机制和模式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除了要有顶层设计,可量化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也非常关键。

济南市所建设的“智慧泉城”于今年11月19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九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获得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奖,谈及“智慧泉城”这几年的建设体会,济南市工信局局长汲佩德提到了体制机制的创新问题:“我们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它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必须加上组织领导,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搭建了‘一主体、两平台’的推进机制。‘一主体’就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市场化的责任主体,我们和浪潮合作,搭建了智慧泉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这个公司具体统筹智慧城市的建设。‘两个平台’,一是城市大数据的平台,就是大脑;二是物理平台,就是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打造‘一主体两平台’的目的,主要是增强智慧城市的整体感。”

这些年,各地政府非常重视智慧城市建设,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效果如何往往取决于统筹机制是否完善,目前90%以上的先行智慧城市都建立了智慧城市统筹的机制,包括济南、潍坊、宁波等,都建立了相应的统筹机制。“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的信息化管理,其实是分散化的,而从我们考察的信息化统筹机制看,它越完善、越健全,开展的效果就会越好。” 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斯斯。

最近,浪潮主导编制的全球首个智慧城市运营国际标准《智慧城市运营框架-SCOM》(编号:GB1009)1.0版本在TMF(电信管理论坛)官方网站正式发布。这个标准是浪潮结合行业智慧城市实践,以智慧城市运营商为视角,基于电信管理论坛eTOM成熟框架,为智慧城市管理者和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层次化、体系化的智慧城市运营全景视图,覆盖智慧城市运营全生命周期过程,有助于政府和智慧城市运营方规范运营管理体系和业务过程,整合城市数字化资源,建立智慧城市合作生态体系,致力于向公众、企业和政府提供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和服务。


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智慧城市运营商是一个新角色,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新的生态。为此,姜振华谈到了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资本生态以及智力生态,“一方面,不管是做数字城市、智能城市还是智慧城市,都需要充足的资金,需要有形的现金,来构建这样的运营体,希望透过智慧城市运营商的运营,进一步减低成本,提供给政府按需购买服务。另一方面,需要‘智慧’生态,事实上,今天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无论是从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方法论的探索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它需要学术界、产业界、用户端等多方携手,一起探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浪潮与北京大学达成了战略合作,希望为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出一条“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新技术新工具新机会

未来的技术工具应该怎么变,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和智慧城市的建设?

谈及新工具与新技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左美云提到了老年人问题。到2019年底,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2.6亿,其中会上网的老年人约7000万,这意味着还有将近2亿的老人不会上网。现在有很多的智能终端设备、可穿戴设备,但这些终端怎样真正让老人用起来其实有很多的挑战,比如很多腕表、报警仪,由政府买单送到社区、送到老年人手里,但老年人不会用。怎么能够让老年人使用起来没有门槛,如何提升智能终端的易用性,是技术提供商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左美云还谈及其不久前在浪潮参观,看到浪潮通过将电视遥控器进行改造来提供老年人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老年人最习惯的就是使用电视。

除了技术的“易用性”,党安荣谈到了技术的“整合性”与“融合性”。“当我们推动城市治理,构建智慧城市时,需要‘时空大数据’,时空大数据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新型大数据,而是把既有的时空数据,比如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等与新型的大数据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时空大数据的体系。”党安荣表示,针对智慧城市规划本身的方法、模型,构建它的方法体系,涉及到数据的获取、处理、动态分析以及决策支持等各种各样的方法,需要做这样的梳理。


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新涌现的新技术、新工具能够加速破解城市治理中的诸多难题。俞可平表示,无论是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还是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人、制度、工具或者技术,这三个要素都不可或缺。

而事实上,包括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就能够将我们现在面临的诸多的机制、信用等维度更好地纳入其中。唐斯斯说:“区块链的意义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了生产关系,二是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转变,三是智慧城市重要的支撑,比如在食品药品监管、智慧司法、数字身份认证等很多智慧城市的应用,区块链都将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据唐斯斯透露,国家信息中心牵头,依托现有的网络资源和各省市的数据中心,将建立服务全国的区块链服务平台,预计明年4月正式商用,将提供跨网、跨地域、跨机构的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降低区块链开发部署运维互通监管成本。

浪潮利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构建的“一贷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质量链”等应用便是很好的例证。到目前为止,“一贷通”已累计为全国2.1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过40亿元。而“质量链”已覆盖全国26个省、85个地市,上链企业2000余家,产品赋码量超1亿。


2020年,智慧城市如何找准发力点?这场论坛给你答案

今天,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在构建更美好生活的目标下,需要我们不断突破想象的局限,不断突破原有的思路,它需要理论界、学术界与产业实践方多方携手,共同研究、共同探索,破解治理的痛点,找到更多更可复制的方式与方法。正如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理事长耿德红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浪潮与北大携手共建城市治理大数据实验室,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更深度的合作,更深入的探讨开了一个好头。”

而创造更美好生活,这不仅仅是中国百姓的期望,这是全体“地球人”的愿望,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等诸多的“城市病”,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国的城市现代化推进进行成功探索,就可以将我们的治理经验、治理机制与治理技术向全球、向更大市场进行分享和推广,就有机会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和更好的服务方式,打开一个充满想象的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