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希土战争,君士坦丁堡回归欧洲“最后的机会”

一战结束,奥斯曼加入的同盟国一方战败,失败者都遭受到协约国严厉的报复行动。同盟国不是解体就算被主权被瓜分殆尽,国不成国,世界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变。奥斯曼身为战败国,自然也在《凡尔赛条约》被瓜分的范围内。伊斯坦布尔从过去奥斯曼的帝都被从中“割离”出来,奥斯曼失去了对伊斯坦布尔的管辖权,变成了协约国共管的非军事区君士坦丁堡。


第二次希土战争,君士坦丁堡回归欧洲“最后的机会”


奥斯曼帝国属国尽失,大部分国土独立,奥斯曼除了主体民族大量聚集的区域外,全都失去了。希腊在一战时期“最后时刻”加入协约国,使得希腊在一战结束后获得大量的政治利益。希腊获得部分同盟国土地,使得国家扩大不少。但这些土地远不能满足希腊人的胃口,经过一战削弱后,土耳其内部同时爆发资产革命,国家羸弱混乱不堪。希腊在这一基础上,在外获得英法的支持来进一步削弱土耳其,彻底扑灭来自中东地区的威胁;向东,让亲英法德希腊来控制伊斯坦布尔海峡,来遏制黑海另一次可能的海上威胁。

希腊集结二十多万大军在激昂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绪下,向小亚细亚进军。1919年希腊军队从本土穿过君士坦丁堡直入奥斯曼腹地,希腊人企图借用英法的支持来恢复“故土”,彻底“肢解”奥斯曼,完全灭亡这个国家。希腊利用自身英法的支持还有自身较完备的海军,在短时间内便占领了奥斯曼沿海地区,攻陷重镇士麦那(现伊兹密尔)。在沿海地区的胜利让希腊人的野心更加膨胀,在外部条件还未满足的情况下,希腊军便激进的直入奥斯曼腹地,一路攻城掠地。奥斯曼内部虽依旧混乱,但在希腊进入内陆地区后,激发了奥斯曼人对过去辉煌的追忆,并且凯尔末崛起之势已成。

希腊人在奥斯曼内陆的连战告捷,超出了英法的预期。为了不是希腊在南欧地区的做大,使得英法不得不从中协调希腊和奥斯曼的关系,但已经膨胀的希腊人对英法的斡旋毫不搭理,自顾自的加强在奥斯曼内陆的进攻。

希腊的跋扈惹恼了高傲的英法,虽不至于彻底取消对希腊的支持,但也大幅度削减对希腊的帮助。希腊国内内部的混乱也让在奥斯曼境内的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此时凯末尔领导的大国民议会却几乎团结了原先团结在伊斯坦布尔地毯上的势力,希腊人面对的敌人不再如过去一样。

凯末尔在取得奥斯曼内部的势力效忠后,便积极谋求英法敌视的苏联的支持。苏联为扩大自身的外交战略空间和收复沙俄在高加索地区的领土的种种原因,在凯末尔同意割让巴库地区给苏联后,便大力支援凯末尔领导的大国民议会。苏联人不仅向大国民议会派出大量军事顾问,还要大量的武器弹药——几十万只步枪、数百门大炮,苏联的援助极大增强了凯末尔一方的力量。苏联的支持还使得西侧亚美尼亚对凯末尔的威胁大大降低,凯末尔不再需要如过去般防备亚美尼亚。

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大国民议会一改过去和希腊军队的游击战模式,变成了正面战。希腊人却还如过去般自傲的来对付正面对抗的大国民议会军,希腊人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惨败。此战的胜利,拉开了大国民议会对希腊人的反攻序幕,也让英法惊叹于奥斯曼竟可以获得苏联人的支持。英法在明确苏联人支持凯末尔后,不得不转变对奥斯曼的政策,来避免更大的冲突爆发。

希腊人不再可靠,英法完全放弃了对希腊人的援助。在没有英法的支持后,本就是溃兵败将的希腊人一退再退,原先攻占的土地都被大国民议会收复。凯末尔在战场上的势如破竹,迫使英法再一次审视在未来的世界中,要将奥斯曼置于何种地位。

希腊人的失败已不可挽救,来自东欧地区的威胁已到眉头,凯末尔也近乎倒向苏联。一旦凯末尔在苏联的支持下驱逐走希腊人,那么君士坦丁堡地区将是一座孤城,一如1453年一般。如那年一样,英法也没有“多余”的力量远征君士坦丁堡,坚守住这一颗明珠。在守不住的情况下,英法决定榨取君士坦丁堡最后一点价值!

英法对凯末尔承诺会自动退出君士坦丁堡,但需要凯末尔放弃对巴尔干地区和阿拉伯地区的领土诉求,一定程度上承担一战失败后的责任。凯末尔虽成功战胜了希腊人,但清醒的认识到,苏联人不是真正支持土耳其,土耳其现有的力量也不足以对抗英法列强,而英法的诉求有恰恰在凯末尔的最大容忍限度内,凯末尔“不费一兵一卒”成功收复伊斯坦布尔。英法对希腊人的背叛,一如1453年,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对拜占庭人的背叛一般。

君士坦丁堡再一次陷落在土耳其人(奥斯曼人)手里,如1453年一般,激起万丈水花,却又悄无声息!

君士坦丁堡在短暂回归欧洲人的控制后,便以《条约》的形式永久性的失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