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藝術的瘋狂,在於你對身邊事物的尋找

《爆裂鼓手》:藝術的瘋狂,在於你對身邊事物的尋找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是《爆裂鼓手》。但是今天小編想換個方式。不說影評,而是小編看完這個電影后的一些感受。簡明一點就是:觀《爆裂鼓手》有感。


《爆裂鼓手》:藝術的瘋狂,在於你對身邊事物的尋找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藝術這個詞彙呢?相比很多人會說,(一)繪畫和雕塑是藝術,建築是藝術,書法是藝術,攝影音樂舞蹈曲藝是藝術,電影電視也是藝術。但是影視的藝術僅僅只有它表面上的那些嗎?

前段時間,小編在別人推薦下看了《爆裂鼓手》,我看完震驚了。看完後小編忍不住想為他鼓掌,為他點贊。但說實話,我並不想為他的成功而鼓掌,因為他的人生並不僅存在這短短的演出時刻。在男主向上燃燒的鼓點聲中,影片戛然而止。太雞賊了。像《爆裂鼓手》啦《黑天鵝》啦這類電影都打著藝術的旗號,展示的卻是淋漓精緻的瘋狂。於是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人們總是樂於在此種題材里加入瘋狂的角色?藝術到底是什麼?


《爆裂鼓手》:藝術的瘋狂,在於你對身邊事物的尋找


有人說:藝術家都是瘋子。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先生或許能代表廣大群眾的心聲,他執拗,自私,或許有天分,但總是神經質的。顯然主人公也是按這個方向塑造的。你能想象嗎?“你真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這句話在今天聽來更像是在罵人。跳舞,彈琴,畫畫,這些課程我從小就接觸,算有點發言權吧。與大眾的幻想不同,它們又枯燥又嚴肅,學起來並不比文化課輕鬆。共同強調的是基本功紮實以及大量練習。重複,重複,十年如一日地重複。

至少在這一點,該值得一些尊重吧。他們或許在情感上比一般人更敏銳,但藝術家也是普通人。

藝術作品也不是放縱任性的宣洩。高中上過一篇選文《禮拜二午睡時刻》,我當時看覺得沒滋沒味,現在回憶也僅隱約記得老師一句:“剋制。”前段時間讀了《包法利夫人》,再配合著精細的分析,慢慢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你所感受到的一切宏觀,陰森,壯麗,恐怖等等情緒都是建立在縝密紮實的演繹中,否則就變成了空洞的煽情。這麼說來,導演結尾斷的真是挺好。鏡頭給的都挺冷靜,也沒有氾濫的價值取向,就是在講故事。那我在這嘰歪什麼呢?我在意的是,他只告訴觀眾藝術很變態,卻忘了說藝術是美的。不是因為藝術很變態,我比它更變態,所以最後我取得成功。而是藝術很美,我熱愛並堅持,所以我成功。


《爆裂鼓手》:藝術的瘋狂,在於你對身邊事物的尋找


可能有人會說:那男主很符合後者嘛,都出車禍了還不忘去打鼓,多堅持啊。確實,至少在舞臺上是看不出什麼不同的,可回到真正的生活中,他的“成功”能給他帶來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嗎?鼓槌把他吃掉了,真我像一隻捆綁在鼓上的幽靈。沒有人會希望這是自己的餘生。

寫到這裡,我不由得真心發問:問什麼人們總是喜歡在藝術題材電影裡打不瘋魔不成活的口號呢?如果是高三總動員,我還能接受。還有很多人把這個奉為成功的不二法門,以此自勉。實在沒必要。成功的方式甚至成功的定義都不是釘死的,真不至於。


《爆裂鼓手》:藝術的瘋狂,在於你對身邊事物的尋找


我想那藝術就好像一團篝火,它綿延至今只因曾經路上的旅人幫著添了把柴。我們,作為現在的旅人也幫著添柴就好,用不著把自己燃燒做燃料,不然,藝術的延續也失去意義。林徽因有句被用爛的詩,我再借來一用吧: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藝術也當如此。小編感覺,藝術的人生也應該如此。就是在苦難中尋找甜蜜,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當然還有在生活中尋找藝術。我想這才是藝術的本質吧。

《爆裂鼓手》:藝術的瘋狂,在於你對身邊事物的尋找


以上就是小編看完《爆裂鼓手》想到的東西。我想,這也正是人生的意義吧。所以,大家,請用尋找美的眼睛,去欣賞身邊的每一份藝術。


《爆裂鼓手》:藝術的瘋狂,在於你對身邊事物的尋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