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你願意酗酒吸毒,34歲就家破人亡,成為別人餐桌上的話題,還是腰纏萬貫滿面紅光的活到90歲,但沒人記得你?

對於19歲的安德魯·內曼來說,他寧願家破人亡,也不願默默無聞。

為了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傳奇的爵士鼓手,每天練習打鼓是必須的。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每晚的堅持練習,終於換來了學校頂級爵士樂團導師弗萊徹的注意。

《爆裂鼓手》的故事,也由此開始。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這是迄今為止奧斯卡最年輕的最佳導演得主,達米恩·查澤雷的第二部電影長片。

和諾蘭一樣,在正式出山之前,達米恩·查澤雷也有著一部幾乎憑一己之力完成的黑白電影作品。

當時他已經和賈斯汀·赫維茲是合作伙伴,一個負責拍片,一個負責配樂,2009年完成的處女作《公園長椅上的蓋伊與瑪德琳》,就是後來《愛樂之城》的雛形。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早期的片子都有關於音樂,是因為達米恩·查澤雷高中時期就是個玩音樂的。

他沉迷爵士鼓,刻苦練習,一路升級。

本來考大學的時候他很有機會進入專業的音樂學院,但在音樂生涯的節骨眼,他卻選擇了放棄,轉而攻讀視覺及環境研究專業。

考進了哈佛大學。

《爆裂鼓手》解釋了他當年為什麼會選擇放棄音樂之路,在進入影視圈工作了些日子之後,他決定要把這個劇本拍成長片。

由於資歷尚淺,音樂片的市場前景又不好,拿不到投資,他就先拍個短片,等拿到獎項了,他才有了實現目標的資本。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爆裂鼓手》的故事就是達米恩·查澤雷的故事,安德魯就是高中時期沉迷打鼓的那個達米恩·查澤雷。

這是一部半自傳性質的電影。

參照達米恩·查澤雷的經歷就可以得知,這不是老套的,教人勇敢追尋夢想的勵志片。

在接受採訪時達米恩·查澤雷透露,除了他自己的經歷,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導演的《摔角王》,《黑天鵝》也給了他靈感。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黑天鵝》,2010年)

蘭迪,妮娜,安德魯,三位主人公在追求夢想過程中,都是瘋狂的,執著的,他們與現實生活脫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熱愛的項目當中。

他們最後都完成了一場堪稱完美的表演,承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極限。

《摔角王》的時候,觀眾應該大多會為認可蘭迪的拼死一摔,因為他嘗試過迴歸現實生活,才得出“為摔跤而生,為摔跤而死”的終極覺悟。

《黑天鵝》的時候,對於妮娜的“走火入魔”,認可和反對的可能就各佔一半了。畢竟電影的結尾是一個悲劇,為了一場演出付出生命,值得嗎?

《爆裂鼓手》的時候,無疑多數人的答案是,人間不值得。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因為魔鬼教師弗萊徹的存在,安德魯的所有努力都好像不值一提,追求夢想的過程,溢滿了痛苦和折磨。

短片版和長片版的弗萊徹都由J·K·西蒙斯飾演,這種動不動就懟人的強勢角色太適合他了,老版《蜘蛛俠》裡的報社老闆只是小試牛刀,這回他得以釋放所有的激情,一舉奪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小金人獎盃。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弗萊徹的連環咆哮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但如果沒有他這般令人恐懼的震懾力,電影的力量將大大減弱,安德魯短時間的轉變弧光也不會如此令人信服。

達米恩·查澤雷安排的兩條劇情支線都很好的塑造了安德魯。

從家庭線上可以看出,安德魯有著自己的追求,而且不希望別人看不起他。如果他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那他根本不會激動地反駁,“暴露”自己的偉大志向,讓自己顯得和在座的各位與眾不同。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從愛情線上可以看出,安德魯是一個性格相對內向靦腆的男孩。

在他和妮可約會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如何開話題,兩次都是由妮可來打破尷尬的沉默。

順帶一提,飾演妮可的梅莉莎·班諾伊,已經在DC劇集中成為了女超人。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妮可說他總是盯著地板,他爸說他不知道怎麼跟人眼神接觸,更能確認他不善於打交道,沒什麼朋友,更別說是泡妞。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要注意安德魯是緊接在被弗萊徹提拔後,主動提出的約會要求。這可能是達米恩·查澤雷在暗示,安德魯是受到了鼓勵,自信心膨脹才這麼做的。

他是一個需要他人肯定、鼓勵的男孩。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然而,弗萊徹並不是一個喜歡用鼓勵政策的導師。

他覺得自我滿足會消磨一個人的鬥志,所以在安德魯受了兩句稱讚就得意洋洋的時候,他就故意刁難,一頓痛罵。

罵的不是節奏不對,而是他自我感覺良好。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一個渴望得到認同,需要鼓勵的夢想少年,遇到了一個只懂得打擊,謾罵的魔鬼教師,這注定是一個悲劇。

看著安德魯每一天在焦慮和恐懼中度過,就連和喜歡的女孩約會也沒太多笑容,你大概就能知道達米恩·查澤雷當年為什麼會選擇放棄了。

做自己喜歡的事,應該是享受的,樂在其中的,訓練再怎麼枯燥辛苦,咬咬牙撐過去,也能夠有一種欣慰的感覺。

安德魯遇到弗萊徹之後,爵士鼓再也無法成為他的享受,反倒是成為了噩夢。

他明明已經努力到極致了,可是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就像玩遊戲屢屢不通關,人長期處於逆境,往往容易變得暴躁,易怒,需要通過砸鍵盤來宣洩憤懣的情緒。

本來靦腆話少的安德魯逐漸開始變得脾氣火暴,打鼓之外還修成了弗萊徹的懟人技能。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好好的一個男孩被折磨地人格扭曲,弗萊徹自然被認為是罪魁禍首。

在豆瓣上,有謾罵弗萊徹理念的評論獲得了高贊。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甚至是有因為覺得電影的價值觀扭曲,侮辱了爵士樂,而給了差評。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只能說,因為思想觀念問題,覺得電影是贊同弗萊徹,而給出差評的觀眾,是理解出了偏差導致。

觀眾理解出現偏差不一定是觀眾的問題,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導演。

對於弗萊徹,達米恩·查澤雷認為他的哲學不全錯,對於參加比賽而言,弗萊徹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出成績。

所以他沒有特地去批判弗萊徹,把弗萊徹變成一個臉譜化的反派,而是賦予他人性化的一面。儘量客觀地呈現故事,提供思考空間。

弗萊徹和安德魯在酒吧重新相遇,這一段加強塑造了弗萊徹,同時起到了主題討論的作用。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弗萊徹給安德魯講了查理·帕克的故事,並闡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

他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能夠在逆境中永不言棄的人,完成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也更大。尋求舒適感的是人類的天性,不逼自己一把,就很難突破極限。

“我永遠不會為自己怎樣努力過而道歉。”

這句略有勵志意味的臺詞,說明他始終都不覺得自己是錯的。對於自己學生的“意外”,他雖然愧疚,但拒不道歉。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安德魯正是在無路可退的極端環境下,最後完成了自我超越。

站在弗萊徹的角度,《爆裂鼓手》不是悲劇。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他一直渴望自己能夠調教出下一個查理·帕克,而安德魯最後正如查理·帕克一樣,在無數次的挫折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牛逼的一次演奏。

他幫安德魯扶好架子,意味著他放下了仇恨,兩人在藝術上完成協奏,他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查理·帕克。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只是對於安德魯來說,即便他放下了仇恨,弗萊徹所帶來的陰影是揮之不去的。

這同時也是達米恩·查澤雷心中的陰影。

導致他放棄音樂,踏上導演之路的陰影。

正如一些評論所說,爵士樂被毀了,不過不是被電影毀了,而是被戲中弗萊徹的病態理念所毀。

音樂不是體育競技,死命去地獄式訓練,提高樂器熟練度是可以的,但提升藝術造詣,則需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和感情。

演奏家的工作不是用樂器演奏出樂譜,而是要把感情融入到每一個音符當中。沒有靈魂的樂器,彈奏的不叫音樂,只能叫聲音。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安德魯在最後確實是在技術上完成了自我超越,但他卻迷失了自我。

他忘記了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演奏。

他被弗萊徹羞辱,他感到憤怒,感到憋屈。他心有不甘,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出一口惡氣,他才豁了出去,放飛自我。

弗萊徹的教育方式是功利化的,練習樂器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練,這跟為了分數去學習是一回事,一天到晚只知道要做最優秀的,卻忘了自己去學校的根本目的,其實是學知識。

安德魯為了達到弗萊徹的要求,逐漸地忘記了他當初對音樂的熱愛。弗萊徹潛移默化地抹殺了他原本熱愛音樂的靈魂,他不再為了音樂而演奏,他只為了能讓弗萊徹滿意而演奏,為了所謂的功名而演奏。

對於真正熱愛音樂的達米恩·查澤雷,和他的觀眾來說,《爆裂鼓手》是徹底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