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的傳國玉璽,可能還存世嗎?

傳國玉璽依然存世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玉璽失蹤的時間節點共有三種說法,一是失蹤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在洛陽自焚,二是靖康之難後被金兵擄走,三是清末消失於瀋陽故宮。其中存在於洛陽的可能性最大。

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傳國玉璽,可能還存世嗎?

傳國玉璽的來歷之說

在中國歷史上下落不明的寶物中,傳國玉璽排第一應該是毫無爭議。關於傳國玉璽的來歷,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人以藍田玉為材料精雕細琢出了一塊玉璽,又命玉工孫壽刻字於上面。

第二種說法是廣為流傳,就是由寶物和氏璧所打造。據記載,和氏璧乃是楚人卞和在楚山尋獲的一塊玉璧。卞和為了獻寶,先後被楚厲王和楚武王刖去左右足,最後被楚文王識得此寶,剖開玉璧得到寶玉,取名“和氏璧”。

秦昭王欲那十五座城池換取此寶,結果被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滅掉趙國後,如願以償的得到和氏璧。殲滅六國後,秦始皇讓李斯用和氏璧雕琢傳國玉璽,並令玉工在四寸玉璽上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傳國玉璽,可能還存世嗎?

至此,傳國玉璽成為歷代皇帝的信物,是正統繼承者的標誌。秦代之後,各朝帝王以得到此璽而榮耀,並將其當作國之重器。得此璽者便是“受命於天”,失此璽者便是“氣數已盡”。傳國玉璽是各朝開創者的必備之物。

傳國玉璽的流傳經過

秦朝滅亡,劉邦攻入咸陽之時,秦王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至西漢末年,兩歲的劉嬰即位,傳國玉璽由王莽的姑母王太后保管。王莽篡漢後,命人向王太后索取,因太后忠於漢室,一怒之下將玉璽擲在地上。

據說,當時玉璽的一個角被磕掉了。後來王莽讓人用黃金鑲補,這也成為辨別傳國玉璽真偽的一個標記。東漢末年,東吳孫堅攻入洛陽後在一口深井中打撈出傳國玉璽。孫堅死後,傳國玉璽輾轉又到了曹操手裡。

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傳國玉璽,可能還存世嗎?

曹魏使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後來的司馬家族也效仿曹操在玉璽上刻了字,表明得位之正。到五胡十六國時,傳國玉璽被匈奴人所得,後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在玉璽右側刻了“天命石氏”四個字。

後來冉閔建立冉魏後,將傳國玉璽獻給東晉,玉璽在南朝歷經滅胡時,為了得到東晉的支持,將傳國玉璽獻出,玉璽傳至南朝,歷經四朝更迭。隋文帝統一華夏後,傳國玉璽進入隋宮。煬帝死後,蕭皇后將玉璽帶入突厥。

唐代時,李靖討伐突厥得到傳國玉璽。唐末時,傳國玉璽先被後梁的朱溫所得,十六年後又被後唐李存勖所得。再十三年後,石敬瑭將契丹軍引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這是玉璽的第一次失蹤。

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傳國玉璽,可能還存世嗎?

到了北宋哲宗時期,傳說洛陽一農夫挖出一方玉璽,後獻於朝廷。經過十三位大學士依據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此玉璽乃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玉璽。靖康之難時,這塊傳國玉玉璽被金兵擄走下落不明,這是玉璽的第二次失蹤。

有傳言說,元順帝曾攜帶傳國玉璽逃往漠北,徐達當年遠征漠北目的也有尋找傳國玉璽之意,但最終沒有結果。到了清代,多爾袞討伐蒙古叛亂時,在察哈爾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一塊玉璽,上面刻有“制誥之寶”四個篆字。

史料中記載,此玉璽是“交龍為紐,光氣煥爛”。從其特徵來看,這塊玉璽顯然不是傳國玉璽,當時以假亂真就是為了籠絡人心。到了乾隆年間,乾隆欽定二十五寶時,把此玉璽確定為贗品。此玉璽最終消失在瀋陽故宮。

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傳國玉璽,可能還存世嗎?

傳國玉璽可能在哪裡?

有人認為傳國玉璽在洛陽早已被焚燬,玉石通常來說應該不會被燒燬,最壞的可能就是高溫發生碎裂,但絕不會消失,況且上面還有一角是鑲金的。據記載,當時石敬瑭遍尋宮中火場,但沒有找到傳國玉璽。

我們再看傳國玉璽出現在宋代時的情況,據文獻記載,說咸陽一農民段義偶爾得到一方玉印,後來獻給蔡京,蔡京為了鬥爭需要,偽造了傳國玉璽以博取宋哲宗的歡喜。後來到徽宗時,蔡京有如法炮製了新鑄六印。

但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失而復得的傳國玉璽,都是人為製造的贗品。從歷代的文獻考證來看,自從李從珂懷抱玉璽自焚後,傳國玉璽就再沒有真正出現過。還有傳說明朝也得到過玉璽,但被明孝宗鑑定為假的。

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傳國玉璽,可能還存世嗎?

而幾百年後元順帝后人博碩克圖汗得到的傳國玉璽,實際上是一位牧羊人從綿陽蹄子上刨得的,還有說是昭君出塞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無論如何,都是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相去甚遠。

從以上的記載分析可知,傳國玉璽最後一次出現應該是在李從珂殉國之時。李從珂死後的一千年間,出現的有關傳國玉璽的消息基本上都是假的。由此可以推斷,傳國玉璽存世的可能性很大,可能就在洛陽。

我是野史也是史,期待您的關注與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