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朱元璋鐵腕,這項政策惠及百姓大明人才輩出,四大名著有其三

說到朱元璋,大家想到的就是他的一介布衣,在元末群雄爭霸中,一掃各路勢力,踏平元大都,建立起大明皇朝。中國歷史就此改寫,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到元末前,一千五百年間,每次都是說農民起義,卻最終的皇朝建立卻都不是真正由這些農民起義者建立,勝利果實總是被權貴階層摘取,農民總是成為他們的嫁衣。

是農民不覺醒麼,不覺醒怎麼會是首先起義?歸根到底都是農民階層知識有限,無法有系統地去管理這樣的一個政權。而朱元璋卻是最特殊的一個,為什麼他能成功,一句話,那就是教育,對,就是教育。

正是教育,知識改變命運,在朱元璋身上可以說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樣,深深知道教育重要性的朱元璋,更知道大明朝要長治久安,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人才的獲得,最重要就是教育。所以出於對自己創立的大明朝的長遠考慮,他大力提倡搞教育,讓大明有用不盡的人才。

正是他的這項政策,雖然大明後來的皇帝能力都很差勁,有的幾十年不上朝,大明帝國還能維持正常運轉,可以說,正是這項政策發揮了作用。


都說朱元璋鐵腕,這項政策惠及百姓大明人才輩出,四大名著有其三


明朝人才選舉渠道

明朝朱元璋從參加起義起,就非常重視人才的利用,到了大明建立後,更是建立起學館。明朝選舉人才的渠道主要有學校、科目(科舉)、薦舉、銓舉。

而在這四個渠道中,學校是最重要的,它肩負起大明的基礎教育、科舉人才的輸出,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校主要是人才的教育基地,直接從根本上來解決人才教育問題;而科目(科舉)是選拔人才的途徑之一,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才都來自各地的學校生源,像現在我們的基本教育一樣。而薦舉,則是在社會上廣泛招攬有管理國家才能、各項專業的人才,這種方式在明初時是主要的人才薦舉方式,隨著學校、科舉考試越來越成為國家人才主要渠道後,薦舉制度慢慢受到削弱。銓舉也是招納天下有德才兼備的人才,明朝主要的人才就是通過這些渠道來招納天下才俊來為大明朝服務的。


都說朱元璋鐵腕,這項政策惠及百姓大明人才輩出,四大名著有其三


(1)明朝學校種類

明朝的學校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府、州、縣學。國學就是明朝最高的學校,通常稱為國子監,進入國子監學習的人一般叫做監生,主要能進入國子監學習,成為監生的人才有資格被選舉成為官員。所以明朝的國子監,也是大明選擇人才的一個途徑。明最初主要是朱元璋招各地俊秀、有才識、品德優良之人來陪太子和諸子讀書習文,幾經周折,從而形成國子監。

而為作學校的另一類,府、州、縣學的生員,則只有通過進入國子監或通過科舉考試來獲得進升做官的權力。

明初,朱元璋為了能多招攬人才,把應天府學改為明朝的最高學校叫國子學,就是希望以此來擴大對人才的教育、培養,以讓這些人才都為國所用。後來又把國子學改為國子監,以便適應發展需要。


都說朱元璋鐵腕,這項政策惠及百姓大明人才輩出,四大名著有其三


(2)學校職員與生員

國子監是直接為明朝培養實以至用的專業人才,這些生員可能會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任教的老師自然都是以分配到各處的主事人員來督教。所授課的老師都是在朝上所選的官員,這些官員擔任教官所涉及都是主要是祭祀、編修、督察、典籍等官職,所以說這些從國子監能擔任的職位應該不算是很顯要位置的。

設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籍、掌饌、典簿等官。分六堂以館諸生,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

學生被分成六個學館授課,分別教與不同的學業。從六個學堂上起名就大概瞭解到,其主要是教授生員要秉性善良、忠厚老實、正直、有志向等方面。

能進入國子監學習的監生,大明朝對他們的待遇還是非常好的。都有提供給監生住宿,供給贈送的糧食也是十分的優厚,每年都會另給監生置辦各種衣服、鞋帽,過年過節更是還能拿到賞錢。有家室的,可以帶上妻兒一起過來,也都由國家來提供供給,也就是說監生只要在國子監學習,他及其妻兒的基本生活費用都是由國家供給。

沒有成家的監生,還有特別的對待,還給錢給財禮錢幫助這些人成家,還給女方提供衣服兩套,月給糧食二石,只要你有才,國家就會大力全方面支持你,為的就是讓你安心為國工作。

對於家裡有父母,或沒有父母還有伯父母、叔等親屬的,還給予錢、物、糧食作為孝敬長輩讓他們回鄉省親。這也讓監生體會到國家對他們各方面的關心,讓他們心無牽掛。

對於監生,明朝都以國家的人才加以培育,當然會對他們像家人一樣加以全面的照顧,給予他們最優厚的待遇,對於當時的時代來說,已經是非常超前了。


都說朱元璋鐵腕,這項政策惠及百姓大明人才輩出,四大名著有其三


國子監的日常

說到現在的學校生活,大家都會想到二點一線,單調、平淡,也許會好奇,在大明朝最高等的學校國子監的監生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體驗。

(1)日常安排

每旦,祭酒、司業坐堂上,屬官自監丞以下,首領則典簿,以次序立。諸生揖畢,質問經史,拱立聽命。惟朔望給假,餘日升堂會饌,乃會講、復講、背書,輪課以為常。

每天,除了監生,主講外,國子監的讓課還是顯得很正式,很嚴肅。所以主管的職員都要到場,監生也要行禮,禮儀結束後,就開始進入上課流程。

有如此好的待遇,卻不是去國子監混日子的。監生每日的學習還是很辛苦,一個月只有初一、十五休息,平時都是問經史,會講,有不明白再講,加以背誦,以達到領會,如此反覆。

(2)所學內容

所習自《四子》本經外,兼及劉向說苑及律令、書、數、《御製大誥》。每月試經、書義各一道,詔、誥、表、策論、判、內科二道。每日習書二百餘字,以二王、智永、歐、虞、顏、柳諸帖為法。

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到,平時所教的內容,主要都是些古文經籍,紀律條令、書詩等內容外,最為主要的還是以當時最為主要的詔、誥等實務加以教育,按現在的看,應該是相當於現在的職業技術教育,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

都說古人的字寫得好,看看在國子監的監生,每天都要非常認真的以各大名家的字來練習寫字。這應該也是他們當時最看重的一條。


都說朱元璋鐵腕,這項政策惠及百姓大明人才輩出,四大名著有其三


國子監的紀律

作為明朝的最高教育機構和人才最主要的培育基地,監生的待遇和學習都力求做到最好。但是再好的條件,沒有嚴明的紀律作保證,也不能有效地起到為國輸送人才的目的。

(1)班級選齋長

為了能讓國子監為大明朝儘量多的輸送人才,所以一向嚴明的朱元璋,也希望國子監也制訂合適的紀律來對監生進行約束。

每班選一人充齋長,督諸生工課。衣冠、步履、飲食,必嚴飭中節。夜必宿監,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令齋長帥之以白祭酒。

為了能讓每個班能在國子監裡,按時完成學習,遵守相應條例,於是就給每個班選出一人來當齋長。齋長有義務對本班的監生進行監督學習等諸方面的事務所,像衣服頭冠的佩戴、行步舉止、日常的飲食,齋長都要嚴格要求監生按照禮儀法度來執行。

按照習慣,監生都應該住在國子監的宿舍中,有事要外出,也要提前通告給本班的教官,讓齋長把此事明白地告知給管事的祭酒。

所以說,從這可以看出,國子監雖然是可以直接成為國家官員的通道,不要以為進了國子監,鐵飯碗就到手了,就可以在國子監中混日子,不聽安排,為所欲為。

(2)管理寬嚴有度

為了達到培養教育的目的,對監生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設置監丞一職人員專門來記錄有不遵守紀律的監生。有監生違反規定,就會被監丞記錄下來,加以警告。三犯就會受到責備,再不聽從,再犯就會被勸退另做安排了。由此可見,國子監的管理還是相當嚴格的。

在國子監,對各方面都有出臺相應的規定來約束監生,以達到讓他們在國子監裡能順利出仕。

堂宇宿舍,飲饌澡浴,俱有禁例。省親、畢姻回籍,限期以道里遠近為差。違限者謫選遠方典史,有罰充吏者。

但是如果大家都是為著學習為目的,這些條文的約束,也許就不會有此體會。


都說朱元璋鐵腕,這項政策惠及百姓大明人才輩出,四大名著有其三


敬師重道

國子監的主事教師就是祭酒,能擔任這一職的都是要挑選一些年長、德高望重的儒家士人。對於這些有德望之人,大明朝對他們都非常敬重。

太祖召訥褒賞,撰題名記,立石監門。

為了表彰這些為國培育大量人才的教師,作為明太祖的朱元璋都會親自出面來褒賞他們。撰寫表揚文章來記錄這些事蹟,把這些表揚文章刻在石上樹立在國子監的門旁以起到榜樣的作用。

正是上至皇帝下到鄉人,為了能招攬到天下之才,明朝除了有最高學府國子監,府、州、縣一路下來各級都設有完備的學校,配置完善的師資來教學,以便能儘量多的為國子監輸送優秀人才。

有如此眾多的各級學校,明朝的民眾,得以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

於是直省諸士子云集輦下。雲南、四川皆有士官生,日本、琉球、暹羅諸國亦皆有官生入監讀書,輒加厚賜,並給其從人。永、宣間,先後絡繹。至成化、正德時,琉球生猶有至者。

正是明朝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以至於不僅是直隸的省份士人子弟都希望求學入國子監,就是遠在雲南、四川這樣的千里之外的省份都有生員到京城的國子監來求學。而更有像日本、琉球等諸國也都派出學子到國子監來就讀。


都說朱元璋鐵腕,這項政策惠及百姓大明人才輩出,四大名著有其三


這樣的教育盛況,要不是明朝有發達的教育機制,能吸引邊遠地區的人士進京入學?能讓像日本、琉球等國外人士也派人來學習?

歸根到底,還是明朝確實在教育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國民文化素質教育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大家最熟悉的四大名著的《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都是在大明朝中產生。明朝正是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會造就如此的名著。這就是作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為了讓所創立的明朝有更多的人才,所以出了政策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這無意中也讓教育不再是上層社會的專利,而是讓天下的平民百姓都能有書讀,有機會改變命運。

所以在清朝前的所有朝代中,教育水平的普及和全面性,明朝都是最突出的,想想明朝皇帝不務正務,卻要讓太監也識字可見,其學習風氣之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