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的開闢對明朝有何影響?這兩種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影響很大

新航路開闢後,西方世界開始迅速發展,屹立東方的大明王朝,也因美洲大陸的發現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受到影響。

其中,從美洲大陸引進的新物種甘薯和玉米,看似平常,實際上卻對明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新航路的開闢對明朝有何影響?這兩種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影響很大


支撐了龐大的人口數量

明朝建立初期,人口數量大概在6000萬左右,隨著大明王朝的穩定和發展,人口數量也不斷創歷史新高。

對於明朝人口數量,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比如趙文林、謝淑君認為明朝人口峰值時實際人口大約一億人左右;王育民則認為實際人口峰值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約有1.97億人;而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則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億人。

有限的土地,如何讓上億的百姓填飽肚皮?通過新航路從美洲大陸引進的玉米和紅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相比於傳統的五穀六豆,甘薯和玉米的產量高,尤其是甘薯,在很多貧瘠的土地上就能生長,原來很多不能種糧食的大片貧瘠荒地,也開墾起來種上糧食。

甘薯和玉米的到來和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增加了可耕種土地,極大的提高了糧食產量,從而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明朝人口數量不斷創下歷史新高。

如果沒有甘薯和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明朝可能會有更多的饑荒年景,更容易引發戰亂,人口增長受到限制。


新航路的開闢對明朝有何影響?這兩種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影響很大


溫飽解決後,經濟作物種植範圍擴大

甘薯和玉米產量高,滿足了正常年景的溫飽問題後,人們開始更多的種植經濟作物。

比如棉花,在宋朝時期就傳入了中國,隨著明朝高產糧食作物的增加,大量土地得到“解放”,在明朝中後期棉花種植範圍不斷增加,比如原本沒有棉花種植的北直隸地區(今天的河北地區),也大量種植棉花。

棉花的大量種植,促進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大量的棉花產量,也促進了生產工藝的改進和發展,提高了生產力。比如對去棉籽絞車的改進,1個勞動力可以頂替過去3個、甚至4個勞動力。棉紡織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明朝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新航路的開闢對明朝有何影響?這兩種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影響很大

棉花的大量生產,改進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過去上層有錢人士穿絲綢和皮製品,窮人只能穿粗糙的麻布衣,而棉花的大量生產,使中下層人士也可以穿上棉布衣服。相比於傳統的麻布,棉布更加舒適,更能禦寒,以至於有人說:“棉布禦寒,貴賤同之。”

棉花的大量生產和棉布的普遍,也促進了染布原料的種植和發展,比如主要的染料作物藍靛和紅花,在明朝中期以後大範圍種植。

另外,還有落花生、菸草、甘蔗等經濟作物也得到廣泛種植,豐富了農作物品種,提高了明朝人們的生活水平。

新航路的開闢對明朝有何影響?這兩種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影響很大


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自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中國古代王朝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提高糧食產量,解決溫飽問題,都不同程度的採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也不受世人待見,這直接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甘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到來,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使更多的百姓不必束縛在土地上,可以去從事其他的行業,得到解放的大片土地,增加了經濟作物的種植,經濟作物廣泛種植,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除了第二條提到的以棉紡織業為主的手工業的發展,向外出口的菸草業,更是獲利頗豐,“一畝之收,可以敵四十畝”,為大明王朝換取大量的白銀,增加了財富的積累。

新航路的開闢對明朝有何影響?這兩種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影響很大


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大量人口,也開始發展各種行業,瓷器生產數量增加,到了明朝後期,原本昂貴的瓷器,價格大跌,就是上等瓷器,也不過三五錢,瓷器開始普及到老百姓家裡。

另外,明朝時期的採礦業和冶煉業也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了居民聚集。

比如廣東的一些地區,圍繞冶鐵業形成新的居民區:凡一爐場,環而居者300家,冶煉者200餘人,採礦者300餘人。

除了這些,釀酒業也得到發展,酒的品種也越來越多,引進的甘薯除了食用,甘薯葉也用來餵豬和釀酒。

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朝城市人口數量也不斷上升,明朝一等的大都市就有二三十座,明朝中後期城市人口比重達到8%。


新航路的開闢對明朝有何影響?這兩種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影響很大


結語

甘薯和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不但養活了明朝龐大的人口,得到解放的土地得以種植更多經濟作物,豐富明朝人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質量。

從土地上解放的人口,則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看似不起眼的甘薯和玉米,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對促進明朝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大家認為呢?


新航路的開闢對明朝有何影響?這兩種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影響很大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歷史的朋友隨手關注,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中國經濟通史》,


《萬曆會計錄》,


《明代社會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