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菜根譚》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重讀《菜根譚》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重讀《菜根譚》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註釋

韜光:韜的本義是劍鞘,引伸為掩藏。韜光就是隱藏自己的才華,不讓自己才華畢露,目的就是避免招來別人的嫉妒與打擊。蕭統《陶淵明集序》中說:“聖人韜光,賢人遁世。”

遠害全身:遠離災害保全身家性命,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意思。與《詩經.大雅》篇中所說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意思相同。

養德:修養品德,據諸葛亮《誡子書》說:“君子之行,以靜養身,以儉養德。”

重讀《菜根譚》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無論如何完美的名譽和節操,也不要自己一個人獨佔,必須分一些給旁人,只有如此,才不會惹起他人怨恨招來災害,從而保全生命安全;不管是如何的恥辱行為和名聲,也不可完全推到別人身上,一定要自己承攬幾分,只有這樣,才能掩藏自己的智能而修養自己品德。

重讀《菜根譚》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評語

一個人的才智如果表現得太出眾,很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尤其是政治人物,歷史上的一些開國功臣往往被落得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結局。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范蠡準備棄功名隱居逃走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同事好友文種,信上說:勾踐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儘快離開他。文種看完信後卻不以為然。後來越王勾踐親自送一把劍給文仲,質問他說:“你有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滅了,還剩下四個方法,你準備用來對付誰?”文仲這時才後悔當初沒有聽范蠡話只好含恨自殺了。

重讀《菜根譚》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范蠡後來隱姓埋名做生意,幾次成鉅富又幾次散盡家財給窮人,最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享年88歲。歷史上像這樣能做到全身遠害的人還有張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是他們防患於未然的法寶。所以一個有高深修養的人,必然懂得居功不讓的大害處。

人到這個世界上是赤條條地來,終歸也要赤條條地去。因此,無論遇到什麼好事,都要分一些給別人。民間有句俗話叫“見者有份”其實是有其人生哲理的。獨吃獨佔,輕則會招到他人怨恨,重則會惹來殺身之禍。

重讀《菜根譚》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人們喜歡美譽而討厭汙名,萬一不幸遇到了有損自己名譽的事情降臨到了頭上,也不可全推給別人,敢於承擔責任,雖然表面上很不光彩,但能彰顯自己的心胸磊落,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這樣的人才有人格魅力。如果是創業經商或打天下的話,就會有人願意與之同甘共苦追隨左右。那些一出了事就愛讓身邊的人當“替罪羊”的領導,關鍵時刻是不會有人願意為他賣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