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阅读升阶,请先用阅读量打地基

之前写了篇文章提到了很多大咖们的读书方法论。

会发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香帅说要贵精不贵多,熊逸说就你感兴趣的领域胡看、乱看,不要在意什么好书坏书。比如万维钢用费时费力的强力研读法读书,而罗胖则会刷书。

阅读的初阶者都有到底怎么个读书法的疑问?到底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办法?

今天看一句话触动到我了,他说:

回想起自己很多好的选择,很多都是靠阅读量支撑起来的,而且当时的我,也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这句话便是对阅读初阶者疑问的最好通用解决方法。

没人能一开始都做好,包括阅读|想阅读升阶,请先用阅读量打地基

有很多人,在年末的时候喜欢晒一年看了多少本书,以数量多为傲。也有很多人,说自己不再注重阅读的数量而更注重质量。他们似乎看不上那些晒读书数量的行为。

阅读水平确实是分级的,所以无论晒读书数量还是晒阅读质量,我们都要一分为二看待。首先要明确说这话的人,处在哪个阅读层级?

对那些已经是比较高阶的阅读者,他们前期已经积累了不错阅读量,量到一定程度后,无论是看书的速度还是get文章精髓的效率都是可以达到质变的。

比如阅读过程中,某些观点忽然在脑中形成了连接(也可以称之为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就有了灵感,有了自己的解决思路。慢慢地阅读便有了更好结合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时TA可能会放慢脚步,不再过多注重阅读量,转而思考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主题阅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书籍。

TA也可能开始只字不差地阅读经典,认真做笔记。

但最终的目的都直指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越往后读书越快,越读越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他甚至不再需要追着问人家推荐的书单,看什么书、怎么看完全有了自己的视角。T

A终于摆脱了阅读上的亦步亦趋,完整地生长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初阶者来说,自己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大多还没考虑清楚。通过读书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选择看这本书?TA都没有想清楚。很可能是看着别人说这本书好,他就拿来看看。

在阅读量偏少的情况下,脑中不同镜像神经元直接的碰撞、链接可能性为零。因为并没有足够多的点去进行碰撞,更别提擦出火花(灵感)了。此时TA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很弱的。

没人能一开始都做好,包括阅读|想阅读升阶,请先用阅读量打地基

但我们不能因为在初阶就不读了,像任何事情一样,没有人在一开始就做得很好。

阅读效果也一样,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罗胖逛街心态刷书,或者熊逸的在喜欢的领域不要在意什么好书坏书,亦或者冯仑的从后往前看的境界,没有之前量变的积累,绝不可能如此轻车就熟。

好消息是这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的。

如果你从没认真地只字不差阅读完一本书的经历,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

找一本喜欢的好书(小说类不在讨论范围),逐字阅读,读完了肯定会很有成就感,再进行下一本。

也可以加入一些共读群,和别人一起读同一本书,看看人家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慢慢地,你也会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再后面你可以进行主题阅读,一段时间内,只读某个主题的书,比如育儿书、理财书。通过系统的主题阅读,获取不同的养分,在过程中融合自己的思考。慢慢地,也能找到自己的阅读节奏。

最后,还是有疑问,不知道看什么、不知道怎么读的时候?去找各个领域的好书(一定得是好书),管它呢,先读个20本50本100本看疗效呗^_^

没人能一开始都做好,包括阅读|想阅读升阶,请先用阅读量打地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