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仙鶴鴛鴦牡丹盤口瓶-是哪個博物館出來的

漢族陶瓷藝術之瑰寶琺琅彩,是將畫琺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瓷。琺琅彩瓷的裝飾工藝,即琺琅彩,也稱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其高超的燒造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

清代康熙年間這種“畫琺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雍容華貴的琺琅彩問世,製作琺琅彩時,先在景德鎮官窯中選出最好的原料燒製成素胎送至宮廷,由宮廷畫師加彩後在宮中第二次入低溫爐烘烤而成。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鳳凰仙鶴鴛鴦牡丹盤口瓶-是哪個博物館出來的

乾隆朝以後琺琅彩已經消失,沒有真正的琺琅彩存在,這是必須瞭解的事實。嘉慶、道光官窯瓷器中偶見琺琅釉裝飾,但只限於粉彩瓷器的邊飾或局部,而且是在景德鎮畫彩燒成,與宮廷琺琅作的製品不能相提並論。琺琅彩成品即使在清代數量也極為有限,民間得見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琺琅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琅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靚麗,畫工精緻。

鳳凰仙鶴鴛鴦牡丹盤口瓶-是哪個博物館出來的

此瓶盤口,粗長頸,斜肩,圓腹,施圓底圈足。瓶口繪回紋,腹部以精細工筆繪畫有鳳凰、仙鶴、鶺鴒、鴛鴦及燕子。牠們成雙成對,充滿喜樂。描繪的鳳凰豔麗非常,飛翔於天空,或倚站在樹的高枝,顯得靈動高貴;丹頂鶴乘風飛舞,寓意鴻運當頭,福壽延年。鴛鴦戲水,樂在其中,寓意婚姻美滿幸福;燕子比翼雙飛;鶺鴒樹上喃喃細語,顯現著世間的溫情洋溢與生活和諧景象。

鳳凰仙鶴鴛鴦牡丹盤口瓶-是哪個博物館出來的

此瓶胎質細滑,施工精良,盡顯高雅華麗,出於清代乾隆年制,正好表達當代的繁榮盛世,人民生活富足與家庭生活和諧? 此乃一個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寶,勢必在眾多藏品中脫穎而出。

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極高地位,是禮記四靈之一。“鳳”為雄性,“凰”為雌性,秦漢以後,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帝后也開始稱鳳,鳳凰的形象逐漸被整體“雌”化。其圖徽常用來象徵興國祥瑞。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鳥,是百鳥之王,是集合了多種動物特徵於一體的想象性的動物。鳳凰是祥瑞、永生、愛情、專制皇權和民族文化的象徵。鳳凰崇拜起源於鳥崇拜,鳳的形貌、鳳的名字、鳳的雌化以及鳳崇拜的文化含義都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仙鶴紋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古人以鶴為仙禽,喻意長壽。(鶴壽千歲,以報其遊)用鶴紋蘊涵廷年益壽之意。白鶴在中國文化中佔一席之地,象徵吉祥長壽,潔白一身體現白鵝純真之雅,也代表著吉祥如意。

鴛鴦是民間傳說和文學上用來喻夫妻,又用來稱成偶的東西。以鴛鴦比作夫妻,最早出自西漢司馬相如之筆。《琴歌二首》“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的詩句。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詩,詩中有“願做鴛鴦不羨仙”一句,讚美了美好的愛情。歷代還流傳著不少以它為題材的,歌頌純真愛情的美麗傳說和神話故事。鴛鴦經常成雙入對,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翩蹁聯想,鴛鴦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永恆愛情的象徵,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所以人們常將鴛鴦的圖案繡在各種各樣的物品上送給自己喜歡的人,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

鳳凰仙鶴鴛鴦牡丹盤口瓶-是哪個博物館出來的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簷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

鶺鴒屬受保護鳥類“鵾鵬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雙雙鴻雁,哀鳴在沙渚磯頭,對對鶺鴒,倦宿在敗荷汀畔。

牡丹紋是一種典型的漢族瓷器裝飾紋樣或織錦紋樣,以牡丹花為主題。自唐代以來,牡丹頗受世人喜愛,被視為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徵。宋時被稱為“富貴之花”。故成為瓷器上的流行裝飾。清三代牡丹紋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紋,景德鎮窯瓷器上的牡丹紋更豐富多彩,尤顯富貴華麗,工筆重彩,一絲不苟,將牡丹花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表現得淋漓盡致。

盤口瓶是北朝乃至隋朝較為流行的器型,清時期燒製但乾隆時期為數不多,此盤口瓶保存完好,釉面均勻而透亮光澤,藝術造詣較高,稀世而少見,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公私收藏清宮琺琅彩有四百多件,近200個花色品種,原舊藏於北京故宮乾清宮東端凝殿北小庫內,故宮有一本道光十五年七月一日立的《乾清宮琺琅、玻璃、宜興瓷胎陳設檔》,詳細地記述了這批東西的品名、數量。與臺北故宮、北京故宮的藏品相印證,實物完全相符。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又據清宮造辦處匣裱作檔案記載,這批瓷胎畫琺琅共有四百餘件,於乾隆三年九月開始陸續配置木座及楠木匣,每件器物上都有當時粘貼的黃裱紙原始標籤,名稱均為瓷胎畫琺琅。乾隆初年,宮中曾奉御旨對所有瓷器進行系統整理,除去陳設於各宮殿者外,宋元瓷器大多集中存放於養心殿、永壽宮、慈寧宮和古董房等處,明清兩代數千箱瓷器分存於皇極殿、永壽宮東西兩廡,而琺琅彩瓷則與景德鎮大批官窯截然分開,選擇了內廷乾清宮東北小庫,設立單獨帳冊,專庫貯藏,一直延續到1925年清遜帝出宮。乾隆以後不曾有大的變動,凡屬皇帝零星賞賜外國使臣、蒙古王公、達賴、班禪的琺琅彩瓷,皆有準確數字和確切日期可查。嘉道以來,歷朝皇帝不曾輕易動用這些祖傳珍寶,近三百年來基本保存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