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全力以赴開展垃圾分類處理量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麥電網訊:隨著經濟社會秩序加快全面恢復,進入4月以來,廈門的城市生活垃圾量也逐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日均收運處理量超過5000噸。廈門市各大末端處理設施設備火力全開,全力以赴開展垃圾分類處理,確保垃圾日產日清,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保障城市正常運轉。近日,記者“跟著垃圾去旅行”,走進後坑環衛基地和東部固廢處理中心,探尋分類後的垃圾是如何處理的。

【廚餘垃圾】

廚餘垃圾處理廠

●處理方式:提純易腐有機垃圾,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發電

●垃圾分類後變化:垃圾中雜質減少,有機質含量大幅提高

廚餘垃圾被運送至處理廠

廚餘垃圾厭氧發酵產生沼氣,儲存在沼氣罐內

居民日常生活中廢棄的剩菜、剩飯、蛋殼、瓜果皮核、茶渣等易腐垃圾,統稱為廚餘垃圾,應分類投放至綠色垃圾桶,由廚餘垃圾運輸車收運至廚餘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理。

位於後坑環衛基地的廈門市廚餘垃圾處理廠,是廈門市為實施垃圾分類工作而專門規劃建設的後端處理配套設施,負責對分類收運的廚餘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其設計處理規模可達800噸/天,目前的日處理量約為500噸至550噸。

4月11日上午9點左右,記者在廈門市廚餘垃圾處理廠看到,一輛輛綠色外觀的廚餘垃圾運輸車從四面八方駛來,有序排隊進廠卸料。該廠技術部副經理黃偉釗介紹說,進廠後的廚餘垃圾,首先要進行破袋、篩分、分揀等預處理,重點是分揀提純出其中的易腐有機垃圾。

“在垃圾分類普遍開展前,進廠垃圾混入的雜質較多,如玻璃瓶、布條等,甚至連廢棄輪胎都有,垃圾分類開展以後,雜質越來越少,人工分揀的強度也就下降了。”黃偉釗說,“更重要的是,廚餘垃圾裡的有機質含量大幅提高,從原來的40%左右,提高到現在的70%左右,而且最近兩三個月都比較穩定,說明許多市民已經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

提純出來的易腐有機垃圾,將在消化罐內高溫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沼氣則用來發電,實現資源化利用。“平均每噸易腐有機垃圾,可產沼氣100立方米以上,發電約220千瓦時。”黃偉釗說。

【有害垃圾】

工業廢物處置中心

●處理方式:或焚燒或物化或固化,三種工藝無害化處置

●垃圾分類後變化:垃圾分類參與率準確率提高,收集處理量增多

過期藥品、殺蟲劑、廢棄硒鼓等生活垃圾中,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物質,統稱為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佔比較小。在廈門市,居民家中產生的有害垃圾,應投放至紅色的有害垃圾桶,由專業公司定期收集運輸,並統一運至位於翔安東部固廢處理中心的廈門市工業廢物處置中心。

廈門市工業廢物處置中心由市政集團環能公司全資子公司廈門暉鴻環境資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可處理《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38大類危險廢物,年處置規模達4.65萬噸,為廈門市工業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有害垃圾的處置提供有力保障。

據廈門市工業廢物處置中心相關負責人郭開展介紹,有害垃圾進廠後,首先要進行細分和檢測,按照檢測結果分類並轉運至相對應的儲存倉庫。處置人員依據處置要求,對儲存廢物進行預處理和配伍後,送至焚燒、物化或固化等三種工藝車間進行無害化處置。處置過程中產生的廢氣經過處理,各項指標優於現行排放標準後排放;產生的廢水經深度處理後,水質達到生產用水標準並全部回用;產生的固體廢物經穩定化固化處理後,送入填埋場安全填埋處理。“總之,就是要讓有害垃圾徹底無害化。”郭開展說。

據介紹,隨著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的提高,廈門市工業廢物處置中心接收和處理的生活有害垃圾量也在增多,2018年處理的生活有害垃圾量為30多噸,2019年增加到80多噸。

【其他垃圾】

垃圾焚燒發電廠

●處理方式:以焚燒發電為主,進行高溫滅菌

●垃圾分類後變化:垃圾含水量下降,更乾燥更容易焚燒發電

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和有害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在生活垃圾中的佔比最大,應分類投放至橘黃色垃圾桶。

在廈門市,其他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為焚燒發電。目前,廈門市共有三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均由市政集團環能公司負責運營管理,它們分別是後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東部(翔安)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和西部(海滄)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二期),總處理能力達2850噸/日。

4月11日,記者在位於東部固廢處理中心的東部(翔安)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看到,廠區內一片忙碌景象,不時有其他垃圾運輸車前來卸料。在中控室內,技術人員正目不轉睛地盯著鍋爐、電機等各項生產設備的運行指數,確保運轉正常。而在投料室,工作人員通過搖桿和按鈕,熟練地操作鐵抓鬥,抓起大把垃圾,投入爐膛內焚燒。爐膛內的溫度,一般控制在1000攝氏度以上,在這樣的高溫下,細菌將被徹底殺死。


廈門全力以赴開展垃圾分類處理量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我們廠每天24小時生產,全廠80多名員工輪流堅守崗位。即使在春節期間,也不停產。”東部(翔安)垃圾焚燒發電廠總經理張貴安說,近年來,隨著垃圾分類的開展,進廠垃圾含水量明顯下降,“前幾年,垃圾含水量最高可達20%以上,現在下降到約8%。”

垃圾含水量下降,表明垃圾更乾燥,也就更容易焚燒。“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垃圾的熱值提升了。入爐垃圾的熱值,從原來約5800千焦/千克,提升到現在7000千焦/千克。”張貴安說,垃圾熱值提升後,企業又進一步加強了管理,並對設備進行改造提升,噸垃圾發電量也從350千瓦時左右,提升到約400千瓦時。

此外,設計處理規模達1500噸/日的東部(翔安)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也在加快建設,預計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屆時,廈門市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能力可以達到4350噸/日,原生垃圾將實現“零填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