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那匹瘦馬嚼著草料,聽著,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氣。姚納講得入了迷,就把他心裡的話統統對它講了。————契科夫

寫於1886年的《苦惱》是契科夫短篇小說的代表之一,曾被托爾斯泰稱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小說揭露了當時社會混亂不堪和群眾思想麻木,同時也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黑暗。

《苦惱》簡單來說,車伕姚納因兒子不幸死亡而陷入了極度痛苦中,難過的他渴望向外人傾訴來減輕痛苦。可是,一番嘗試後,卻發現周沒人願意聽他說話,最後只能向自己的那匹瘦馬訴說滿腹的心事。

小說以“苦惱”為主題點,深刻講述一個麻木不仁的社會。那我今天就以“成年人”的角度來解讀《苦惱》的背後: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01、【成年人的逃避】:車伕“急不可耐”的傾訴,是種“無能化”心理與同化。

姚納是位地位低下的車伕,因兒子的意外去世讓其內心悲痛萬分。他選擇找身邊的人用“傾訴”的這種隱約帶著“依賴性”方式,試圖化解悲傷。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無能感》一書中提出"無能化"概念:描述現代人失去勇氣而一味選擇被動依賴。

我們在面對無法承受悲傷裡,潛意識就會選擇主動去依賴別人,渴望得到精神慰籍或是物質化幫助。

人都是有悲傷,區別是每個人面對悲傷時,都不一樣的態度:有默默承受的人;有靠時間去消化悲傷的人;也有一些像姚納“急不可耐”去傾訴悲傷的人。

唯獨這種行為,深刻體現“無能化”心理,去尋求外界的精神慰籍,但依賴最大的弊端是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失去勇氣對抗生活的一切,形成一味被動依賴。側面也很好解釋“神佛”至今存在的根本原因,人們無處安放的情緒只能寄託在外物上。

那時年幼的我,始終有個很大的疑問:“為何思考開放的社會,明知道是不存在的東西,還去信仰神佛呢?”直到成年,才明白種生活的種種遭遇而選擇的精神寄託:

愛情可以閃婚閃離;親情都會因為金錢影響而變質;友情會遭遇背叛;看不見的陌生鄰居。

這些種種,讓成年的我們都活在一個質疑與人性複雜的社會,那麼內心總是會有所恐懼。基於“無能化”心理,就會理所當然選擇信仰神佛,尋求內心的慰籍。這也是《苦惱》裡的姚納“急不可耐”找人傾訴的根本原因,只是藉助外人的依賴,去尋求安慰,也是種正常心理。

但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何況是兒子的死,讓人覺得不可理喻,就算是要依賴,也沒人到處說著喪事。契科夫通過“姚納”這個小人物折射出低層社會人被“同化”了,蒼白無力的面對現實生活,且周圍人都是這樣子的行為,在他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妥。

《半山文集》 ​裡曾經說過:“每個人都逃避不了被社會所同化,也逃脫不了因人生經歷的不同,所帶來的異化。人在年輕的時候,被同化的那個部分才會產生生存的價格;人到中年,被異化的部分,才會產生人生的價值。”

從人性角度來看,人與人相處就會產生交叉人性傳染。那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我們隨時都在被同化,有著各種“同化”與“異化”的人生價值觀,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有趣的是被同化的部分只會在年輕時產生短暫的價值性,因為身邊都是同樣的人才會相互產生一定的用處,比如合群、共同成長;然而只有被經歷、思想帶來的異化,再到中年期就會逐漸脫離身邊的庸碌人群,有著真正的價值,奮鬥、努力、堅強。

我並不提倡太過於“同化”,儘管無可避免,但也不能像《苦惱》裡的姚納那般被周圍人所“同化”,因當時社會的墮落與黑暗,所以在他身上看到的是成年人的逃避、依賴,以及遇到那四個傾訴對象所帶來的蒼白無力傾訴。

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02、【成年人的態度】四個傾訴對象的態度,是我們必須經歷的生活樣子。

契科夫在《苦惱》為姚納安排了四個傾訴對象,分別是軍官、年輕人、僕人、同行。

如果面對悲傷是積極樂觀的態度,那麼姚納就不會遇到這四個人的樣子:軍官是冷漠,無興趣傾聽;年輕人是嘲笑,殘酷的回答:“所有人都會死”;僕人是不耐煩的驅趕;同行是早早入睡,無任何產生的麻木不仁。

悲傷的姚納先後經歷了四種態度,冷漠、嘲笑、不耐煩以及麻木不仁,直到最後麻木向自己的瘦馬傾訴。這個過程與結局影射了當時的人們在黑暗社會的墮落,更多意味著我們必須經歷的生活真正樣子。

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4月4號傍晚,杭州交警文教中隊看到一個小夥子倒在路邊起不來,像是喝多了。醉酒小夥兒:“謝謝你,真謝謝你。我在單位給我媳婦留了食堂的飯,我出來跟領導和同事喝酒,可能喝多了,給你們添麻煩了,我平常不喝酒的,我幾年沒喝酒了,我不想喝的,喝不了。”直到最後,小夥子的妻子出現了,小夥子一把抱住她,忍不住大哭起來。作為妻子不停地輕拍著丈夫的後背,輕聲地安慰他。

民警直嘆:“卸下了所有偽裝,那一刻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直接趴倒在她身上,我感覺蠻溫馨的,也很心酸。”

看到這則新聞,笑著笑著也就哭了。我們都在負重前行的生活著,每個人忙著生存,也就無暇顧及別人太多的感受,姚納所經歷的冷漠、嘲笑、不耐煩以及麻木不仁,也正是我們所遭遇後的成長樣子。

從心理學來分析他們的四種態度,就會發現這是呈遞一段成長:經歷多了,心也就慢慢冷漠,除非是有所興趣或是有關自己的,不然都會以冷漠的成年樣子去看待,是種偽裝也是種自我保護;然後就有了個很微妙的心理,自己過得越不好,就越會嘲笑別人,以尋求優越感和快感;在然後是對事和人都不上心了,用不耐煩的態度拒絕生活或人;最終是麻木不仁,能過且過。

讀完契科夫《苦惱》筆下的四個傾訴對象,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並不能責怪別人,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的生活。或許他們也想給予幫助,只是時間、經歷、成長都給他們有心無力的蒼白冷漠,去獨自面對人生。

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03、【成年人的獨立】:一個人遲早要選擇獨自承受,是無人能依靠的。

1986年出生在山東德州普通農村家庭的馬天宇,有著悲慘的童年:母親身子弱,有一身的病;家裡出了爺爺奶奶,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父親不顧家,經常出去賭錢。

父母在在他五歲那年中秋節,不幸病逝,自此不過中秋節。父親也狠心拋下家人離家出走,只留下爺爺奶奶照顧他們兄弟姐妹,帶走了至今未不明生死的最小弟弟。從此,馬天宇一個人扛起生活,直到他成名,每次想到這些不幸,都會忍不住淚流不止。

這是最讓我動容的明星,也是至今最喜歡的,他獨自承擔起了一切。

《苦惱》的結局是姚納對著瘦馬發著滿腹心事,描繪了一副滑稽的畫面,“那匹瘦馬嚼著草料,聽著,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氣。姚納講得入了迷,就把他心裡的話統統對它講了”。

契科夫用“人與動物的跨種族交流”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麻木心理,以及是對自我的思考:一個人遲早要選擇獨自承受,是無人能依靠的。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說道:“中年以後的人常有這種寂寞之感,覺得睜開眼來,全是依靠他的人,而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依靠的。”

之所以歲月安好,還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著,大多數是父母的支撐。人到了中年還是會覺得“人到中年不如狗”的感嘆:

通訊錄有著幾百個聯繫人都不知道打給誰;深夜買醉,不想睜開眼看到的是全是依靠我們的人,可悲的是自己始終都不知道還能去依靠誰。

所以,慢慢選擇獨立自己,歲月會讓我們遲早要選擇獨自承受,直到是無人會替我們分擔的地步,這就是種“成熟”所需要的代價,是自己學會獨自承受。

沒有錢,拿什麼維持親情、穩固愛情、聯絡友情,靠嘴嗎?別鬧了,大家都挺忙的。與其這樣,還不如早早選擇獨立自己,不去依靠太多,也不去想要別人為我們分擔。那就沒有什麼《苦惱》可言了,學會用感恩的心去愛好自己和別人。

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04、【成年人的感恩】:自己對生活最好的儀式是感恩的心。

小時讀《苦惱》只覺得車伕姚納是可笑又可悲的人,成年之後再縱讀一番,才發現姚納身上有著真正成年人的《苦惱》,獨自承受往後餘生,就算有太多的生活情緒,也無人可以傾訴。

這就是生活的殘酷,那就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也是對自己最好的儀式。

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當幸福來敲門》一部乾淨而溫暖的電影,講述被妻子拋棄的青年男子,只能單身帶著孩子,生活的困境,讓他帶著兒子週轉於廉價的旅店和教堂之間。白天,臉上是掛著燦爛的笑容,努力用他的真誠和熱情去打動他的上司和客戶;到了夜晚,在孩子熟睡以後,還是忍不住淚水如江海奔湧,渴望洗滌屈辱。

後來,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頂峰,但沒忘記先前尷尬的日子,依然踏實與心懷幸福,並做了許多慈善事業。最後帶著孩子享受天倫之樂,苦難之後的安詳與感恩行為,讓人動容與唏噓不已。

王符也曾說過:“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

生活總是充滿著苦難,但也有驚喜,只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善待生活的一切。不管是喜或是悲,每次出現是為了讓我們有著更好的成長,那就去善待它們。

人活著最大的敵人是不會善待自己,活到後來的獨立承受時,總是無限的感嘆,自暴自棄、頹廢,也就留下遺憾,錯過那些值得珍惜的人。

所以,我時常聽到老人的感嘆,年輕時候的不懂事,錯過了一些重要的人或東西,至今久久不能釋懷。

我想一個能善待生活的人,就會愛好自己,更有著愛好別人的能力。感恩的心是最好面對往後成年的餘生,它不會讓我們孤獨太多。

因為人生總是充滿美好,只是成年的我們變得複雜,也就一切就變了,陪伴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那麼就去抱著感恩與真誠的態度,總會有人留下來陪伴我們,有著愛情、親情以及真摯的友情。

契科夫《苦惱》: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


《苦惱》是一部很短的小說,很多人只是看到姚納的滑稽,不曾想到其實生活的我們都是“姚納”,孤獨又無人傾訴,這才是屬於成年人的《苦惱》。

成年人的真正苦惱,是獨自面對往後餘生。逃避始終解決不了生活的問題,端正自己的態度,去學會獨立,然後用感恩的心去善待,我想這才是生活最好的美好順序。

願往後餘生,成年人的我們不再有《苦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