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評論員:做實“三個閉環”,防控就有定心丸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令上海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壓力陡增。近日,上海先後通報6例新增境外輸入型病例,引發社會關注;曾引發熱議的國航CA936航班從法蘭克福飛抵浦東國際機場,也牽動了許多人的神經。

市民對“外防輸入”,無比關心,不乏焦慮,這是正常的。上海是全國最大的人員出入境口岸,人來人往本來就是常態,近期更成為各國人士入境、中轉的熱點地區之一。上海和上海口岸的特殊性,決定了這個“入口”不可能說關就關。接下來,每天還會有國際航班降落上海,還會不斷有人入境上海,對疫情輸入的防控將是持久戰。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保持一種高度警惕、如臨如履的心態。

不過,有風險不等於一定會爆發,不等於一定會蔓延。比風險本身更令人擔心的,是不敢正視風險、不能及時控制風險。既然對風險有所預期,當下也就不必過度焦慮,不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具體的防控措施上去。

上海很早就將防控境外疫情輸入風險視作“重中之重”。週六召開的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會議再度明確,要做嚴做實落地後專用通道分流排查閉環、“直通車”接送轉運閉環、屬地社區管控閉環,確保環環相扣、無縫銜接。如果說上海對境外疫情輸入風險有預期、有預判也有預案,這三個“閉環”,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預案。如果要讓公眾放心,它們就應該是最好的定心丸。

傳染病防控重在早發現、早隔離,相關的風險防控,關鍵也在“阻隔”二字,也就是盡最大可能堵塞漏洞、阻隔傳導路徑,形成密封而牢固的“閉環”。前階段,“閉環管理”的思路,已經在境外疫情防控中得以採納,並開始奏效。昨天公佈的6個新增病例,通報中均有“入關後即被集中隔離觀察”的說法。從近段時間媒體的密集採訪報道,和一些入境上海的親歷者自身的敘述都可以看到,一位來自重點國家或地區的入境者,從入境伊始接受檢疫、流調、篩查,到離開機場回程路上的接送或中轉,再到最後回到家中居家隔離,或是接受集中醫學觀察,全過程均應在一個“閉環”中展開,盡最大可能杜絕風險因子的溢出。

這裡有許多具體措施,比如檢疫關口前移、100%流行病學調查、分類轉運管理、提供封閉式中轉接駁服務等,許多是在日常工作基礎上“加碼”的,有的更是從無先例的,為的都是把風險“截”住。如今,在挑戰加劇的時候,做實三個閉環,並構成一個更嚴密、更高效的大閉環,是更高要求,有賴於多個層面的努力。

防控要奏效,體系的設計是基礎,在相關流程上就要儘可能體現針對性和高效率。而到了實際運行,龐大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要充分協同、相互補位,以求堵住縫隙。這裡當然有各種難點。從外部說,守上海的“門”不只是守上海,要把閉環做實,不只靠上海一方的努力,還需要有關方面與兄弟省市的支持。而在內部,閉環的實際運轉,終究要靠每一位工作者、志願者的有效付出。他們處在各道崗位,面臨的任務可能龐雜而瑣碎,要承受的工作壓力往往極大,有些耗時不菲,有些則要細緻入微,有些還要應變各種突發狀況。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耐力,城市的“後臺”又能否給予其充分的支撐,同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這樣一套體系,倒逼我們在工作中更為細緻、更注重協同、更能結合實際靈活應變,也倒逼我們拿出更好的制度、環境和輿論支撐——入境人士如有刻意隱瞞或虛報信息,當被依法追究責任,如何追究、如何懲戒、如何從源頭預防,需要可行而有用的辦法;許多人在遭遇的現實困難和不便,也要予以積極回應,因為這座講規矩、有效率的城市,還是一座富於溫度和魅力的城市……

可以說,“閉環”的很多方面,都是超越傳統城市治理經驗的,挑戰不可謂不大。但不畏挑戰、迎接挑戰,當是上海的自覺。這座城市有所準備,也從來都有這樣的底氣和決心——既然做了事,就把它做好,做到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