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筆記 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道德經》筆記 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譯:

古代那些善於修道的人,已經達到了微妙玄通的程度,他們的修為深湛已經無法用語言形容,因為已經超越語言表達,所以只能勉強描述一下:

他們謹慎時,如同冬天涉過結冰的河流;他們小心猶豫時,如同畏懼四鄰;他們莊重恭敬時,如同隆重的賓客之禮。他們放鬆釋然時,如同冰凌融化;他們敦厚質樸時,如萬物本原般素樸;他們守虛靜心時,如同空谷;他們混然忘我,如同水包容渾濁。

水看上去混濁,只要讓它靜下來,它就慢慢變清亮了;安定時只要動幾下,又生起混濁之象。

修練此道的人,不想滿盈,正因為不想滿盈,所以能隱藏而不顯露成功。


評註:

上一章老子已經說了:掌握了自古傳下來的道,就可以駕御現在萬物。能達到萬物本源之道,可稱為真正證道的要領。

老子顯然研究過古代的修練者,因此,在本章他為我們描述一下這些修道者。


通行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帛書甲本為: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

本書採用帛書甲本。

“志”:用語言去描述、表達。

因為深奧玄妙、道通為一,所以超越語言,難以表達。

在老子之前,自古就有人在進行致力於道的修煉,老子知道這些人對道的體驗很深,已經達到“微妙玄通,深不可志”的境界。

這種狀態下把握體驗到的存在是超越語言的,所以說“深不可志”。

老子是體驗過這種境界的,所以他很清楚這種境界是難以言說的,正如第一章開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強為之志”, 只好勉強去描述一下。

在25章中,老子在描述“道”——也是這麼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兩次說到“勉強去描述”。

老子在開篇已經強調過:全書的種種描述不必拘泥於文字,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他們謹慎時,如同冬天涉過結冰的河流;他們小心猶豫時,如同畏懼四鄰;他們恭敬莊重時,如同隆重的賓客之禮。他們放鬆釋然時,如同冰凌融化;他們敦實質樸時,如萬物本原般素樸;他們守虛空曠時,如同空谷;他們混然忘我,如同水包容渾濁。

這些都是在描述修練者,他們該小心嚴謹時嚴謹,該放鬆的時候放鬆,該守虛時能守虛。

除了有些天賦異秉之人,一般人修道需要循序漸進,否則練岔了氣可能導致精神問題。

現實物質世界,是我們日常感官和意識能夠體驗到的。

當修練者在進入狀態後,會進入神遊的狀態,進入不同的存在維度,道教中稱為“界”,西方稱為“靈界”。

有的界是由個人意念形成的幻象,非常容易受個人主觀意念改變。

有的界則是眾多意志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實相,個人意志難以改變。

在幻象中,必須保持旁觀、保持一點清醒,避免陷入其中。


通行本為:“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帛書甲本為: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本書採用甲本,意思清楚明白:同樣一杯水,如果它看上去混濁,只要讓它靜下來,它就慢慢變清了;當它澄靜之後,只要使它動起來,又會慢慢變混濁。

這句話和前面:“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似乎並無直接關係。

前面幾句老子一直在勉為其難的為我們描述古代有道者的形象,怎麼突然開始講起“把水搞混”這事兒來了?

我們看到表面上水有清與濁的區分,但實際上,水還是原來那瓶水,只不過動靜不同而已。

修道者要修練的是更高的意識維度,達到用元神對存在本體的終極體驗。

修練的方法中就是要內觀守虛,或者說入定、入靜,冥想……就需要關閉日常自我意識、雜念,讓意識達到空無。

水就像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日常意識狀態下,我們會產生各種思緒,這些思緒就像水中的塵埃,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混濁。

修練者減少乃至去除各種思緒,達致完全入靜的狀誠,從而開啟更高維度的意識功能。


通行本“蔽而新成”。

甲本作“蔽而不成”,與全書的意思一貫。

何謂“蔽而不成”?

蔽,是遮、擋,隱藏,遮蔽的意思。

修道者不追求滿盈,第九章、十四章都說到這種意思。

滿盈是不合於道的。

尼采說:美正是英雄最難的事。一切熱烈的意志不能抓住美。

在世人眼中,藝術家常常是“蔽而不成”的。

藝術家是富於創造精神的的人,是人類維度的探索者、是打破條條框框、精神枷鎖的先驅,而藝術則在創造性活動中開啟我們存在和精神的潛能,在創造的體驗中去達到更高的精神維度。

小說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是一個成功的證券商人,在他48歲的時候——在一個大多數人已經按部就班、一切上軌道的時候,他選擇了藝術,他瘋狂的愛上了繪畫,他無視世俗的眼光,捨棄了家庭、婚姻、朋友、金錢、物質享受。他瘋狂的舉動引起了身邊人們的不安,他像“被魔鬼附了體”,他無視貧窮的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到藝術創造中。後來,他遠離了歐洲的浮華,到太平洋上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並創作出一幅又一幅極具開創性的傑作。當他死後,他曾經的畫成為了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並開創了新的藝術流派。

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印象派大師高更。

月亮代表著我們對藝術、對自由、對更高存在維度的追求,而六便士則代表著我們世俗的生活。

當高更拋棄豐厚的收入、安穩的生活,到塔西提島去開創印象派藝術的新世界時,他在世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怪人。

當梵高在普羅旺斯的金黃色陽光下將創造力發揮到極致時,他在世人眼中只不過是個瘋狂而失敗的末流畫家。

他們根本就不想成為世人眼中成功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我們所謂的“成功”。

就像一棵在大自然中生長的樹,它根本就不想被人砍去做成器物。就算這器物再漂亮,也不如它在陽光、空氣、大地的環抱中自然的成長。

就像一隻縱橫萬里的鵬鳥,它根本就想被人捉去關在籠子裡,就算籠子是金子做的,就算天天都有最美味的食物,就算有再多人稱讚它漂亮的羽毛;也不如它在長空裡自由自在翱翔。

如果你已經進化成能夠體驗到更高意識維度的“天才”,你還會以世俗人眼中的“成材”標準去要求自己嗎?

真正的藝術家在創造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當有道者體驗到了更高層次的精神能力,當他們能夠直接感覺到更高層次的存在時,在我們眼中,他們就顯得神通而怪異,他們反而顯得“不思進取”,他們已經超越了世俗的名利。

這就是“蔽而不成”。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莊子在山中看見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但伐木的人卻對這棵樹不感興趣,莊子感到不解,就問伐木的人。

伐木的人說,這種樹雖然看上去很好,但不適合使用,沒有什麼用處啊。

莊子感嘆說,咦,這棵樹正因為不成材,反而能夠終享天年啊!

莊子走出山來,到朋友家做客。朋友高興,叫僕人殺鵝款待他。僕人問主人:“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呢?”主人說:“殺那隻不能叫的。”

後來,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怎麼看待這事?

莊子笑說:要是我,就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⑤

這話聽上去不合邏輯。

要麼成材,要麼不成材;要麼有用,要麼沒有用;怎麼可能處於兩者之間呢?

前面老子已經給我們打了個比方:同樣一杯水,如果讓它動起來,它就會顯得混濁,如果讓它靜下來,就會澄清。

水還是那杯水,但我們眼中卻變了樣。

樹還是那棵樹,在伐木工匠眼中,它是無用的,如果換一個人,它可能是有用的。

在凡人眼中和修道者眼中,宇宙萬物是不一樣的。

有道者根本已經超越世俗人眼中的“成材”與“不成材”。

老子談的不是“哲學”;他強調的意識維度本身的變化。

這也正是《中庸》開篇想表達的意思。(參見書後附錄 《從“中庸”看儒與道》)

註解

①《尚書•堯典》:“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②《虞書•皋陶謨》:皋陶曰:“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採有邦。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

③《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④與“蔽而不成”類似的話在老子一書中很多:

第4章:用之或不盈……挫其銳

第7章: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巳;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1章:當其無,有器之用

第20章: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第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

從全書看,老子喜歡講處下用柔,喜歡講無為而無不為,喜歡講持而不盈,為雌,不爭,大成若缺,大盈若虛,大智若愚……

這些都是一種“蔽而不成”,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帛書甲本的“蔽而不成”更加適合老子全書主旨。

⑤出自《莊子•山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