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對守歲也毫不亞於帝王將相,原來這些的故事我們都沒有聽過?

臘八節,是中國農曆十二月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節日源於冬季大臘月”,即十二月;“八”,即初八日。先秦普遍於冬末舉行大祭,稱祭祀這天為時間為“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見東漢人許慎《說文解字》)大概是這個時間不。如南朝梁人宗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日,不解已住,可能是在南北朝時,定在了和“冬至後三戌”相近的臘月初八。

民間對守歲也毫不亞於帝王將相,原來這些的故事我們都沒有聽過?

《荊楚歲時記》

古代臘八節的祭祀活動是很多的,而且規模甚大如《禮記·月令》:“是月也蒸。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意思是說,臘祭時要大批宰殺牲畜,大量釀造酒類,祭地鬼神和祖先,以祈求來年豐收。古俗,民間過臘八節還講究釀“臘八酒”醃“漬“臘八蒜”,並在臘八這天祭祀祖先後暢飲美酒,已有“辭舊迎新”之意.

民間對守歲也毫不亞於帝王將相,原來這些的故事我們都沒有聽過?

《禮記》

此風宋代就已盛行,明清兩代沿襲,一直到今天臘八粥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王,也是我國古代民間流行最廣的習俗。何為灶王古時說法很多。《淮南子·汜論》中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炎帝、神以火德王天下,死託祀於灶神。”《太平御覽》中還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之說記·月令孔穎達疏還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從上述諸多古已載看,雖其說不一,但也有個共同之處,就是灶神的身世十分顯赫,和人類學會善生活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因此,古人對祭灶非常重視。

民間對守歲也毫不亞於帝王將相,原來這些的故事我們都沒有聽過?

臘八粥

不斷,人們逐漸對這位灶神失去信心,於是,灶神的形象、身份又不斷降低。《莊子中有灶神乃鬼物之說;《經典譯文》中有灶神乃女鬼之說《三國志》中有灶神乃妖精之由於古人認識和說法的不同,祭灶的風俗也就大大不一樣了。周代時祭灶神和祭神相提並論,自然是大酒、大肉應有盡有,而且十分虔誠。後來,灶神降落到一般的甚至是妖精,祭祀自然也就一般化了。但還不能不祭,據說這種毛神好事幹不成,喝,好打小報告。最普遍的方法是用糖粘住他的嘴,用酒將他灌醉,使他既不好意思“白人罪”。又張不開口“白人罪”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送君醉飽登天門,構長短勿復雲。取利市歸來分。”據說,不光老百姓怕灶神上天胡說八道以酒醉之,就是皇上老兒也他在玉皇大帝那裡說他的壞話,也“媚之以酒”。最典型的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據史料記載,他“每歲於十二月二十四日之夕,祭灶神於坤寧宮”,“六十年中無歲不然”。個堂堂人間帝王,六十年不間斷地向一個小小毛神敬酒獻食,實屬“難能可怕”—可見民俗、民間傳說的威力之大。科學發達的今天,當然是個極好的笑料了。

民間對守歲也毫不亞於帝王將相,原來這些的故事我們都沒有聽過?

乾隆皇帝 繪圖

過,“除夕”,是中國人歷來最重視的節日活動。除夕,指在農曆一年中最後的一天晚上。過去還稱為:“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等等。民間多叫“過大年三十”。因為這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後一天的晚上,最具辭舊迎薪之意,所以古人對“過年三十”尤為重視。在已經打掃一新的廳堂門戶,貼春聯,掛年畫,供神,鳴鞭炮,的確是一片喜氣洋洋,壓倒所有節日。

民間對守歲也毫不亞於帝王將相,原來這些的故事我們都沒有聽過?

年畫

關於守歲,西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說:“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目守歲《東京夢華錄》中說:“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我國古代不少文客,對守歲之俗描繪得躍然紙上。南北朝時人徐君茜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道:“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杜甫在《北位宅守歲》一詩中雲:“守歲阿咸家,椒盤花。”駱賓王在《西京守歲》一詩中高唱:“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就連唐太宗李都雅興大發,也寫《守歲詩》道:“慕景斜芳殿,華麗綺宮。寒鉤去冬雪,暖帶入階馥舒梅李,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可見唐代宮中守歲盛況唐代宮廷守歲的豪華場面,杜審言在《守歲侍宴應制》詩中,寫得更是形象生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玉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庭燈燭上薰天。彈絲奏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民間對守歲也毫不亞於帝王將相,原來這些的故事我們都沒有聽過?

駱賓王 繪圖

民間對守歲也毫不亞於帝王將相。有很多古人的詩詞,就反映了平民百姓守熱誠景況和喜怒哀樂。唐代詩人張說在《守歲詩中寫道:“夜風吹醉舞,庭戶對愁逐前年少,歡迎今歲多”。成文幹在《除夜》中寫道:“銅龍看卻送春來,莫惜顛狂杯。吟鬢就中專擬白,那堪更被三更催。”宋人在《夢梁錄·除夜》中說:“是夜,市分貧富,家家戶戶“如同白日,圍爐團坐,酌酒唱歌。南宋詩人楊萬里在《一枝春》中唱道:“短竹驚春,競喧。夜起千門簫鼓,流蘇帳暖,翠鼎緩騰香霧。停杯未則要,送年新句。應自賞,歌字清圓。未誇上林鶯語從他歲窮日暮,縱閒愁怎減郎風度。屠蘇辦了,迤柳梅妒。宮壺未曉,早驕馬,繡車盈路。還又把,月花自今細數。”明代人沈明在《除夕詞》中也寫道:“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門。掛起子,炮仗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裡。寫就神荼鬱壘,細馬送神。多看同興紙,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歡喜。”《紅樓夢》對明清時代過除夕的習俗,也作了許多描寫送壓歲錢、夜間祭祖、守夜,擺合歡宴,飲屠蘇酒,等等,也是熱鬧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