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不要再親我了!”親她不是愛,保護才是。

“爸爸,記得帶口罩”那個乖巧的7歲女孩提醒準備出門的爸爸。

“關你屁事,不想跟你說話”

“爸爸,你回來了?”小女孩熱情洋溢的聲音

“走開,不想跟你說話”爸爸半玩笑半認真,夾雜點小脾氣地說。

最近好友瓊很苦惱,他老公好像小孩子一樣,在跟女兒鬧脾氣。

因為他的寶貝女兒突然不肯被他親了,也不讓他愛撫了……

小女孩長大了,爸爸從心裡不願意去接受這個事實。

“爸爸,你不要再親我了!”親她不是愛,保護才是。


瓊說:從小,老公在兩個孩子中,就一直偏向小女兒,最喜歡親吻她,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一直以來,她也沒覺得有何不妥。

但隨著孩子的長大,今年上了一年級以後,就非常排斥爸爸的“親近“,她不同意爸爸親她,不讓爸爸隨便愛撫她。

老公對此很氣憤。認為這是親情淡薄,還一直追問“誰說不能親的?爸爸親你是愛你。

但,這不是“親情淡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應該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讓孩子擁有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如果你現在讓她無法拒絕你的親吻,那麼,幾年以後,面對渣男對她說“你不把身體給我,就是不愛我”,她也不懂得拒絕。


“爸爸,你不要再親我了!”親她不是愛,保護才是。


知乎有位網友說,小時候爸爸對她的各種親暱讓她很反感。

她在寫作業的時候,爸爸會突然彎下腰來偷親她;

在一排很空的座位上,爸爸坐在她身邊她就站起來,為此還捱了爸爸罵。

幸好媽媽一直教她怎麼做,在身邊支持她。

不過,她長大後,還是從心裡上排斥跟爸爸靠近。

“爸爸,你不要再親我了!”親她不是愛,保護才是。


有些異性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已經超過了親密關係裡的“分寸感”。

前一段時間曝光的高鐵上一位爸爸不斷地摟抱並且親吻女兒的新聞,就讓很多人驚呼這根本不是愛女兒,而是妥妥的猥褻呀。讓一眾網友義憤填膺!

“爸爸,你不要再親我了!”親她不是愛,保護才是。


視頻中的女孩那麼激烈地反抗,都不能喚起這個爸爸的一絲良知,在公共場合尚且如此,真的很難想象女孩在家裡可能更難逃爸爸的魔爪。

像這種不顧孩子感受的“過分”親近行為,會引起孩子心裡的不適。

長大後,也會有心理陰影,對這位異性父母產生隔閡,刻意保持距離。

“爸爸,你不要再親我了!”親她不是愛,保護才是。


生活中,大多數人對兒童性意識的萌芽年齡是不清晰的,有人認為在孩子3歲以後就應該開始對她進行性別保護,有人認為應該是6歲以後。

實際上,科學研究表明:3至5歲是幼兒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大部分的孩子3歲以後就逐漸開始認同自己的性別,明白男生跟女生身體上的不同。

4-6歲,就應該建立性別界限。

所以,3歲以後,當孩子表現出拒絕的時候,父母也要尊重。比如孩子不讓你抱,不讓你親的時候,就不要勉強了。

“爸爸,你不要再親我了!”親她不是愛,保護才是。


兒童的性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家庭隱性性攻擊”。

親子關係之間的界限不明確,孩子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可能受到傷害,他們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說“不”,他們會帶來無盡的傷害。

異性親子就應該有意識地拒絕一些過度親密的舉動。

讓孩子懂得“不能隨意在異性面前暴露隱私部位、不能隨意和異性親吻……

作為孩子的第一保護人,要讓孩子明白,任何讓你不舒服的相處方式,都可以拒絕!

同時,孩子拒絕親密接觸,是她作為一個獨立人的權利。

愛她,就保護她。

保護孩子,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們建立身體界限,學會拒絕。讓她明白與人相處的尺度,從而學會保護自己!

就如美國知名兒科醫生william Sears強調的那樣:

對孩子的愛必須恰到好處,表達需要尺度和分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