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無能速亡南明

史可法,一個可敬卻又可恨的人物。一個朝代滅亡時,總會有幾個以死明志的忠臣,為史書所標榜,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如文天祥留取丹心,還有就是史可法。或許他們並非不順應時勢,也並非不識時務,更非不珍愛生命,他們只是明白,死易生難,身死則享譽千年,求生則萬古罵名。

但是站在歷史角度,提及史可法,不免讓人想到與之行相悖之事的錢謙益。史可法死守揚州,導致揚州全城被屠;錢謙益一紙降書投降多鐸,南京百姓免受池魚之殃。那麼就引發了一個歷史性的辯題:到底什麼是忠臣,是死忠於朝廷,玉石俱焚;還是以人為本,忠於百姓?

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無能速亡南明

史可法紀念堂

當然這個要站在歷史的絕對高度來討論,對事不對人。

站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生於和平時期,況且已經擺脫了封建君主制度的侷限性,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更加傾向性的選擇,那關於南明那個悲憫痛苦而且愚昧的時代呢?

我們來聊一下史可法,關於史可法的深究,那就要追問,史可法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明代傳統文官;是一個以身殉國以死明志的忠臣;但是同時,也是一個誤國誤民不懂變通的愚夫。

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無能速亡南明

史可法紀念堂


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無能速亡南明

史可法

首先,史可法為官清廉,以身作則,這點有史書為證,毋庸置疑。明史雲:史可法,廉信,與下均勞苦。軍行,士不飽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所以,從個人品行操守來說,史可法是個知行合一,以聖賢之德為準則的好人,其人不愛錢,不惜命,與文山並烈,曰取義,曰成仁,乃一代清高鴻儒。

其次,其聞李自成兵指北京,領軍勤王,後知崇禎帝身死煤山,史可法向北痛哭失聲,以頭撞柱,血流到腳上 。後總攬南明朝政,力主與清廷與叛逆大順政權一戰。最後任總督,提兵揚州,面對多鐸的圍城,在無外援,無強軍的情況下,卻死戰不降,最後以身殉國。可見史可法乃明朝絕對的忠臣,終於君王,終於朝廷,乃以聖賢書為準則之高尚之人。

但是,他也是個無能的愚夫,其在崇禎朝並無優異和可以名列史冊的政績,總覽南明王朝之後,致使朝政混亂,一心血崇禎帝之仇,軍事策略嚴重失誤,軍隊屢戰屢敗。可見其並不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只是一個有志向,有魄力的道德之士。思想簡單,想法單一,不能順應時勢變化而做出相應的對策,可見其並無大才。

關於史可法的愚鈍,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1、政治主張錯誤,在南明初期,迎力新皇帝便是一個最為重要的事情,朝政分為兩派,馬士英提出福王,東林黨提出潞王,史可法如果加入其中一方,則可以很快地壓服另一方,確保朝政穩固。但是史可法卻提出迎立桂王,致使朝政更加混亂,紛爭不斷,最後甚至大權旁落,軍人干政。名將左良玉甚至統軍兵指南京,為清君側,如此內亂,給了滿清一個很大的機會,最終站穩中原,擁兵南下,可謂是自毀長城。

2、軍事策略上的愚鈍,史可法起初並未看清天下形勢,只顧內心仇恨,一心剿滅大順餘寇,所謂借虜平寇,可謂目光短淺,自古以來,唐借回鶻之兵而洛陽被洗劫一空,石敬瑭借契丹之兵而燕雲十六州喪盡。滿清與明相持數十年,可謂狼子野心,世人皆知,而大順自山海關兵敗之後,已成如山崩之勢,其時李自成已死,只要南明王朝肯收降大順軍,便可迅速組織起一支強軍,縱使守不住黃河,守住秦嶺淮河一線,是絕對可行的。同時,在處理大順降軍的態度上,頗為傲慢,特別是在處理高傑之子的事情上,沽名釣譽,致使高傑軍最後投降清軍。

3、軍事能力和統帥能力極其低劣,史可法以督師的身份,經營江北近一年時間,耗費南明王朝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結果清軍一到,江北四鎮投降了三鎮,揚州戰役也沒有組織起有效抵抗,毫無戰鬥之力,導致揚州不到一天就宣告失守。

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無能速亡南明

南明和南宋對比


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無能速亡南明

揚州十日

提到史可法死守揚州,就可以對比明朝中期北京保衛戰時期的大明柱石于謙,于謙當時的形勢可謂比史可法更加不利,瓦剌大軍壓境,明軍剛經歷一場大敗,精銳盡失。朝政照樣不穩,同樣是另立新君,朝廷有人要立皇子朱見深,有人要立監國王爺朱祁鈺,于謙當機立斷,立朱祁鈺為帝,為景泰帝,然後萬眾一心,鼓舞士氣,號召各地軍隊進京勤王,最後誓死抗敵,打敗了同樣強大的瓦剌大軍,保住了大明基業。

相比於浩浩蕩蕩的北平保衛戰,準備更久、物資更充沛、軍隊戰力更強的揚州保衛戰,卻一觸即潰,可見,一場大戰之中,統帥的重要性。而史可法,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不是一個可以統軍奮戰之人。

那麼我們來討論文章開頭的觀點,何為忠臣。若是論史書,論實際,論當時情形,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那毋庸置疑,史可法乃一代忠臣,為國捐軀;而錢謙益怕水冷,投降清朝,屈辱剃髮苟活,乃不可辯駁的漢奸。

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無能速亡南明

清軍破揚州

本文另闢蹊徑,站在宏觀角度,以結果論來討論,他們到底誰是忠臣。史可法抗清,以天下為己任,以為全城百姓皆是如他一般的想法,捆綁整個揚州與他與城共存亡,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結局,揚州全城被屠殺,百姓蒙受大難。而錢謙益開城投降,致使百姓無損,南明投降清朝的城池有無數座,而單單錢謙益這麼著名,其緣由,莫過於其身份和其愛人。畢竟,錢謙益乃東林黨領袖,那個自詡為道德君子的文官集團的領袖,卻降了清軍,怎麼看都有些不那麼是滋味。

自古以來,以結果論英雄、論忠臣的標準,不妨先行立一個標杆人物,于謙,乃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有明一代最偉大的忠臣,其身高潔,兩袖清風,為政清明,體恤百姓和下屬,扶桅檣於滄浪,救國家於危難,對於民族,對於當時王朝和天下百姓都可以稱為不世出的忠臣,享千秋的民族英雄。以于謙為標準,來討論史可法和錢謙益,便不難得出,誰才是真正的忠臣。

其一:史可法有名無實。

捆綁揚州按照他自己的意志死戰,以極為慘痛的代價,搏得後世敬仰,青史留名。後世帝王和文人無不對其讚譽有加,可謂是以一點小瑜掩蓋住了其身後的大瑕。其以低劣的策略致使國家陷入危亡之地,最後捐軀赴國難,成就了忠烈的身份。實則反映出明代古板的文人所表現出的典型缺陷,只要以為自己持身正派,便可以要求天下人以自己為標準,行聖人之事。實則乃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說史可法忠臣之名,有名無實。

其二:錢謙益有實無名。

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無能速亡南明

錢謙益和柳如是

錢謙益,在崇禎朝忠於崇禎,作為東林魁首,與閹黨奮戰過,為國家努力過,也曾因之而受責罰,後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外放。對於崇禎來說,也可以說是個忠臣。南明危亡之際,其也投身朝廷,報效國家,並無投敵和通敵之嫌。最後在清軍兵臨城下之時,開城投降,維護一城百姓,也算是一件功德。在清朝出仕,編修明史,同時心懷復明之志,也有過行動。所以,其離忠臣只差一死明志,最後被定義為漢奸,無忠臣之名,但在一定程度上卻有忠臣之實。

其實也難怪,在封建王朝情況下,所有人都以君王為聖,事事謹遵君王,誰又在乎揚州十日,那城中被屠殺的十萬百姓。史可法,就是這樣一個有名無實的忠臣。把史可法捧為忠烈,無非是因為他官高做義士;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軍國重務上決策幾乎全部錯誤,對於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於南明,對於揚州百姓,他真的就不是一個像樣的忠臣,徒有其名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