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玛丽们的时间线

最近偶然入手了三本小说,《命丧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斯图亚特》和《玛戈王后》。说来有点意思,稍微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欧洲历史中,名叫“玛丽”的贵族少女多得不得了,就连这三本书的主角们,她们的亲戚中还有好几位叫“玛丽”的,因此,不深入了解,肯定很容易越读越糊涂。我先读的是《命丧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主要还是对砍头和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感兴趣,不过无所谓啦,反正玛丽·斯图亚特最后也难逃被砍头的命运。

关于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我其实知道的不多,后来读了狄更斯的《双城记》,对于大革命之后的恐怖统治(以及忙碌的断头台)又稍微加深了一点印象,高中毕业就干脆全部忘光。以前也就是在课本上不过脑子地呱呱背诵了一些大概情况,什么导火索啦,真正原因啦,开端啦,发展啦,意义啦,而且历史书上的这一段全部都是分开讲的,美国讲几章,法国讲几章,中国的所有历史完全在另外几本书上,直接导致我对这些事件的认知也是很分裂的,很多事情的发生发展联系不到一起,以至于我现在读这几本小说的时候对时间线完全理解不能,所以现在需要认真整理一下,方便自己的理解,也方便之后的论述。对于这几个玛丽,我相信不只是我,大部分人根本分不清谁是谁,谁分别在什么年份出现,都做了些什么。整理清楚时间线,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一段时间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对于历史小说,这点非常重要。大家可以看到,将这些历史人物放入浩大的时间线之中,放入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他们当时的抉择和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当我们来看将他们自己的一生放大时,我们又不得不为他们谨小慎微,错失良机或者莽撞冒进,引火上身而感叹不已。可能有人会说,啊,欧洲史我没读过,这些小说看不懂,中国历史小说也没见你看懂了啊,况且现在好玩的游戏那么多,多去玩几个(《刺客信条大革命》我居然没有玩过,懊恼),对历史产生兴趣,一点点查资料,一切就很好办了。因为有三本书,所以我不会局限于法国大革命这一段时间,之前的伊丽莎白和玛戈王后在位的一些重要事件也需要收纳进来。现在让我们看看,那段时间都发生了什么改变世界的大事件吧。

关于玛丽们的时间线


关于玛丽们的时间线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Stuart ,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是苏格兰的统治者(在位时间1542年12月14日─1567年7月14日)以及法国王后(1559年7月10日至1560年12月5日)。她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也因此成为苏格兰君主中最有名的一位。苏格兰女王玛丽与她的表姑——也就是被称为“血腥玛丽”的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因为在位时期大致相同,所以经常被人错误的混为一谈。

玛丽一世(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是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都铎王朝第四位和倒数第二位君主(1553年7月6日-1558年11月17日,实际上任日为7月19日)。她于其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死后继承其王位,并再次于英格兰内恢复罗马天主教(旧教),取代她父亲亨利八世提倡的盎格鲁教派(新教),过程中,她下令烧死约300名宗教异端人士,此举动为她得来“血腥玛丽”的绰号。最终,玛丽苦心经营的罗马天主教在她死后,被继任的伊丽莎白一世以新教所取代。

伊丽莎白一世(英语: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一生未婚,因此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亦称“荣光女王”(Gloriana)“贤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或直译“好女王贝丝”)。在她之前的都铎王朝君主顺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异母姊玛丽一世。

玛格丽特(瓦卢瓦),出生时间是1553年05月14日,死亡时间是1615年03月27日。

圣巴托罗缪之夜又称圣巴多罗买大屠杀(法语: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发生于1572年法国宗教战争期间,由宫廷内部针对雨格诺派(法国加尔文主义新教徒)领导人物的刺杀行动引发,之后发生天主教徒针对雨格诺派的暴动。传统上认为此事件是由查理九世的母后凯瑟琳·德·美第奇煽动。屠杀发生于国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德·瓦卢瓦与新教徒亨利·德·纳瓦尔(未来的亨利四世)婚礼的五天后。这场婚姻被视为是众多最有权势、最富有的雨格诺派人物在以天主教徒为多数的巴黎集中的信号。屠杀发生于1572年8月23日晚间(圣巴托罗缪纪念日前夜),雨格诺派军事和政治领袖加斯帕尔·德科利尼遭刺杀未遂后的第二天。国王下达了杀害雨格诺派多数领导人的命令(包括德科利尼),随后屠杀在巴黎蔓延开来。屠杀持续了数周,扩散至乡间和其他城镇。现在估计死伤者数目的范围十分宽泛,大约从5,000人至30,000人之间。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原名玛丽亚·安托尼亚·约瑟法·约翰娜,Maria Antonia Josepha Johanna;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早年为奥地利女大公,后为法国王后。她是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一世与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第十五个子女,在所有子女中排行倒数第二。1785年项链事件公诸于世后,安托瓦内特的民望滑入谷底。大革命发生后,她被称为“赤字夫人”(Madame Déficit)。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王室出逃未成,1792年9月21日,路易十六被废,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王室遭拘于圣殿塔内。安托瓦内特被控犯有叛国罪,路易十六处决九个月后,即1793年10月16日,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魂断断头台,得年38岁。

工业革命(英语: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更准确的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个起点约于1760年代,一直持续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人类生产逐渐转向新的制造过程,出现了以机器取代人力、兽力的趋势,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马克思主义史家将它视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坊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

美国独立战争(英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称美国革命战争(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国与准备独立的美国及法国这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届大陆会议(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于费城批准,这一天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独立宣言》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力争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第四部分,也就是在宣言的最后一部分,美利坚庄严宣告独立。

启蒙运动(英语:Enlightenment,Age of Enlightenmeng,or Age of Reason),又称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一般认为是发生于18世纪欧洲地区的一场哲学及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相信理性发展下的知识可以解决人类实存的基本问题。人类历史从此展开在思潮、知识及媒体上的“启蒙”,开启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德意志哲学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语,意为Dare to know,敢于求知)的启蒙精神来阐述人类的理性担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的最终解放时代,将人类意识从不成熟的无知和错误状态中解放。

法国大革命(法语: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一段法国社会激进与政治动荡的时期,对于法国历史以及全欧洲都留下深刻广泛影响。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史诗式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团体、平民和乡村农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阶层观念、贵族以及天主教会统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爱等新原则推翻。整个欧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惧,因此在1814年发起反法讨伐,并成功恢复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导致各界对立,特别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后长达二百年的政治对立。

《人权宣言》(即《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德国学者耶利内克(Georg Jellinek)认为人权宣言以美国的各州宪法的权利法案为蓝本,甚至“基本上是抄袭北美各州权利法案而来的”,法国学者布特米(Emile Boutmy)则认为人权宣言是法国的文本,是法国原创的,与英国的权利法案都源于欧陆的“18世纪精神”。

最后顺便说一句,1789年的中国,还处在康乾盛世的美梦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