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限的人生,是父母该送给孩子的成长礼物

| 陈钱林

在我实践过的很多家庭教育方法中,我认为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立志教育”。正是从小树立的远大志向,激励着我的两个孩子一点点克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

如何帮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我是下了点工夫的!

给孩子描绘一个不设限的人生

不设限的人生,是父母该送给孩子的成长礼物

我孩子出生半个月,特大台风在我家乡浙江省瑞安市梅头镇登陆。后来我就给孩子们讲:“凡历史名人出生时都会有自然灾难,如岳飞出生时他的家乡就曾经发生了洪水。”所以孩子俩幼小时很相信自己以后会是大人物,不然“怎么会出现台风呢?”

孩子俩幼儿时,我以儿童的幽默,学着孩子的口音,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说成是“蝌蚪大学”,清华大学说成“青蛙大学”,哈佛大学说成“打哈欠大学”,把诺贝尔奖说成“牙杯盖奖”(瑞安方言谐音)。孩子俩很喜欢,常做“青蛙大学”、“蝌蚪大学”、“打哈欠大学”的游戏。无形中,这也引导了“牙杯盖奖”的志向。

让孩子接触名人,是立志的好办法

不设限的人生,是父母该送给孩子的成长礼物

从农村搬家到瑞安市区时,我特地在瑞安市区底蕴最深的虹桥路安家。我常带孩子到家门口“寻找名人的足迹”,如考察晚清大儒孙诒让的故居玉海楼,浙江省最早的医科学堂——利济堂,多次去湖滨公园看天文学家孙义燧院士的题词石刻。有次,意外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先生的老家离我家才500米,孩子俩很兴奋地喊着要去。孩子俩读小学一年级时,校报上刊登了名校友、哈佛大学蔡天西教授的来信。我多渠道了解到,蔡家的旧居在丰湖街,居然离我家也只有500米左右,于是多次带孩子去看蔡天西旧居。

我也常带孩子外出游学。如在女儿5岁时带她去威海,特地到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刘公岛拍照,引导她科学报国,9岁时又带她去北京孔庙看历代状元书法石刻。我曾带7岁的儿子到清华大学,想办法在校内食堂吃了饭。饭后漫步在小路,我说,“这脚下的每一块石子,都有名人走过。”儿子说,“是的,也包括今天我在走。”儿子立志成为“名人”的想法受到我的特别表扬。

孩子13岁那年,中国工程院钟山院士到瑞安来。我试着与他联系,为孩子俩赢得与院士交谈一个小时的机会。女儿看到院士,眼睛都闪着光芒,一连问了“有没有可能造一种有吸引力的飞船,使宇航员在太空中也会感受到重力?” “每年都有地震,或大或小,能不能把地震的能量用来发电为人类造福呢?”等问题。事后儿子说“一定要学好科学”,女儿说“也要当科学家”。

看名人传记也是与名人对话的一种形式。孩子俩小时看过并受影响的名人传记有很多,其中《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关于牛顿、马可尼、弗莱明等科学家的事迹,很能励志。《一路投奔奇迹》这本关于爱因斯坦传记的书则是孩子俩小时最珍贵的宝贝。

陪孩子一起“做梦”,帮孩子“追梦”

不设限的人生,是父母该送给孩子的成长礼物

孩子俩幼儿时的梦想是“得诺贝尔奖”,我也就常与他们一起“做梦”。有次,他们买了两条金鱼,发现有条金鱼眼睛是瞎的,兴奋地猜想“瞎眼睛的金鱼寿命长”,因为瞎眼睛金鱼吃鱼食时很用力,“生命在于运动嘛”。过了一段时间,那条没瞎的金鱼果然先死了,那天我家“沸腾”了。一个“课题”过去,马上会有新的“课题”出现,孩子俩一直生活在“梦想”中。

孩子俩13岁时,正儿八经地“研究”宇宙形状的猜想,儿子说“空间会是个圆”,女儿说“时间可能也是个圆”。儿子于2015年解决的一个世界数学难题,恰好是关于宇宙空间猜想的课题,谁能说与儿时的梦想无关?

女儿18岁时曾在哈佛大学与Gil副教授合作研究三个月,她在QQ日志中写道:“在这个城市的这个学府里走着,这似乎是我很久以前那遥不可及的梦想呀……我忽然明白了,我从上一站的梦想来,要到下一站的梦想去。我来这里,是走在追梦的路上……”儿子2016年9月赴哈佛大学讲学,直说在“做梦”、“追梦”。

我有句教育名言广为流传:“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的确,家庭教育贵在给孩子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就会有引力,有梦想就会有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长三角知名校长,资深家庭教育专家。《人民教育》、《南方都市报》、浙江新闻网等“陈钱林说家教”专栏作者,家庭教育专著《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入选“2015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龙凤胎子女均获世界顶级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