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品孔子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發展觀

21世紀,隨著孔子以及儒學思想研究的不斷深入,作為儒家重要經典的《論語》所蘊含的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傳承與弘揚。我在這兒要論及的是《論語》中所體現的關於人的全面發展觀,其實也正是這些年教育界一直倡導的素質教育觀。這些觀念,儘管已過去幾千年,但在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仍可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讀《論語》品孔子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發展觀

一、"有教無類",奠定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面向全體。

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面向全體"的教育理念,可以說源起於孔子。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機會接受教育,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求學的。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局面。他提出"有教無類"主張。"有教無類"本意就是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氏族,人人都有權利接受平等的教育。這應當說是最早的面向全體的教育思想的發端。

孔子很好地踐行了自己"有教無類"的主張。他將就學的門檻定得很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誨焉。"只要本人願意學習,奉送10條幹肉作為見面禮,就可以成為弟子。這樣的條件基本做到了面向平民大眾。於是,孔子的弟子幾乎遍及所有諸侯國,而且出身也各不相同。相傳孔子一生弟子不下三千,名載後史的有七十二人,只有魯的南宮敬叔、孟懿子,宋國的司馬牛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弟子出身高門,其餘多出身貧賤。據史料記載,子路"冠雄雞,佩猳豚"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一看就不是名門望族出身;公晳哀"閭巷人也,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 (《史記·遊俠列傳》)生活一直困頓;曾參為"卞之野人,以黎藿為食";子張是"魯之鄙家"。《論語》中也提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甚至死後都"有棺無槨";仲弓"父為賤人,家無置錐之地",子路"三天不舉火,十年不製衣",可見他們都是清貧之人。當時有人曾對孔子如此"有教無類"提出質疑:"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木隱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由此可見孔子辦學"有教無類"的開放程度。就是在這種"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孔子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將教育對象擴大到廣大平民,培養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對當時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由此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面向全體。

讀《論語》品孔子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發展觀

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教育面向人的全面發展。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意即以道為目標,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以六藝為基本內容,旨在促進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孔子把"仁德"擺在了人全面發展的首位。在"禮崩樂壞"、社會急劇動盪變革的時代,孔子施教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推行自己"以仁德"為核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他認為只有培養有"仁德"的"志士仁人""志於道",才能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因此,孔子認為教育的關鍵是培養人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就是"仁德"。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篇)。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篇)他將教育內容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於諸科之上。在孔子看來,加強自我修養,做有"仁德"之人是做人、處世、治國之根本;而培養"仁德"之人,應是教育的第一要務。

那麼,"仁德"又有哪些具體要求、如何才算有"仁德"之人呢?

"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篇)。這是顏淵問及"仁"的問題時孔子的解答。 。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孔子所稱道的"仁德"中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信"。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當子張問及如何才能使自己處處行得通時,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可見"信"的重要地位。

孔子十分重視"仁德"修養基礎上的人的全面發展。這首先可以從《論語》中孔子論"成人"的言論中得以體現。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於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在這裡,孔子認為,在知、情、勇、藝、文等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人,才是"成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全面發展的人。

孔子還說:"君子不器。" 即君子不應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而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

孔子還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很顯然,孔子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既有豐富的知識,又具備外在的氣質,做到內外一致,表裡如一,全面和諧地發展。

正是以此為指導思想,孔子強調"知、仁、勇"三者的統一,以培養學習者成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成人"、"君子"乃至於"聖人"。究其根本,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強調的德("仁")、智("知")、體("勇")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嗎?由此可見孔子教學指導思想是何等的先進。

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習者成為"成人",孔子十分重視教育內容的篩選。子曰:"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可見,詩、禮、樂是孔子施教的三項基本內容。詩,可以知事、通理;禮,可以規範所行,修身養性;樂,可以明志,怡情。所有這些內容,都是為促進人全面和諧發展而設。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另"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 (《論語》述而)"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顏淵)等,都可看出孔子在選擇教育內容、促進弟子全面發展所做的努力。

讀《論語》品孔子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發展觀

三、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式

在"成人"的教育中,孔子採取了極為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是善於激趣導行。孔子不但自己學習起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即使"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而"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而且倡導學生樂學、善學。他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述而)而且在教學中,孔子也善於激發調動弟子的學習興趣,總是巧妙地把學生領入樂學的境地,使他們學起來感到輕鬆愉悅,"欲罷不能"(《子罕》)。

二是講究教學方法。

方法一 ——"循循善誘"。

顏淵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處顏淵除了推崇自己的老師學問與道德高不可攀,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

那麼,孔子是如何對學生循循善誘的呢?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教育學生說自己之所以學識淵博,不是"生而知之",而在於"好古學"且勤奮刻苦,善於思索,從而激勵學生們樹立信心,發憤努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虛心向他人學習的精神已十分可貴,更難能可貴的是孔子能夠教育學生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還能以不善者為師,擇善從,其不善改。教導之言看似簡淺,字字都蘊含著大深奧,句句都給弟子以啟迪,使弟子們受益終生。

方法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孔子正是用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打開了弟子們的心智,使他們能夠遊弋學海,不斷自覺地探求新知。

三是重視教給學法。

"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孔子教導學生學習不但要經常溫習、練習,還要從中"知新",並且認為這才是最關鍵的。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求學生聰敏而又不失努力勤奮,多知也要虛心請教他人,哪怕是請教看來不如自己有才能的人,促使學生善於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隻讀死書,而不善於動腦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而只空想卻不讀書學習,就會因為疑惑而無所得。因此,應該做到"學"與"思"結合。另外,《論語》中所提到的學習方法還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博學而篤志"等等。

四是重視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的培養

孔子教育學生學習要循序漸進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孔子在這裡用堆土成山打比方,說明學習不能功虧一簣,要持之以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並以"無慾速……欲速,則不達"(《子路》),告誡學生學習不能急於求成。

孔子要求學生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次,孔子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在這裡孔子對顏回能做到聞一知十、對所學知識融匯貫通大加讚賞,充分說明了孔子對弟子"舉一反三"能力的重視。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蠢。" 從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的話中不難看出,孔子對於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質疑和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學生,是十分不滿的。他希望的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能夠開動腦筋,對老師所講應當有所發揮,有所創新。

孔子還強調"學以致用"。 子夏如是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孔子也曾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見孔子教學生誦詩,不單純是為了誦詩,而為了把詩的思想運用到指導政治活動之中,也就是是要學以致用,將所學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五是注意因材施教。

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施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孔子向來認為,人生來就有智力和能力上的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因材施教"。如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針對不同個性特點的弟子,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解答,充分體現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讀《論語》品孔子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發展觀

孔子的全面發展觀,以及基於人格塑造基礎上的有效的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思想、方法,值得我們在探索素質教育之路上很好地繼承、發掘、實踐與弘揚。

注:文為山間清溪原創,也參考過大量史料資料。圖片來自網絡。先謝過如有不妥私信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