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速递》:我来北京五年了,每天都疲惫啊

在看《命运速递》之前,我在努力控制预期。这本应是理所当然不要看的片子,新导演+玩结构的烂片标配,能看就是惊喜了,但让人意外的是,姜文把李非夸上了天。

姜文的原话是“这是我近几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了!”“我非常想看李非以后的每一部电影。”

《命运速递》:我来北京五年了,每天都疲惫啊

你很难把它当做场面话,在姜文任评委会主席的第9届FIRST影展,《命运速递》有4项重要提名,并且拿下了最佳演员奖。更能展示姜文真心诚意的是,在看过李非的处女作后,直接邀他成为了新片《邪不压正》的编剧之一。

看完《命运速递》后,能理解姜文的兴奋,但也要中肯一点,这么平淡无趣的故事,能看的全是李非说故事的本事。

我喜欢的导演里有一类,本身在主旨上大而化之,却有天才般说故事的本事。比如部分杜琪峰和宁浩,这两位往往故事不复杂,主题不升华。杜琪峰典型的是《PTU》里多人登上楼道的戏,这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但在故事上它并不重要,全部砍掉也没问题。宁浩早年《疯狂的石头》里,遍地都是灵光一闪,但真要咂摸又没那么耐看。

把简单的故事,说的津津有味,就是这类导演的本事,而李非有机会成为其中之一。

《命运速递》:我来北京五年了,每天都疲惫啊

尽管有“人不胜天”的大主题,多线索多人物的玩结构剧本,《命运速递》仍然是简单到白水一般的故事。假如你把这部电影,当做那种言志的文艺范,那肯定是要失望了。整部片人物繁多,线索复杂,但你完全不会存在理解的困难,原因是这个故事实在太简单了。

整个故事的发生,每个人都基于一个动机,而人物之间的互动,全部都是巧合。“命运”这两个字,之所以被人提及,多是因为它如此的巧合,好像完全无法控制。

李非把一个故事做得有趣,是在结构上玩了个小技巧,就是扩容。在一条简单的故事线上,每一次发生命运般巧合的事件,李非都会放入闪回,补上故事的前情提要。

这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繁多的人物和线索,大大小小都闪回补上前因,就制造了一种有趣的效果。看上去所有巧合的结果,其实都来自前面种下的某一个“因”。片中人都在感慨命运发生如此突兀,全知的观众则看到世事纷繁,却都在“因果”两个字的范围内。

这里说故事的手法,乃至要表达的主题,都与银河映像的经典作《非常突然》、《大只佬》很相似。区别是,游达志和韦家辉,致力于拍出很重的宿命感,而李非则只是想把一个简单故事拍出喜剧感。

打破线性叙事的闪回,没有造成结构上的凌乱,因为几乎每一个都是当下巧合的解释。在讨债人暴力胁迫欠债人时,他感慨自己为什么来北京追债,欠债人则听到对方母亲逝世,赶忙说自己的父亲也逝世了。

《命运速递》:我来北京五年了,每天都疲惫啊

这本来是很喜剧的一幕,李非却闪回了欠债人父亲在麻将桌上逝世的段落,这一句看起来糊弄人的玩笑话,就补上了前面的一个“因”。在那一段的故事里,欠债人的背景故事,被意外地补上了不那么重要的一个段落,这种类似的手法反复用,每个人的“命中注定”,似乎都被前情提要给解释了。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手段,建立一个故事,立刻闪回另外一个故事,这就用制造不对称的办法,扩大了故事的容量。在看完《命运速递》后,你很容易反应过来,这是个简单到不耐看的故事啊,但在观影过程中却很难意识到。

我说,李非厉害的不是故事,而是说故事的本事,就是这个意思了。

你可以把《命运速递》当做简单版的《疯狂的石头》,这两部电影像是一个轮回,从结构到段落都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以及两个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都有一些很好玩的演员。赵炳锐、吕晓霖、张优们让人记住的,是他们都非常的不类型。

赵炳锐扮出一副混人也被磨没了脾气的模样,叹气说,“我来北京一天了,我可疲惫。”怂了半响的张优被这句话激怒了:“我来北京五年了,我每天都疲惫。”

导演李非要出头了,这样的演员,让他们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