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方生物通过港交所聆讯,“美女博士”执掌再次冲击港股IPO

康方生物通过港交所聆讯,“美女博士”执掌再次冲击港股IPO

联交所资料显示,中国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康方生物科技已经通过上市聆讯。预计公司最快于4月内招股,计划集资约2亿至3亿美元(即15.6亿至23.4亿港元)。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为康方生物科技联席保荐人。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把医药板块的诸多公司送上了涨停板。

一时间,医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防护用品、保健品都成了资本市场的热词,这或许是医药板块企业IPO的最佳时机。

早前,生物制药公司康方生物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主板上市,募集的资金约75%用于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约15%用于在中国广州及中山发展生产及研发设施,约10%用于公司运营资金,具体募资规模招股书中并未透露。

康方生物通过港交所聆讯,“美女博士”执掌再次冲击港股IPO

风光背后的辛酸

2012年3月,夏瑜博士与一批海归的免疫学专家创立康方生物,专注抗体、蛋白药物开发,产品主要用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在这位“美女博士创始人”的带领下,康方生物成为目前少数几家无需依靠CRO外包就能自主研发抗体的创新药企之一,曾一度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康方生物通过港交所聆讯,“美女博士”执掌再次冲击港股IPO

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康方生物分别录得收入4012.2万、282.6万、7087.9万;同期,公司康方生物分别亏损993.2万、1.54亿、1.45亿,三年累计亏损近4亿。

一般来说,生物医药类公司的盈利周期比较漫长,财务前景更是充满不确定性。此前在2019年12月,康方生物因财务资料准备不足,公司招股书在2天后被发回。在更新版的招股书中,康方生物虽然补充了往绩两年半的财务数据,其亏损经营的现状与财务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康方生物的盈利能力取决于药物研发、新品获批及临床产品管线的成功。康方生物也在招股书中坦言,由于临床药物开发过程漫长、成本高昂且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亏损,并且预计在未来的商业化进程中仍将继续产生亏损。

根据相关报道,公司关于单特异性抗体(单抗)和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的发现和开发平台已经产出了丰富的创新型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并且于2015年向Merck授出了关于CTLA-4单克隆抗体候选药物AK107的许可,总对价高达2亿美元。这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向全球领先制药公司授权完全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按照国外权威网站上列出的临床试验中创新性单克隆抗体候选药物数量计算,康方生物在中国的生物制药公司中排名第三。

风光背后也有辛酸,强大的研发实力靠的是高昂的研发支出。

2018年度,公司的研发开支达到1.61亿元,截止2019年前三季度,研发支出已经达到2.06亿。再来对比一下当期的收入水平,由于当前并不没有获批上市的药物,企业收入主要包括与外授权产品有关的预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2018年,企业取得收入283万元,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录得收入7088万元,也就是说公司目前还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累计亏损分别达到1.54亿元和1.45亿元。

保持强大研发能力的代价持续不断的投入,但对于一家尚未盈利的生物药公司,钱还能“烧”多久,是投资者最先关心的事情。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财务信息,公司账上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34亿元。也就是说,按照当前公司的开支额度,现有资金还能支撑公司经营和研发的时间不到2年,这也许就是公司急于上市的原因吧。

针对这一问题,公司也重点提示了投资的风险:公司经营倚靠额外的融资,且在未来可见的预期无法实现盈利,即使今后公司药物获批上市,其商业化费用也可能导致公司亏损进一步扩大。

这的确是一家让人“又爱又恨”的公司,一方面我们看重它强大的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公司的财务状况担忧。

康方生物通过港交所聆讯,“美女博士”执掌再次冲击港股IPO

竞争加剧,赛道拥挤

对于生物药物研发公司而言,抢占赛道和时间是最为关键的竞争力,谁能率先研发成功并且获批上市,谁就能在这一赛道胜出并且获得丰厚的利润。

从康方生物的在研产品来看,PD-1药物AK104和AK105都在这一赛道具备先发优势,但尚处在II期临床阶段,研发风险依然较大。而且根据披露的信息,公司预计其提交新药申请最早也要到2021年下半年,在短时间内公司并不能指望AK104为其带来盈利。所以变现的希望只能寄托在PD-1药物AK105身上。

然而在这一赛道,要想领先他人并不容易。业内专业人士指出,虽然不同药企产品所宣传的产品适应症不同,但实际上PD-1药物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即便是针对不同适应症的PD-1,其作用机理和基本结构在原则上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生物制备和结构细节上的差异导致了相对的差异化,而这些差异并不会让PD-1药物在治疗方面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据了解,目前国内共有6种PD-1药物获批上市,85种药物在研,预计该类药物在2020年的市场规模合计仅约20亿美元,进一步分配到AK105的份额会更小。市场规模有限,市场竞争便会变得异常激烈,患者可以选择价格最便宜或疗效最佳的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上最便宜的PD-1药物有拓益和达伯舒,但需要注意的是,达伯舒已率先进入国家医保。医保谈判的大环境下,该药价格也从之前的7838元/100mg直接降到2843元/支,按照200mg/3周一次使用周期,其治疗年费用已降至2.9万元,达到了普通老百姓能够承受的额度。拓益主要用于鼻咽癌的治疗,目前的费用也控制在每年10万元以下。

这意味着即便康方生物未来的AK105药物能够实现获批上市,也会面临来自竞争对手和价格管控两方面的压力,这款还未上市的药物今后能否让康方生物实现盈利仍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