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

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尤其是那些需要將決策建立在高質量信息之上的投資者。簡單來說,信息素養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人識別、獲取、評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敬請閱讀。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起源於病毒實驗室的神秘生物武器,橋水基金因為鉅額虧損而“爆倉”,特朗普曾經說過道瓊斯單日下跌超過1000點,時任美國總統就應該被塞進大炮發射到太陽上去……

——在洶湧的信息流中,幾乎所有人都碰到過無法分辨那些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流傳信息真偽的場合。很多時候,你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剛剛刷到一條讓你感到無比震驚的新聞,接下來可能就是一則關於這條新聞的闢謠聲明,再往後劇情還可能還會不斷反轉,試圖證實或證偽這條新聞的人們不斷被“打臉”,直到下一個熱點事件接管你的注意力。

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也不僅僅發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而是一個全球性的普遍現象。無論是特朗普口中的“假新聞”(Fake News),還是被牛津大辭典選為年度詞彙的“後真相”(Post-Truth),美國海戰學院國家安全事務教授托馬斯·尼科爾斯描繪的“專家之死”現象,或者《哈佛商業評論》前主編尼古拉斯·卡爾提出的“谷歌在把我們變傻嗎?”的經典問題,都是對於這一現象的不同註解。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尤其是那些需要將決策建立在高質量信息之上的投資者。簡單來說,信息素養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人識別、獲取、評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它具體包括: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


  1. 明確信息需求,確定所需信息的性質和範圍
  2. 有效獲取信息
  3. 批判性地評估信息及其來源,並將其納入自身知識和價值體系
  4. 有效利用信息
  5. 瞭解影響信息使用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因素,並能道德、合法地使用信息

這意味著我們在獲取信息時,要學會核實和甄別信源,在判斷重大信息時儘可能找到信息源頭,看看信息源頭是來自權威媒體還是小道消息,形成交叉比對的習慣;當然,這種甄別並不意味權威媒體就一定可信,小道消息就一定錯誤,但是我們可以不斷為不同信息源的可信賴程度進行“打分”和“評級”,很多權威媒體都有過錯誤報道,如果它犯下這樣的錯誤並且不加以改正,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內心給它降權、降級,甚至列入“黑名單”,反之則加權、升級,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自己能夠信賴的信源。

但即便建立了可信賴的信源,你也不能將自己的判斷力從此“外包”給他人。可以說,信息素養所包含的這一系列能力已經構成了每個人終身學習的重要基礎之一,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如果你想要觸手可及的海量信息,就不能指望這些信息全都是真實可信的,你不得不自己來學會篩選和甄別。下面是一個關於信息素養的書單,我們可以從這個書單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信息素養,更加理智面對信息,更加獨立進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