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問問自己,多久沒有好好吃頓飯了?多久沒有好好看會書了?多久沒有讓自己靜下心來了?

忙著忙著就忘記自己忙啥了,時間似乎安排得很滿,這個充實是不是個假象?有想過嗎?

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傾聽自己的聲音

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寫過一本書叫《去19號房間》。

書中的主角是一位妻子,過著看似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人人稱羨

有一天,她和丈夫提出想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房間,丈夫答應了。但好景不長,這個原來屬於妻子的小房間,慢慢被孩子、親人所侵佔.......

後來,妻子只好瞞著丈夫在附近的酒店裡又找了一個房間,即使簡陋破舊,但她卻覺得每天只要有幾個小時能呆在這個19號房間裡,就算什麼也不幹,都是一種幸福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位妻子奇怪,但你可以理解嗎?

生活中,忙著照顧家人,討好同事,遷就朋友,常常為別人著想,為家庭奉獻,卻忘記照顧自己的感受。每當有不同的意見出現的時候,總是第一個願意配合、退讓,不願意為難對方。

可是,犧牲奉獻,掏空自己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任勞任怨卻成了替罪羊,付出卻被視為理所當然,不斷地加碼提出更多要求,逐漸失去自我,疲憊不堪.......

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回到你身上,問問自己,是不是也經歷著同樣的問題?

你有多久沒有擁有過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看書寫字的下午茶時間了?你有多久沒有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自由時間了?你悉心照料身邊所有人,那你好好照顧自己了嗎?

其實,不僅在婚姻中,在任何一段人際關係裡,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19號房間”,一個保持適當距離、疲憊時放空自己,獨處時陳列心事的私人空間。

而這個“19號房間”,它可能是偶爾一次的小旅行,週末給自己的一天自由時間,也可以是帶著小鎖的日記本,又或者是社交平臺上偷偷記錄心事的文字。

留一個房間給自己,留一個房間給別人,更要留段合適的距離給彼此。

你忙著讓別人快樂,也要記得讓自己快樂。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的家人、別人的愛人,別人的朋友。

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允許自己能夠拒絕別人,不需要隱忍退讓

哈佛公開心理課《幸福課》裡說:

在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之前,你可能要先成為一個更“壞”的人,因為那更真實。同樣在保持長久的親密之間,你可能要先學會獨立和分離。

因此,在保持舒服的距離感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拒絕。

敢於說不,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行使的權力。

生活中,為了避免製造尷尬和衝突,很多時候就算面對不喜歡的事情,也乾脆什麼都不說,默默承受下來,不敢拒絕。

可是,現實是,如果你害怕拒絕別人,傷害更深的反而是自己。

正如作家蘇芩說的那樣:“人情歸人情,事情歸事情。人情事情混為一談的人,做不了大事情。”

任何人都免不了社交,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尺度,站穩立場,允許自己可以拒絕別人,應該負責的一個都不逃,不應該自己做的一個都不扛。

不高估人性,也不委屈自己。

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時間精力可視化,你的善良要留給值得的人

生活中,遇到需要我們幫忙的事,我們常常這樣想:

這應該花不了太多時間,順手幫一下忙,應該還好吧!

辛苦一點,熬夜幫忙做一下,應該是可以忙完的吧!

多跑幾趟腿,應該這件事就能幫忙搞定了吧。

於是,時間就這樣東扣西減,變得破碎、零散,一天天下來,似乎都在忙別人的事情,難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最後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到多少。

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心理諮詢師楊嘉玲老師所著《心理界限》一書中提到一個“時間可視化”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

顧名思義,就是做好時間管理,把自己每天的時間安排記下來,習慣性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反思自己使用時間的狀況,慢慢把焦點收回自己身上,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值得的地方。

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 方式1:記錄時間賬
  • 很多時候,人們總以為是自己在“過日子”,殊不知是在“被日子過”,好像每天都很忙,但又好像什麼都沒做。

    時間賬,就是做好每日計劃,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和行程寫下來,做好一件事就劃掉或者打個勾,記錄在手機備忘錄或者筆記本上都可以。

    如果能堅持下來,甚至可以給自己制定周計劃和月計劃,明確自己每週、每天、每個小時如何使用,從而養成一個好習慣。

    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方式2:時間管理四象限

    有了具體的時間數據之後,可以按照緊急度和重要性,區分為四個象限: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

    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事情很多的時候,我們常常像無頭蒼蠅一樣,即使你認為已經盡心盡力,但仍然瞎忙一場。

    按照輕重緩急決定自己的處理方式之後,效率更高,也更方便。

  • 方式3:情緒日記
  • 寫作這件事現在被我們過度解讀了,很多人認為是作家的事情。其實寫作沒有那麼複雜。

    《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一書中,就提到一個觀點:其實寫作可以幫助梳理自己的想法,更好的看清自己,寫作過程中情緒也會慢慢平復下來,最後得以療愈。

    所以,不管是在社交平臺還是筆記本,甚至是手機的備忘錄,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抒發情緒的“日記本”。

    當你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都可以把你的情緒和奇奇怪怪的想法、靈感通通寫下來,不用寫太多,也不需要太規矩,但一定要心裡的真實想法。
    一個人文字的表達就是潛意識裡的情緒,相信我,很多時候,你寫著寫著,氣就會消了,或者寫著寫著自己就找到解決辦法了。

    等過段時間,你再去翻看那些你用情緒填滿的筆記時,你會回想到當時的場景,用更成熟的角度去看你的經歷,你一定會覺得過去的自己是可愛的。

    你真的有為自己生活嗎?

    時間、精力、情緒可視化,其實就是一個幫助理清自己的方式。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和資源,知道自己真實需要的時候,他自然不會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面對要求,有餘力就多幫忙,沒有的話,也不過度勉強自己。

    清楚地知道自己才是自己小宇宙的中心,自主控制每段感情的距離和付出。

    不卑不亢,不驕不躁,方得始終。


    共勉,嘻嘻,小編也只做到了第三點:情緒日記,我們一起進步哈。記得在下方留下你們的看法,分享你們的感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