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出人頭地而搏命

除了沒用的肉體自殺和精神逃避,第三種自殺的態度是堅持奮鬥,對抗人生的荒謬。

——加繆


壹 白起

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並且再次深入強化了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以戰場殺敵數量獎賞相應軍功爵位。

白起開始展露頭角,獲得了左庶長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師長),

而此時,他才大約30歲出頭。

30歲,如今才剛剛是奮鬥的年紀

正是逐步感受社會的而立之年,而兩千年前的白起,此刻卻已經可以統帥一方軍隊。

他出生於秦國,是一個沒落的楚國貴族後裔。

幼年常常受人白眼,從未吃過飽飯,還總受到強者的欺凌

自懂事以來,他便內心強大,謀求著如何恢復家族之前的榮光

看看古代小孩的志氣與壓力,再看看現代孩子的理想與現實。

於是,剛剛成年的白起,便扛起了刀劍,上了戰場。

敢為出人頭地而搏命

要想在秦國靠軍功晉升並不容易。首先,只有斬首“甲士”才算,沒有穿甲的可不算;那個年代可不是人人都有甲冑穿,這是個稀罕物品,只有軍官才有資格穿。

其次,戰場之上可是要絕對的服從命令,不是你想要殺敵就有敵人可以殺的,只有發起命令的時候,斬殺的人頭才能計入軍功。

再有,越往上,對於斬首的頭數要求更高,並且戰爭必須取得勝利。正是因為這幾點,所以在後期,由於指揮水平,以及年齡(能夠憑藉斬殺首級獲得將軍之職是個漫長的過程)的關係,大多數人只能處於下游。

而白起顯然不在其列。他在戰場上更為拼命,往往衝鋒在前,從來沒有想過生死。因為在他看來,不拼命,那就一輩子呆在底層,唯有拼命才能看到一線曙光,起碼能夠擁有個軍功,獲得土地。

然而,天命總是如此,戰場上越是不要命的人,越是能夠幸運的存活到最後。

他用了大約十五年的時間,也就是在他三十歲出頭就獲得了九級五大夫的爵位,從而進入了當時秦國丞相魏冉的視野,被任命為左庶長之職,開啟了他的不敗神話。

白起勝了,他真正的出人頭地了,為家族,為自己爭得了榮光,成為了令敵人聞風喪膽的不敗將軍。

一定要有出人頭地的宏偉志向,大丈夫當此榮耀

抓住每一次機遇,用搏命的勁頭向上攀登,總會看的到天際邊的曙光


貳 日本

1853年7月8日,這一天的日本江戶灣有些吵鬧,有四艘冒著黑煙的艦船轟隆隆的駛入了江戶碼頭。

岸上的人們驚慌中帶著好奇,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龐大的船,還是用鐵做成的。他們湧向了岸邊,爭相觀看這神奇的一幕。

美國東印度艦隊的准將馬休·培裡在列兵的保護下,昂首走到岸上。輕蔑的打量了一番周圍的人們。

培裡向幕府展示了西方世界先進的蒸汽火車模型和電報機。日本方面在驚恐之餘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與富足,讓多位人高馬大的壯漢扛來了幾袋大米,作為回贈。

意思彷彿就是“你瞧,看我們多富裕,這麼多大米,得蒸多少米飯呢,我們國家都吃的是白花花的大米,我們不缺糧食,這些就送給你們。”

培裡不以為是,表達了開放口岸合作的態度,若不允許則以大炮伺候。說著便將手指向了停靠的四艘艦船。

幕府再荒謬也明白什麼是大炮,也懂得這個大炮不一般。他們表達了要商量的意思。

敢為出人頭地而搏命

第二年,1854年2月13日,面對培裡的強硬姿勢,日本幕府也只能接受培裡提出的要求,雙方簽訂了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後期,日本被迫結束了鎖國時代,幕潘體制也最終瓦解。

這是日本民族自盛唐以來,第一次開眼看世界,看到的是顛覆三觀的西方先進文明。他們驚慌之餘,對此充滿崇拜········

不久之後,便引來日本近代國運至關重要的“明治維新”。

1886年的8月1 日,四艘清朝北洋水師的軍艦定遠、鎮遠、威遠、濟遠開進了日本長崎港。

首次目睹來自中國的鐵甲鉅艦的長崎市民擠滿了碼頭。望著威風凜凜的鉅艦上龍旗高揚,這一次,他們不再是33年前江戶口岸時好奇與驚恐。

更多的是驚歎、憤懣、敵視、羨慕多方交融的複雜情緒。

就在3年前,日本海軍省造艦預算書已經完成。準備未來8年採購軍艦,充實海軍實力。並與次年的1884年,發動“甲申政變”,欲取代清政府成為朝鮮的宗主國。

也就不難理解本次長崎市民的情緒,日本自上而下認為這是一次耀武揚威的訪問。

憋了很久未下船的清朝水兵,上岸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去了妓院。

千百年來中華帝國的亞洲龍頭心理,使得登岸士兵驕橫霸道。只因口舌之爭,便順手砸了妓院場子,被日本警察逮捕。

北洋水兵被激怒了,圍攻了警察局,要回了被逮捕的士兵。卻引來了街頭巷尾日本人的圍攻。這場鬥毆,北洋水兵方面有5人死亡、44人受傷、5人失蹤。日本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傷。而長崎市民亦有多人受傷。

敢為出人頭地而搏命

北洋水軍徹底怒了,直接調轉炮口,準備轟向長崎。李鴻章怒了,召見日本駐華大使,以威脅的口氣描述了北洋海軍的實力。

畢竟,歷史已經證明過,這是一個識時務的民族

日本國屈服了,同意了清政府的各項賠償要求。

滿清政府一片歡騰,畢竟這是鴉片戰爭以來的首次外交勝利。

人們總是在強者的變化中,卑微不前;

卻總在對弱小的欺凌中,沾沾自喜。

日本人視此為奇恥大辱,發奮圖強。加大了海軍的預算投資,自上而下,天皇裁減皇室費用支出,用以海軍購買軍艦;官員們縮減工資比例,用以海軍擴大軍備;全國人民節衣縮食,上稅募捐,用以海軍揚眉吐氣。

受到侮辱,在實力懸殊時卻能理智屈服的人,最為恐怖。

受到侮辱,在奮發圖強時敢為揚眉吐氣而搏命的人,更加恐怖。

1894年,歷史總是會出人意料的發生反轉。

積攢了8年怨氣的日本,將炮口對準了清政府。

甲午海戰,正式爆發。

敢為出人頭地而搏命

在戰爭之前,就有言論,這是一場日本國搏命的戰爭

勝了,那就一片坦途。敗了,那就國家崩潰。

但面對當時日益變化的國際形式,強者愈強,弱者更弱

國小勢微的日本,若不拼死一搏,未來將會異常艱難。

要錢沒有,要人沒有,要資源更沒有。

等待的將是一個被世界遺棄的日本!

於是19世紀的末尾,日本賭贏了這場國運之戰

換來了源源不斷的資金輸入與國家聲望地位

有時候就是如此,唯有變化中尋找突破口

以變制變,拼死一搏方才能有出路

國家命運如此,個人又何嘗不是



叄 中國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日本來了一位重要外賓。

日本政府表現的非常友好,時任首相攜帶400位日本友人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而上一次對於該國客人的歡迎,則是在1895年。

那是一個讓中國人屈辱的紀年,那一年是李鴻章赴日洽談《馬關條約》。

可是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的!

83年後,攜帶著強國夢想的新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踏上了日本的國土。這是新中國領導人對日本的首次正式友好訪問。

經歷了十年文革的中國,一切都百廢待興,鄧小平急需看看外面的世界都發生了什麼?

他只爭朝夕,一天並作兩天使用,每一天訪日行程都滿滿當當。

他參觀了新日鐵公司、日產汽車公司和松下電器公司等三個大企業。

他乘坐了新幹線列車,並意味深長的說道:“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

十年的文革動盪,讓這個國家失去了太多太多。

一個人能有幾個十年,更何況一個在飛速發展的世界局勢中的國家

他參觀了日本大大小小的各個工廠,親身領略了日本戰後飛速的發展。

他大為震驚,儘管來之前已經內心有所預期準備,但還是被現場所震撼。於是,1978年的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這是一個偉大的決定,改變了中國的國運發展。

一股源自東方的強大能量,在此刻,開始參與到世界車輪的助推行列。

敢為出人頭地而搏命

如今回頭望著四十年的國運歷程,免不了很多爭議之處,如:過於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造成了如今的霧霾與水汙染;國民精神追求過於淺薄,素質降低等等。

這是大眾眼睛裡的世界,殊不知,若不是當年鄧公領導中國的拼命一搏,如今的中國哪裡還會有心情談論環境的優美與愜意。

工業化的進程,又哪裡會是和諧的。

在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使命下,毛澤東邁出了第一步,鄧公走成了第二步,如今中國正在深化改革,可持續發展的第三步。

一代人總是要有一代人的使命,前人總要為後人留下攀越的基石。

國家如此,個人亦是如此。

很多人的價值觀裡,總是覺得年輕太拼命,身體會吃不消,一切還是以身體為重。

但時代不容你這般安逸,競爭對手也不容你這般愜意。在變化的社會中,倘若遲鈍了一步,那麼後面的步伐將會越來越難。這一輩人因惰弱而錯過了上升的機遇,下一輩人將很有可能被封死在底層之中。家族的未來,只有等待若百年後的社會再洗牌。

越是和諧平穩的社會,機會也就越少,因為上升途徑大部分被封死了。

就好比如今的三四線養老城市一般,沒有朝氣城市,創業與就業就只能靠著關係去競爭,而你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憑什麼能競爭過那些家族式樣的官二代呢?又憑什麼能創業成功,競爭過那些盤根錯節的家族人脈生意人呢?

唯有變化中的社會,才是為出人頭地敢搏命的時代。要培養能夠發現機遇的社會洞察力,併為此方向發奮努力。

當今的中國,正是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是落實供給側改革,淘汰舊工業,培養新型科技型產業的轉型時期,這也許是我們底層大眾最後一次搏命而出人頭地的機遇,因為當二次改革成功後,中國就真正步入了發達國家,那麼一些階層也就會與之固化。

敢為出人頭地而搏命

這也許不是1978年第一次改革的樣子,因為已經不需要苦力式的勞動拼搏。需要的是知識型的人才未來,所以一刻不落的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去發現這個世界,去洞察社會中的規律,去玩命式的拼搏屬於家族屬於後代的榮光。

因為,這一次,機遇離我們很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