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額下滑近5成 白電企業裁員降薪“斷臂求生”

受疫情影響,白電行業從產品生產到終端消費都處於低效運轉狀態,身處其中的企業經營壓力陡增。近日,受此影響,海信、海爾傳出大規模裁員消息,美的、格力接連開始進行股份回購。

零售額下滑近5成  白電企業裁員降薪“斷臂求生”

“行業至暗時刻。“有券商分析師如此形容當下的行業形勢。在這一時刻,裁員、降薪、讓利促銷成為企業不得不採取的自救手段。

“企業都在想辦法自救,但這是天災,不是企業努力就能改變的。“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表示,今年一季度整個行業的營收、盈利都是大幅下滑,預計二季度也將下滑,全年來看,行業內企業都會負增長的可能性很大。

首季零售額下滑45% 行業進入至暗時刻

疫情打亂了整個白電行業的運行系統,無論是生產端還是消費端,都不可避免地陷入放緩甚至停滯狀態。

“格力電器2020 年產值將負增長,2月份基本沒有銷售收入,損失高達200億元。”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公開場合的這一發言,無疑揭開了整個白電行業的經營現狀,行業巨頭尚且如此,其他企業更是舉步維艱。

一位券商分析師在其發表的研報中,用“至暗時刻”來形容一季度,整個行業從產品生產到終端消費都處於低效運轉的狀態。

從銷售數據來看,更能理解清晰理解上述分析師為何如此“悲觀”。據奧維雲網數據,白電整體一季度零售額降幅在45%左右,其中,冰箱市場零售量為469萬臺,零售額為130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2.5%和28.0%;洗衣機市場零售量為600萬臺,零售額為105億,同比分別下降27.8%和35.9%;空調市場零售量為524萬臺,零售額為149.2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6.4%和58.1%。

從數據來看,空調在一季度零售中下降最為嚴重,這也就意味著以空調為主要產品的格力受到的影響更大。長城證券分析師蔡維認為,空調零售量下降最為嚴重的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國內空調市場較為成熟,普及率較高,再加上地產行業後周期影響,空調需求本身已經展露疲態;其次,空調銷售旺季5月份開始,第一季度購買空調並非剛需;最後,空調需要工作人員入戶安裝,疫情影響下消費者會選擇推遲購買。

相比於一季度,業內人士開始更為關心:隨著國內疫情的控制,二季度的經營情況是否會有所好轉?

華西證券分析師汪玲表示,3月份之後國內疫情可控,各地逐漸解禁,前期被壓制和延遲的消費需求或將修復式反彈。疊加二季度消費旺季到來以及各地刺激消費政策逐步出臺,家電需求或將出現階段性小高峰。

零售額下滑近5成  白電企業裁員降薪“斷臂求生”

不過,劉步塵認為,儘管國內疫情基本控制,但海外疫情仍在大面積蔓延。在全球一體化時代,海外疫情的爆發和持續,對中國白電行業影響也很大。

“尤其對於那些外向型家電企業,海外疫情大爆發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些訂單直接就取消了,或者雖然有訂單但物流受阻也沒法交貨。”劉步塵進一步強調,國內銷售情況好轉,但海外疫情對出口影響仍然很大,海外業務佔比較大的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

記者梳理發現,在格力、美的、海爾、海信4家企業中,格力的海外業務營收佔比最小,尚不足20%,其他幾家均在40%以上。

海信方面坦言,受全球疫情影響,家電行業國內外市場均出現大規模下滑。“海信海外業務收入佔集團整體收入已經超過40%,經營形勢更加嚴峻。”

劉步塵整體分析認為,今年一季度整個行業的營收、盈利都是大幅下滑,預計二季度也將下滑,全年來看,行業內企業都會負增長的可能性很大。

裁員降薪、讓利促銷、股份回購 企業艱難求生

“海信集團裁員一萬人,海爾也在裁員。“4月11日,這樣一則消息開始在網上流傳,頭部家電企業‘斷臂求生“的信號被各大媒體捕捉到。

4月12日, 海信回應稱,裁員數據不屬實,但並未否認正在進行裁員,並且表示,受全球疫情影響,海信面臨渡過難關的挑戰,採取了高管帶頭降薪、通過末位淘汰加速員工隊伍“優勝劣汰”等措施。

海爾則表示,網傳信息不實,海爾沒有裁員,疫情期間,海爾集團從CEO到總裁再到領域總經理,均自願放棄績效薪酬,保證一線員工利益。

與海信、海爾一樣,美的集團近日下發《關於凍結高管部分薪酬的通知》,稱鑑於當前全球嚴峻經濟形勢,為進一步傳遞經營壓力,促進集團整體經營目標實現,決定對高管部分薪酬實施凍結措施。凍結標準為30%月度工資發放,此部分年底根據集團整體及單位業績達成情況再確定是否返還,執行時間暫定為2020年3月到12月。

在大眾感嘆於海信、海爾處境艱難之時,格力也有了新的動作。4月12日晚間,格力發佈公告稱,擬使用自有資金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資金總額不低於30億元,且不超過60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70元/股。這是格力歷史上首次回購,也是格力混改後的首次回購。

事實上,在格力之前,美的在2月25日也曾拋出回購計劃,計劃以不超過65元/股的價格,回購不超過8000萬股的公司股份,預計動用資金不超過52億元。

兩大白電巨頭相繼拋出股份回購計劃,令外界感到頗為好奇。”格力進行股份回購的最主要目的是向投資者傳遞信心。“劉步塵說,今年以來,格力電器股價跌幅一度高達到25%,對格力投資者利益形成了事實上的傷害,甚至已經引發部分股民不滿,而美的與格力有相似之處,向投資者傳遞信心也是主要目的。

零售額下滑近5成  白電企業裁員降薪“斷臂求生”

截至4月14日收盤,格力股價56.4元/股,與今年70元/股的高位相比,跌幅達24.11%。美的近期股價走勢也不樂觀,截至4月14日收盤,股價為50.48元/股,今年以來,股價已經下跌約15%。

另外,劉步塵表示,此時格力股價處於低位,回購代價也會比較低。目前,很多家電企業已經引入股權激勵計劃,而格力是遲到者。對於格力來說,保持管理層、核心員工的穩定事關格力長期發展,不能再等了。

在裁員、降薪、股份回購之時,白電企業還在積極進行讓利促銷。例如,自2月份以來,國內各個地方政府聯合電商平臺發放了上百億的消費券,其中相當一部分涉及家電。

儘管企業在通過裁員、降薪、讓利促銷等方式自救,但劉步塵認為,目前的市場環境,不是企業努力就能改變的,這是天災。

而相比于格力、美的這些頭部企業,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更大。“對於二三線品牌,今年將是非常難熬的一年,甚至不排除個別企業關門大吉的可能。”劉步塵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